
三 需要为本社会福利目标定位的人本主义分析
需要为本的目标定位是以人为本原则的体现,它的核心是将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从国家回归到人。这里的人不是单个社会成员,而是整体的社会成员。社会福利制度的服务对象是行动着的社会成员,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需要。因此,社会需要是社会福利制度目标定位的依据。社会群体的多元性和社会行动的动态性使社会需要的涵义丰富而深刻,使社会需要满足的制度手段多样而具有弹性。因此,需要理论成为当代社会福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福利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Taylor-Gooby,P.,1980:27-28;Plant,R.,1980:103-122)。
需要为本的社会福利目标定位讨论可以回溯到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社会观。马克思指出人类需要具有社会性。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1982:514)。他认为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他们的需要和需要满足的方式不同。人的需要含有社会的意义,而动物的需要没有。也可以这样来理解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当一个人作为社会人存在于社会之中时,他的需要存在,当他的需要不存在时,这个人在社会中也不存在。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还意味着他们的需要在社会中得到满足。需要是人成为社会人的根本。人的需要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因为人类需要不能通过个人行为去满足,人类组织起来生产、交换、分配,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把人们联系在一起。人类行为是社会需要满足的动态表现方式,是一个社会的本质。从此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的社会属性。人类社会一经产生,又反过来决定着满足需要的行动(Plant,R.,1991:186-218)。
需要为本的社会福利目标定位体现了马克思的社会人自我实现过程观。马克思对人的自我实现的论述主要见于他《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哥达纲领批判》。拉费步尔(Lefebvre,H.)在研究了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以后指出,马克思认为人们因为有需要而进行劳动,而劳动的目的在于消费享有。需要-劳动-消费-需要满足这个过程是人类实现自我的过程(Lefebvre,H.,1982:39-43)。人从出生开始就在需要的引导下行动,他是一个需要的创造物。需要本身构成了人的生活情景。人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人低级和高级的活动,都因为需要而产生。马克思认为需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存在于社会之中:个别的和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自发的和人为的、历史的和现代的。因此,以需要为本的社会福利目标定位是具有发展性和动态性的目标定位。
需要为本的社会福利目标定位还体现了马克思将需要视为一种特别的人的需要的观点。这个人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整体中的人,他的需要与历史、社会关联。因此,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个人的需要与他人的需要关联,个人承认他人的存在,个人在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个人把他人的需要归入社会的需要体系中,个人需要的社会性基于个人活动中的集体和社会(Langan,M.,1998)。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需要引导了人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和享受性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人类生存状态中的需要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以需要为本的社会福利目标定位体现了需要是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需要为本的社会福利目标定位是马克思的需要满足物分配原则的具体化。社会福利制度是再分配社会资源满足需要的制度。马克思对需要理论的更进一步的贡献是他提出了需要满足物的分配原则。马克思在设计社会产品分配流程时把满足需要的社会分配原则纳入分配体系:第一次分配按照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多劳多得;第二次分配按照需要满足原则即按需分配原则进行,有需要的人可以根据需要获得需要满足的资源。虽然马克思没有系统地论述社会福利制度,但是他提出的二次分配中分配原则是依据社会需要建立的,需要满足物的分配是按需进行。因此,以需要为本的社会福利目标定位实际上就是马克思需要满足物按需分配原则的体现。
马克思没有对需要如何界定进行详细论述。需要的界定需从人本主义观点出发。社会福利目标定位中的需要可以简单界定为在社会中生活的人在其生命过程中的一种缺乏的状态;当缺乏反映在人脑中,并要通过外在于人的社会体系提供资源进行满足时,需要就形成了。需要是人行动的动力。人的基本需要如果不能满足,这种缺乏状态将损害人的生命意义。社会福利视角下的社会需要一般被表述为人类为了生存和福祉的生理、心理、经济、文化和社会要求。这个表述将需要与人、社会福利和环境联系在一起,将需要与需要满足物的匮乏问题联系在一起,将需要与社会福利制度提供以及需要满足的必需品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满足社会需要成为社会福利目标定位的原则。
在个体社会成员的需要聚集成为一种在同一社会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成员具有的需要时,个体的需要就变成了社会需要。从个体需要的不满足状态发展成社会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状态,就成为一种影响社会发展的社会问题。由于这种社会事实的存在,使需要从个人活动不断外化为一个相对独立于个人意志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需要。由此,社会需要有了更为丰富的社会性和客观性。与此相关,需求[5]是对于某一具体需要满足物的指向。需要是客观性的,需求是主观性的(Flew,G.N.,1977)。需要是长久的,需求是暂时的。需要具有普遍的意义,需求更多的是个体指向具体需要物品的意义。
马克思之后的当代社会福利理论也认同需要的不同特性。(1)需要具有普世性和客观性:需要可以抽象地理解为人们在某一社会中为了使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可能而要满足的要求;需要具有这样的本质特征,它是某种必要条件,表现为至少要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需要的主体作为人而存在;需要是人的一种避免问题状态的客观要求,所以,就像疾病状态是客观和普世的一样,需要也是客观的、普世的。(2)需要具有历史性:需要因为社会的不同而相异。(3)需要具有主观性:人意识到的需要就是他的需要;人们能够感觉到的需要必须被认为是真实的。需要包括人们意识到的需要,人们表达的需要和人们努力追求予以满足的需要(勒德雷尔,1988:2-16)。
需要类型划分也是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的。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由需要发展出来的关联的概念很多,如基本需要、需要类型(Maslow,A.H.,1970)、需要系统或者需要体系(勒德雷尔,1988)、需要的满足和需要的满足物(Doyal,L.& Gough,I.,1991)、需要满足测量(UNDP,2000)、社会责任和社会需要(Culpitt,I.,1992:161-177,56-58)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类需要的分类。因为以需要类型划分可以形成需要为本社会福利目标定位的具体内容。多伊和高夫(Doyal,L.& Gough,I.)在社会福利制度的背景框架下,将人类需要分成基本需要和中介需要。根据中介需要类型,他们建立了社会福利提供类型(Doyal,L.& Gough,I.,1991)。步瑞德山(Bradshaw,J.)指出在社会福利服务的过程中,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感觉性需要(felt need)、表达性需要(expressed need)、规范性需要(normative need)和比较性需要(comparative need)(Bradshaw,J.,1972:496)。联合国在解决贫穷问题时,把人类需要分为基本需要与非基本需要,基本需要的满足是解决贫困问题的社会福利政策目标(UNDP,2000)。马斯洛(Maslow,A.H.)从人类动机的角度出发把人的需要按需要满足的递进关系分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Maslow,A.H.,1970)。尽管他是心理学家,但是他的需要类型理论经常被社会福利研究者借用。对香港、天津、上海、台湾的华人社群的实证研究证明,衣食住行是华人社群基本需要的内容(周健林、王卓祺,1999)。上述研究对我国社会福利的具体目标定位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需要类型使社会福利目标可以形成目标体系,便于进行政策制定和执行。
社会需要可以根据社会福利服务提供者、社会福利政策制定者和社会福利研究者获得的资料而进行需要评估(need assessments),进而发展成为需要目标定位的实际内容。埃费(Ife,J.)指出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角色不同而导致不同的需要内容表达:社会成员定义的需要(population-defined need)、照顾者定义的需要(caretaker-defined need)、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推断出的需要(inferred need)等(Ife,J.,1980)。社会成员定义的需要是基于社会福利调查的,它是一种实际需要表述。照顾者定义的需要是由社会福利工作者定义的需要,是一种不像人口调查那样具有连续性和大样本抽样基础的专业报告。这种需要研究常常针对特殊的社区,社会福利工作者关心的是如何去定义、去满足这个特殊的社区的需要。推断的需要指的是另外一种需要的评估方法。社会福利的行政管理者、社会福利政策制定者、社会福利工作者、社会福利研究者从人口普查数据、社会福利设施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福利服务的个人、家庭环境中分析发现需要,并且进行需要满足的评估。
埃费的需要定义方式的优点是使用了社会研究方法具体化了社会需要的内容。在埃费的方法中,可以看到社会福利接受者、社会福利服务、社会福利政策制定、社会福利资源分配方式等要素的关联。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局限。马亭(Martin,E.)认为通过需要评估而发展成为需要内容的三种方法实际上是以社会福利的接受者和提供者为基础的两分法,它可能模糊需要的本质(Martin,E.,1982)。需要由社会福利的接受者来评估和社会福利的提供者来评估有着明显的不同,因为他们一个是社会资源的使用者,一个是社会资源的管理者和提供者。前者的需要定义和社会权利、社会问题相关联,后者的需要定义和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以及满足需要的社会资源有关。因此,在确立了需要为本的社会福利目标定位后,如何测量社会需要仍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