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评论:福利向何处去(2012年冬季号/总第3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首语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其间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进入21世纪,种种迹象表明,以经济增长自然带动社会大众生活水平提高的时代已经结束,目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普惠”社会大众。正因如此,自2002年以来,社会福利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农村义务教育等多项福利制度出台并发展迅速。这表明我国正在构建面向全民的社会福利框架。

然而在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收入差距仍然很大,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仍然突出,不少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仍然很差,养老问题仍然没有缓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跟我们出台政策的“问题”导向不无关系,也就是说一项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这就难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肤浅路径。对于福利原则、理念和模式的讨论的缺乏,导致在社会政策的制定上缺少系统的、宏观的、全局性的视野,因此具体政策措施也是“支离破碎”的,失去了方向。

社会政策不仅是关于一个国家福利制度的设计,而且涉及国家财富的再分配,是对百姓福祉的预先设计和整体规划;社会政策同时涉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事关社会理想、社会公正的原则;社会政策探索的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社会政策不只是一系列具体制度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关注如何建设一个理想社会的理念,以及实现这个理想的手段,因此对于其原则、理念、模式的探讨,事关中国发展方向。

我们编辑出版《社会政策评论》,试图吸纳国内外社会政策研究成果,以推动对中国社会政策的讨论和研究,更重要的是想为中国社会政策决策和设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知识支持。每期的《社会政策评论》将会有一个明确的选题,尽管在选择文章的时候我们尽量保持客观,但是选题本身代表了编者的态度。我们认为对于福利原则、理念和模式的讨论是当下最为重要和最为迫切的,因此将其作为《社会政策评论》复刊的第一期选题。本期选择了十篇文章,除了钱宁关于社会福利学科方法论的探讨外,都是关注福利模式这一主题,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以及引发相关各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