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师值班日志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 医疗上的另类“灾难”

领导人是党的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为民谋福祉的公仆,他们的健康确实很重要。会有人问,领导的健康保障总要比普通老百姓好得多吧?真不见得。

多年前,我参与过一位市里重要领导的抢救工作,现在回想起来都很痛心。这位领导年轻的时候被称为“棉花姑娘”,还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后来走上宁波地区重要领导岗位,也非常务实、亲民,是个口碑极好的领导。我清楚地记得,我还是住院医师的时候,有一天夜里在急诊科值班,遇到了一位患者,这位患者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大概很不适应看病没有工作人员陪同的日子,那天对我态度非常强硬,一定要我全程陪同他就诊,还“威胁”说要去告院长。作为在急诊科值班的我,怎么可能离开我的工作岗位,我当然坚决不从,两人拧在那里,周围有很多人看热闹。恰巧这位“棉花姑娘”领导路过,当她了解了事情经过后,便对这位刚退休不久的领导进行了批评教育,让我得以安心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此事一直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

就是这样一位威信极高的好领导,不幸得了急性心肌梗死。理所当然,各方关心和重视接踵而至,这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在她发病后,在位的领导一批又一批来看望她,不断下指示,上午已确定治疗方案,但下午又提出请省里专家会诊,会诊后完善了治疗方案。第二天还是不放心,又请了上海专家,又改方案……病床上的她,已经没有了任何可以决定自己治疗的力气。结果,我们亲眼看着这位好领导最后离世。而同一时间,她旁边床位的另一位患者,同样的疾病,但病情要严重得多,完全按主治医师的医嘱,没有过多的会诊,恰恰多活了二十多年。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公安系统的一位领导患了急性甲型肝炎,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很易治愈的疾病。关心他的人实在太多了,中医的处方被不断地送到他的手里,毫不夸张地说,不到半个月,他手里就捏了上百张处方。最后他离开了,不知内情的人匪夷所思,但我们都清楚“元凶”在哪里。假如没有这些关心他的人费尽心思地送来珍贵的处方,他或许现在还在颐养天年。

一位老干部患关节痛,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关心,不断有人敬献各种医疗资源,介绍名家教授,从宁波到上海,又飞北京,辗转了不下十家医院,最后居然把膝关节都置换了。结果谁也想不到,因植入物引起了溶血,最后付出了生命。

几年前还有一位经济界的知名人士,本来安心在宁波治疗,有所好转。后来也是源自领导的关心,去了上海的医院,改变了原来的治疗方案,不幸发生了医疗事故离世,令人扼腕痛惜。

三十多年,我从一个小医生到满头银发,经历的类似故事还有很多。有的人是受到过度关心而造成了医疗伤害,而有的人却是以过度的自我防护或自我重视来干扰正常医疗规则。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比如细菌性肺炎、发热,医生会根据诊疗指南或者规范选择最合适的药,但个体差异决定这种最合适疾病的药不一定是某位患者最有效的药,更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观察药效的三四天里,有的患者无法忍耐,会有各种纠缠,谩骂更是不少见,非得要换药。如同地里的庄稼得了虫害,今天喷了农药,第二天看着没好,第三天换个农药再喷。这些庄稼最后不是被虫害死的,而是会死于大剂量的农药。人也一样,患病后不能天天修改治疗方案,否则灾难就离你不远了。

关心他人或者自己的健康没有错。那么,最后导致的谁都不想见到的结果,责任到底该由谁负责?每份关心的出发点,明明都是真诚的。我想,谁都没有错,一切看起来都是合情合理又合法。只是,物极必反,这是中国人的古话。医疗又何尝不是?今天谈这些,并非针对谁,或指责谁。我们生活在一个情理法交织的社会,任何时候、任何角落,都无法摆脱它们的束缚。但是,医疗有其独特性和专业性,又是关乎生命的事业,医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该沦为一切情理法的囚徒,不该在救治生命的时候受到外来的任何干扰。

直到今天,人类对医学的探究还有许多空白与盲点。尽管我们称之为医学科学,但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医学更是一门经验学科,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维护医生执业的尊严及医学的独立性,减少人为的干扰,这条路却在人类社会里越走越难。

思考

1.对于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多关心一点是需要的,但太多的关心甚至干预一定是不合适的,我把它定位为另一类“灾难”;在这些关心的人群中有没有其他因素参与,有没有从中想得到点什么,不得而知,也不想随意推测,但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样过多关心、过多干预一定会是“灾难”,作为领导生病也累。

2.我写这篇日志是为了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不想成为貌似合法合理的囚徒。再次强调,没有想批评谁,我也没有资格批评谁,只希望大家对类似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3.任何一种治疗方案,绝不可以在短期内随意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