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9章 |致富路

白鹤塘村,说来有一个传奇故事。传说很早以前有位陈姓员外,他在凤凰山脚下买下一片平整的土地,能栽种水稻。遗憾的是缺少水源,要等天下了雨才能引水插秧。平时没有水供应,即使栽下去,半个月不下雨秧苗便要枯黄。人们把这种田叫“靠天田”,栽稻十年九不收,只能种些五谷杂粮,收入甚微。

员外常为此纳闷,犯愁。他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发现了美丽的凤凰山脚下有一股清澈的山泉潺潺地流过,水流长年不断。而下面没有水库把它拦截住,让它白白地淌走了。为了改良这片土地,员外叫他的佃农们在山泉下方挖掘储水库。每年入冬便挖一阵子,也不知挖了多少年才挖成一个大塘,并筑了一条高高的拦水大坝拦住了那山泉。挖掘的土运往百米之外的地方堆积起来,便成了一个墩。后来发大水灌满了塘,形成一片水域。从此栽秧不缺水了,给员外带来很大的收入。

以后该塘常年满满的水,微波荡漾、水草茂盛,引来了很多白鹤鸟在塘边觅食、繁衍。久而久之,人们就叫它“白鹤塘”;挖掘的土堆积成一个墩,叫:“白鹤塘墩”。

员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天生不聪明,读书读不进,请来的先生说他朽木不可雕也。但是他身体健康,壮实得如一头牛,是块种田的料子。于是分家时员外把这片田地分给了老大,老大在白鹤塘墩旁盖起了房子,耕种这片田地。也不知种了多少年,他的子子孙孙化成一个村,这村便叫“白鹤塘”。“白鹤塘墩”叫起来拗口,后来人们便叫它“大墩头”。这就是村名和墩名的来历,以后陈氏族人一直在此繁衍生息。

大墩头坐落在村中偏东侧。高高的,圆圆的,形如一个大馒头。光秃秃的,没有栽树,鸡鹅鸭上不去,很干净。长满了一层厚厚的牛皮草,绿油油的,软绵绵的。夏天晚上没有蚊虫,不管是东南风或西北风都从这里吹过。缕缕的清风带来一股怡人的香气,使人爽朗、陶醉。身临其境,登高望远,心旷神怡,让人留恋忘返。因此一到夏天,大墩头便成了村民们晚上纳凉的好去处。

每年农历五月至八月,当夕阳西沉,夜幕降临之际,人们便三五成群地来此里乘凉。有的携带一片凉席或一块厚布,往草地一铺,侧身而卧,惬意地闭目养神,随着鼾声去了梦乡;也有人背躺草地,眺望夜空,在那满天灿烂的繁星里寻找牛郎星和织女星座,追述着牛郎织女的故事;或者逍遥地唱起顺口溜“官运词”:

梭梭星,扁担星,

离开扁担多少星?

要是有人能数清,

将来定有做官运。

来的人多了便聚集在一起天南地北的闲聊、说笑话、讲故事、猜谜语、谈恋说爱;或是拉家常:谁家娶了个好媳妇、谁家添了个胖孙子等等,各种奇闻趣事都可以在这里听到;也有放牛郎拉拢伙伴们躺着愉快地唱山歌,什么“十二月望郎”、“孟姜女寻夫”等等,唱得津津有味,歌声嘹亮;也有些孩子捉迷藏,互相追逐,累得呼哧呼哧直喘粗气;稍微安分一点的孩子则昂首张嘴,听大人讲那些神奇而有趣的故事。若讲到聊斋那样的鬼呀、怪呀,直听得毛骨悚然,没有大人送,他们是不敢回家的。

大墩头西边山脚下有一块大草坪,大大的,平坦坦的,长着绿油油的牛皮草。早年曾在这里放过电影、演过皮影戏、木偶戏;也来过说打鼓书的、卖梨膏糖的、耍猴的、玩把戏的;春节里龙灯、马灯也都在这里玩。近年来大队里有什么集体活动或开大会等,也都在这里举行。这里是白鹤塘村的一块风水宝地,天然的娱乐中心。

白鹤塘村素来是个穷困村,经济一直搞不上去,村民生活水平提不高。这也成了王光勤的心结,他和这里人有缘,人在东夏而心却日夜牵挂着白鹤塘人。最终他放弃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回村和大家一道彻底改变这穷困面貌,一定要让白花花的大米饭能端上白鹤塘人的桌子。他认为活着就是让别人活得更好,大家不富他不安心。

夕阳坠入迢迢星野,月光穿过茫茫云海,日来月往,时光流年,消耗着人生有限的年华,使人心里着急。王光勤回乡两年多了,还是找不到有效的致富路,心急如焚。最近通过积肥、吃半夜餐、扛毛竹等事情,他苦心孤诣悟出了一个道理:这些方法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能解决穷困问题。没有肥料靠捡鸡屎,不行;“靠天田”没有水栽秧,也不行;靠贩卖毛竹赚点儿钱家用,更不行。这些都是老牛拖破车,蜗牛行动,不能改变穷困面貌。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彻底改变旧的生产模式。

一天,他向大队长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方案,他说:“要彻底改变穷困面貌,必须改变生产模式,实行新的产业化生产。”

大队长说:“王光勤,你的想法很好,为大家寻找致富路是好事。但你说的那办法是否行得通?这根深蒂固的老生产模式怎么改?好,你的建议我来发动群众讨论。”

大队长特地在大墩头草坪上召开群众大会,发动大家听取王光勤的改革方案,要大家展开讨论。放一张学生桌当讲台,群众坐在草地上开会了。王光勤在会上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社员们,我们白鹤塘太苦了,大家都渴望过上好日子,大家的向往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怎么才能致富呢?我探索着,单靠这块黄土地,抱残守缺,用老一套模式默守陈规种田,今年翻过来,明年复过去,收入甚微。一直是老牛拖破车,一年不如一年,是搞不出名堂来的。再这样下去,家家将一直为柴米油盐操劳揪心。要想富起来,我们的产业必须转形,寻找一条新路子来增加收入,改变穷困面貌。我提几个方案供大伙参考,讨论:

其一,那些‘靠天田’既缺水又缺肥,往往稻穗灌浆时断水,收些瘪壳稻有何用?不如改种苎麻、甘蔗、药材等经济作物或许能赚钱。听说栽苎麻当年就有收益,第二年每亩就能收到几千元。而且有行商上门收购,不愁销路。这样“靠天田”不就变成了“致富田”了吗?把仅有的肥料加在有水的田里栽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粮食不就补上了吗?

第二,我想开荒种茶。把那些废弃的荒地、秃头山、柴山都开垦过来种茶。皖南山区春来早,雨水多,气温适宜土质好,最适合种茶。茶树是多年生植物,一次栽种多年有收入,一年更比一年好。种茶是一条很好的致富路。

第三么,栽毛竹。我想把那些荒山坡、山坳、杂树林慢慢地变成毛竹园。毛竹靠天生长,长势快,好管理,几年就有毛竹卖。我们这里靠江苏近,出售容易,再不用千里迢迢挑脚贩卖了。同时还可以开展家庭竹业生产,制作些竹器家伙去销售,定能挣来钱。

因地制宜两手抓,向水田要粮食,向旱地要钞票,使穷山变富山。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靠着这片黄土地就伸手向它要黄金,黄土地里有金娃娃,致富的希望在此黄土山波。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有潜力不挖,捧着金饭碗去讨饭,未免太愚昧了。大家齐心协力,有了开始就有结果,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无论条件有多差,困难有多重,只要有跛鳖千里的精神,梦想定能成真。”

下面群众沸腾了,议论纷纷,只听到很多人喊:“好好好,王光勤,我们跟着你干!干!改革发展,坐在家门口,利用这块黄土地脱贫致富!”

只见陈山林站起来高喊:“我们坚信‘韩信’不动摇,大家凝心聚力,如火如荼干起来,用呐喊声来唤醒这块沉睡千年的荒山,让荒山变良田!向黄土地要好日子过!”

很多社员高呼:“好!大家群策群力,消灭荒山荒地,绿化皖南山区,改变穷困为富裕。”

会场传来一片热情的吼声,绝大多数群众意气风发,一致拥护。但,不同意见的人也很多,有人竟说:“王光勤呀,你是在蚂蚁游槐夸大国,考相公淳于棼做南柯梦吧?”

山橄叔在唠唠叨叨:“嘿!别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做你的春秋大梦吧。一方土地养一方人,我从小到大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说过只要改种庄稼就能致富?山旮旯儿是穷人窝,千年穷坑。凭你,还想在这里翻身发财?真是痴心妄想!”

“是呀!这些贫瘠的碎石山,僵死地,还能收上好东西?真是异想天开!”陈大伯也在帮腔。两位老年人顽固不化,抱残守缺,成了王光勤改革道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他们的话引发大家议论纷纷,一度搞得人心涣散。

后来经过讨论,众说纷纭,赞同和拥护的声音还是比较多的。坚信,正确之举一旦行动起来,一鼓作气,势如破竹,那些鼠目寸光的人只能是螳臂当车而已。

王光勤鼓励大家大胆地尝试,再次强调说:“我一心想大家致富,过上好日子,我怎么说就怎么做。希望大家支持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踏踏实实地改良这块土地,一定能成功。”

几经波折,反对的声音仍然存在,王光勤想改革,确是任重道远。

走你的路吧,不要去理会别人怎么说。(但丁)

名人但丁的话鼓励着王光勤,坚定自己走自己的路。他迷恋黄土地,迷恋种山茶,认定穷山能变富山,把希望寄托在这块贫瘠的黄土山坡。他对大家说:“不要嫌弃这片荒山丘,它一定能发挥作用。这里虽说是山区,也只是小丘陵,比起崇山峻岭还是小巫见大巫,完全可以开垦过来种茶。”他坚信皖南山区是块好地方,治理它一定有令人欣喜的前景。

很多小队长也犹豫不决,他们觉得肩负着百号人的吃饭担子,种植问题不敢随便更改。便试探地问:“王光勤,你讲的好是好,你有几成胜算?”

“八九成,稳赚不赔。”王光勤稳操胜券。

大家异口同声说:“哟,有这么大把握?那不是姜尚稳坐钓鱼台吗?我们干!干!”那些渴望过好日子的社员们,被王光勤满腔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所打动了,迫不及待地要跟他干。

大队长听王光勤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看到了他身上有一种阳光、正气,具有积极向上的能量,十分敬佩他。但对此大张旗鼓的彻底的改革还是将信将疑,心有顾忌。他害怕一步错,步步错,万一失手,乌纱帽保不住,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大胆地干起来。只说:“我同意改革。这方案好是好,但是,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大问题,必须端稳自己的饭碗,决不能有半点闪失;再说苎麻苗、茶苗、毛竹秧、化肥等从哪里来?巨额的成本又从哪里来?”他觉得困难多多,前怕龙后怕虎。

陈山林说:“当仁不让,下定决心干!全心全意,众志成城。我们大家集资,众人拾柴火焰高。”

王光满说:“我们实行股份制,有条件的拿钱来入股,没条件的打工。只要对集体有益,我们就干,不当缩头乌龟!”

这件事面大量广,任务艰巨,非得要大家齐心协力,方能完成。王光勤对此方案满怀信心,而大队长仍旧不太信服,不敢轻举妄动,只想推脱责任,静观其变。便趁机说:“你们三队人积极性高,那就在你们三队先搞个试点吧,大伙拭目以待。好的话,我们再来推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吗。”

“好好好,我们三队是人心齐泰山移,首先干起来再讲。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大家回去集资。”

就此决定在三队搞试点。

三队社员回来开会,讨论集资事。社员意见始终也不统一,一个个困难重重,朝三暮四,犹豫不决。王光勤见情势便爽朗地说:“集资不行,目前大家经济都有困难,家里‘三盏白灯挂’,哪来钱集资?再讲投资有风险,我不能做害群之马,让大家来担当这个风险,出了问题我对不住大家。既然谈到了这个份上,我不能做缩头乌龟。长话短说,成本事大家不必担心,这第一次投资的钱我一人来。胜败是兵家常事,风险我一人杠,不成功便成仁。”

“不行,不行,怎么要你一人担风险?你这一家人,儿子在读大学也不容易,不能拖累你,不行!”大家异口同声。

“没有关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算我向大家献上一颗真诚的心。我出钱,大伙出力,干起来再说。”

三队队长说:“那就太难为你了,就算我们向你借贷,搞成了如数归还。社员们,好不好?”

“好好!就这么决定,干!”社员们一致表态。

“人心齐,泰山移,说干就干,劳动力由你王光勤调配。”三队长更有信心了。

王光勤闯过了第一关,信心百倍,高高兴兴地回家把此事告诉了黄竹林。穷则思变,竹林也拥护改革。但是,提到钱的事黄竹林死活不答应,她嚷道:“我这点儿积蓄是我多年来的血汗。我平时再苦再难都不敢动用,要留着给儿子读书,成家用。这是家底,怎么能胡乱花掉呢?”

“你知道吗?我已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责无旁贷。当下既焦急又痛苦,为钱犯难。我话已出口,言出必行,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不得不破釜沉舟,一竿子干到底!”

“你神经兮兮的能做什么大事?”

“大家创业有困难,凑不到钱。我们先拿出来垫一下,算是帮上大家的一个大忙,度过难关。雪中送炭情更高,解决大伙的燃眉之急,也算是救助别人,行善积德吗?我下乡就是为了这一点,请你给我一个面子。”王光勤内外受堵,只得向老婆摊牌了。

“那也不行,小俊上大学月月要寄钱,出了纰漏我不能叫孩子回来不读书!这个风险我担当不起!”

“我的决心大于一切,逐梦白鹤塘,牵挂穷苦人。多少家庭在苦难中煎熬着,盼望能过上好日子,他们的向往就是我的奋斗目标。我要竭尽全力帮助大家,走出困境,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天。我要让他们过上幸福快乐的好日子,愈快愈好!现在我不管对自己家犯什么错,我只图对集体有功!”

“不,你这是在胡思乱想。外面人有说你是‘淳于棼’在赶考路上做南柯梦,疯疯癫癫尽说些不经之谈,空想荣华富贵。”

“外面谣言你也信?那是在诬蔑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谣言,或许是有道理的。”

“唉!这嘴长在别人身上,他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反正我的决心坚如磐石,不动摇。”

“也许你是在学‘光爷’陈文福,大烟瘾发作,难受,予取予求,乱抓钱吸大烟,做纰漏鬼!有钱载不住财,挥霍完了当穷光蛋才安分。”

“你怎么把我与陈文福相提并论?他是什么人?吃喝玩乐,乱花钱。我是创业投资,正经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出手时就出手!钱要用在刀刃上,要把死钱变活钱,‘守财奴’没有意思。”

“你固执,败家子!你以为你是齐天大圣孙吾空,能呼风唤雨?你这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失败了怎么办?谁来怜悯你?”她始终不松口。

“我不需要别人的怜悯,只希望你能理解我。”

“你以为我嘻皮懒脸跟你后面胡乱混世!做打狗的老公烧汤的老婆,一道鬼混。我是想踏踏实实过安稳日子。”

“你以为我会嘻皮笑脸向你讨饶求全是为了我自己?我是全心全意为集体做件好事。我实在没有办法才提出来这不情之请。”

外面有人知道了,指责竹林是利己主义者,不愿为集体办事。但是,仔细想想,谁都不能怨,夫妻两人各具理由:作为家庭主妇,黄竹林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三餐茶饭,四季衣裳,五谷不足,六亲要认,一户人家拉开门来过日子,天天要用钱。也许男人不知柴米贵贱,站在灶锅前的家庭妇女是难当人,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维持一个家庭生活也确实不容易;而作为急公好义,无私奉献,一心为集体创业致富的王光勤而言,他的举措更应该得到大家的重视和支持。

黄竹林始终不答应,充满了扶助感的王光勤只好讲那句掏心窝的话:“我的好妻子呀,当初我们浪迹萍踪,无家可归,落难当乞丐。在那极端困难之时是干妈、大哥、村长和白鹤塘的父老乡亲收留了我们。蒙难时刻遇恩人感激涕零,曾说过没齿难忘!我们现在还有齿,你怎么就忘了呢?”

说到这里黄竹林沉默不语,情绪有些波动。王光勤继续攻势,说:“那一年王涛儿被歹人绑架,在万分危急之中是村长带领乡亲们慷慨解囊,全力以赴营救孩子。祠堂里集体借钱、人人募捐,感人的情景犹如在眼前。我俩跪着誓言:‘大家的恩德,今生难忘’。今天大家有困难需要我们帮忙,你却不愿,从良心上说得过去吗?”他如泣如诉,两眼通红,堂堂男子汉竟然挤出了泪花,牵着衣袖擦了一下。

这一件件痛苦的往事历历在目,不堪回首,是铁打的心肠也会软化了。黄竹林想通了,一扫多日来的阴霾,变得豁然开朗。她猛然站起来带着坚定而灿烂的笑容,说:“白鹤塘人对我恩重如山,我要知恩图报,扶危济困,义不容辞!钱,我拿出来,帮!帮!”

“这就对了。但你可不能菩萨面前烧假香哟?”

“不会的,我是认真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谢天谢地,成功男人的背后必须有个好女人支持他。竹林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她最终想通了,答应了,倾囊相助,全力支持。

1961年秋收结束后,三队社员在一片爆竹声中开工了。大家踔厉风发,群策群力,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一个九月,一个十月就开垦了70亩荒山,使这块沉睡已久的废山坡苏醒在山间。紧接着王光勤又带了几个青年人去江苏青山茶场学习栽茶、采茶、制茶等技术,并带回来两千多元的茶苗、茶种和磷肥。回来后集中力量栽茶,他手把手地教社员栽,一颗一颗地栽,一分一亩地把关,活的管,死的补,认认真真地进行着,很快100多亩地的栽茶任务完成了。如此神速,全大队人都刮目相看,一致赞扬,拍手叫好。

但是,山橄叔深闭固拒,还在唠叨:“毁了山柴栽山茶,用虾子去钓小鱼,划不来!”

陈大伯也在一唱一和,横挑鼻子竖挑眼,跟着说:“是呀,是呀,多好的柴山,长的全是多年生的硬杆子茅柴,一年要砍几万斤柴草卖钱,现在有个屁吧!出了个败家子,连烧饭的柴火都没了。”

看来,两个顽固老头是王光勤改革行动的搅屎棍。王光勤劝说:“老叔子哟,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穷山变富山,今后有更值钱的东西卖钱了。”

紧接着王光勤又带领大家栽苎麻。很快把所有的“靠天田”全部栽上了苎麻。并及时施肥、管理,长势喜人。第二年秋收苎麻就卖到三千多元,初次采茶也有少量收入。社员们尝到了甜头,高兴极了。

队长说:“把这些钱先还给王光勤吧。”

而王光勤忙说:“不不不,先给社员分红,竭力提高大伙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个任务是栽毛竹,每年入冬以后,王光勤又带领社员在那些废山坡、山坳里栽毛竹。年年栽培、及时管理,几年功夫就完成了百亩毛竹园的任务,转眼间三队里满园春风。

就这样,原本只有2毛钱一天的工资,改革种植后的第二年就分到1块5角,第三年就分到3块8角。以后肯定一年更比一年好,三队社员非常高兴,劲头更大了。

一鸣惊人,这个爆炸性的消息轰动了白鹤塘全大队,震响了茫茫群山。全大队社员心醉魂迷,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要求跟三队学习,栽茶、栽麻、栽毛竹,走出致富路。大队长也醒悟了,觉得自己有眼不识金镶玉。第三年他兴致勃勃地把王光勤调到大队当技术员。从此全大队各个生产队社员凝心聚力,开展栽茶、栽麻、栽毛竹,形成一股风,干得热火朝天。几年后白鹤塘村那片荒芜的柴山和草木不生的秃子山包,变成了青翠碧绿的千亩茶山,一条条茶垄,一块块苎麻地,一片片毛竹园,郁郁苍苍,长势喜人。

为了配套生产,王光勤又建议大队长办起了“白鹤塘制茶厂”,自产自销的茶叶慢慢地进入市场,销路好极了。从此白鹤塘村改变了生产模式,农民变成茶农,穷山变成富山。工资不断提高,村民们逐步富裕起来了,过上了好日子。白鹤塘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满园春风。在那麻花烂漫,茶叶飘香的时刻,大队长心悦诚服,非常赞赏王光勤。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白鹤塘大队的脱贫工作给皖南山区树立了榜样。大家不约而同,一齐凝心聚力,踔厉风发,栽茶栽麻,迎难而上,如火如荼地大干了起来。几年功夫皖南山区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茶山、麻地、毛竹园,茶花飘香弥漫着每一个乡村角落。各地制茶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建立起来,皖南山区很快成了安徽产茶基地。上好的皖南白茶、碧螺春、炒青等销往全国各地,给皖南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栽茶、栽麻、栽毛竹,皖南人走出了致富路。从此皖南山区人告别了贫穷和困苦,过上了好日子。山变青了,水变绿了,人忙碌了,村变富了,农民生活提高了。一枕春雨望山丘,皖南处处是绿洲,风光旖旎,旧貌换新颜。

人定胜天,王光勤实现了他的心愿,投资改革成功了,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他的名声与日俱增,一度成了家喻户晓的改革带头人;黄竹林一颗沉甸甸而空悬的心也落地了,不再犯愁孩子无钱上学,感到兴高采烈。

王光勤自1959至1977年整整在这块黄土地顽强地奋斗了18年,他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与白鹤塘人风雨同舟,心心相印,带领大家用智慧和力量,使家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为乡亲们找到了致富路,使大家过上了好日子,彻底改变了那里的穷困落后面貌。表现了他知恩图报,与亲人同生死、共命运的决心和鞠躬尽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