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揭示经济史学科各分支学科的逻辑关系:经济史学科包括经济史学和经济史学理论两个分支学科,经济史学又由经济史实和经济史论两个分支学科构成。
经济史论是在经济史实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经济生活演变过程进行理论的分析、概括与抽象,着重揭示它演变的运行机制与机理,即以说明研究对象的“为什么”为主要任务。在分析方法与叙述方法中,在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结合上,主要遵循理论逻辑。其论著一般是按照理论逻辑的框架,运用分析经济生活演变过程各种因素的内在(本质)联系与规律,或概括出特定空间(国家或地区)、特定时间经济生活演变的特点,或抽象出经济发展模式、学术范畴与理论(经济学的、历史学的、社会学的,等等)。它以理论分析和抽象(舍弃了对经济生活演变过程的具体叙述和那些偶然的因素)为特征。经济史论是理论形态,属于理论性经济史学研究。
经济史实是经济史论的基础,经济史论是对经济史实的理论抽象。概括起来,经济史论与经济史实的区别是:就研究的目的与论著内容来说,一个是要说明理论,一个是要说明事实。就结论来说,一个是系统的理论,一个是只说明事实,没有理论,或只是有关研究对象的个别的理论性观点,不成系统。就论著的内在逻辑与叙述形式来说,一个是理论逻辑,一个是历史(时间)逻辑。就结论的适用性来说,一个能用于解释条件类似的经济史现象,一个只能说明本身的情况。
经济史学科的理论有两种。第一种是分析经济史上客观事实而得出的理论,这就是经济史理论。这种理论若是从中国经济史中抽象出来的,是有中国话语权的。第二种是关于经济史学科本身的理论,就是本书所说的经济史学理论,它的对象不是客观经济,而是经济史学科,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即主观的领域。在这两种理论中,经济史学理论占据主要地位。
经济史学理论建立在经济史学的基础之上。没有经济史学,就没有经济史学理论,所以,经济史学是经济史学科的重点。经济史学的重点又是经济史实,没有扎实的经济史实研究,就不可能抽象出科学的经济史理论。
[1] 中国经济史学会下设四个专业委员会:中国古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中国近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外国经济史专业委员会。
[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发刊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期,第1页。
[3] 何盛明主编《财经大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4] 赵德馨:《经济史学科的分类与研究方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120页。
[5] 赵德馨:《学科与学派:中国经济史学的两种分类——从梁方仲的学术地位说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1页。
[6] 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0,第16页。
[7] 朱伯康:《经济史问答》,载复旦大学经济学系编《复旦经济论丛》第二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第327页。
[8] 陈绍闻:《中国经济史学之回顾与展望》,载复旦大学经济学系编《复旦经济论丛》第一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第238页。
[9] 该书作者整理了罗马帝国、玛雅城市国家、中世纪威尼斯、苏联、拉美、英格兰、欧洲、美国和非洲的大量历史证据,建立了一个跟当今社会下列重大问题高度相关的新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会以如此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吗?中国能够超越西方吗?美国的最好时光过去了吗?我们正在从限制精英人物扩张权力的良性循环走向使少数人致富和扩张权力的恶性循环吗?什么是帮助数十亿贫困人口走向繁荣的最有效方式呢?为了回答国家兴衰、国富国穷、国家间不平等和经济发展差距等的根源,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在对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是根本原因的观点,即人为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对经济成功(或经济不成功)至关重要。这种观点与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等在《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等著作中提出的“制度是重要的”观点一致。但是,他们没有局限于“制度是重要的”这个一般性的说法,而是做了更深入的制度分析。
[10] 该书围绕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什么长期存在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作者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国就确立了封建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封建制度为什么会长期存在?根本原因是没有代替它的新制度。由于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当然就不可能发生上述两种形式的革命(即英国式的和法国式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样,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当然就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封建制度的幽灵当然还会忽隐忽现地到处出没。他又发现,战国秦汉时期的商品经济中含有资本主义因素,唐宋时期的商品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因素萌芽,这种萌芽长期停滞,没能正常发育,他解释了背后的原因。其说自成系统,自成一家。
[11] 该书是许涤新对中国过渡时期(1949~1956年)经济的理论概括。作者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角度,论述了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国怎样从多成分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第130页。
[13] 罗仲言:《经济史学原论》,经济新潮社,1947。对这本书的评介,可参见杨祖义:《罗章龙经济史学思想述评》,《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42页;杨祖义、冯兵兵:《走出“欧洲中心论”:罗章龙的经济史思想探研》,《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112~118页。
[14] 罗仲言:《经济史学原论》,经济新潮社,1947,第108页。
[15] 赵德馨:《经济史学概论文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第151页。
[16] 严中平:《科学研究方法十讲——中国近代经济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参考讲义》,人民出版社,1986。其中的第二讲专题讨论了经济史的研究对象问题。
[17] 赵德馨:《关于经济史学历史问题的一点补充意见》,《中央电大经济》1984年第1期。
[18]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编《复旦经济论丛》第二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第3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