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教育史(现代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五老上书”与中医院校教育的调整

一、“五老上书”的历史背景

(一)“大跃进”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958年”大跃进 ”开始后,教育战线也发动了称之为“教育大革命”的群众运动,中医学院师生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开始停课“闹革命”并参加各种群众运动,在“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口号下,中医学院的学生开始参加工农业体力劳动,有的学校甚至停课一年下乡锻炼。某医学院1961年应届毕业班,“在五年的学习过程中,只有一半的时间在校学习,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边学习边搞运动。另有一半时间不在校学习,除放假3个月以外,停课下放劳动和除害灭病工作约一年半,停课搞政治运动约四个半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56年入学的第一届中医大学生实际投入学习的时间显然严重不足。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学教育司 .医学教育资料汇编(第3辑)[M].北京:卫生部医学教育司自印本,1961:24-28

这些生产劳动和政治活动严重挤占了中医学院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了教学秩序,导致教学质量普遍下降。1961年1月,中央及时纠正偏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总方针,随后教育工作开始贯彻这一方针,同年颁布的《高教六十条》彻底纠正了之前的做法,强调高校以教学为主,必须加强学生的“三基”训练。为了贯彻《高教六十条》精神,彻底扭转中医学院学生真正投入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1961年8月,卫生部在《关于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项原则规定》颁布两年之际,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总方针,结合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期间部分医学院校校长座谈会上收集的意见,颁布了《卫生部关于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一方面肯定了几年来中医学院的办学成果,另一方面重点对1959年颁布的《关于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项原则规定》作了部分的调整,明确规定中医学院学生每年的劳动时间为4~6周,政治教育时间约占教学计划总学时数的10%,对之前过分强调学生参加劳动和接受政治教育提出了合理的纠正。《意见》虽然彻底扭转了之前过分强调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政治活动的不合理要求,但此时第一届中医学院的大学生投入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已经实际延续了近三年,约占学制的一半时间,当时他们已经结束了文化课程的讲授,在临床开展实习工作,且再有一年就面临毕业,在学习时间不足这一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下,结合中医学院初创时期在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师资和教材建设上的不足,第一届中医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已然堪忧。

② 朱潮,张慰丰 .新中国医学教育史[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79-85

③ 卫生部 .中医工作文件汇编(1949—1983年)[M].内部发行,1985:186

(二)中医学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材的修订

在1956年,随着首批四所中医学院的正式成立,卫生部起草了《中医学院教学计划(修正草案)》,并将其下发给这四所学院作为执行参考。考虑到高等中医药教育属于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对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以及中西医课程的比重等问题,各校以及社会各界存在不同看法和讨论。因此卫生部基于这些学院在实际工作中的反馈,不断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完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调整,正式的《中医学院试行教学计划》直到 1958年1月才发布

④ 本报讯 .卫生部发布中医学院试行教学计划[N].健康报,1958-01-17(4)

发布首版中医学院教学计划后,为确保其在高等中医人才培养上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卫生部通过不同途径加强了对该教学计划的强调和推广。1958年11月,在全国中医中药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专门就中医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发表了讲话,徐运北明确提出了中医学院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培养方针任务的统一认识问题,即应该培养纯粹的中医还是同时兼顾中西医的医生。他明确指出,中医学院的宗旨是培养中医人才而非中西医结合的医生,为后续全国统一的中医学院教学规范文件的制定确定了基调。徐运北在报告中也特别强调了中医学院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之间的关系及西医课程设立的主要目的,即中医课程应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而西医基础课程的引入仅为了提供一些基础知识,并不意味着强调中西医教学并重。同时,他还提出中医学院的教学应贴近中医传统教学特点,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并可以采取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徐运北的这一讲话有效地贴合了中医高等人才培养的实际规律,代表了卫生部按照党的中医政策指引,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级中医人才的坚定态度,推动了中医学院教学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化

① 卫生部 .中医工作文件汇编(1949—1983年)[M].内部发行,1985:128

1959年4月,卫生部召集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五所直管中医学院在成都举行座谈会,重点讨论中医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问题。紧接着在6月,卫生部在南京又召开了一次中医教材编写座谈会,对五所中医学院提交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提纲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修订。到了同年9月,卫生部向这五所学院正式下发了《关于编写中医学院中医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总体要求、主要项目及对包括医古文在内的15门中医课程讲义编写的基本要求。

《意见》对各门中医课程讲义的编写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目的要求、编写内容及注意事项三个方面,但仍然保留了一定的灵活性,主要界定了内容范围,而对于具体的课时数、教学重点等关键问题未给出明确指导。例如,《黄帝内经》讲义的编写要求分为绪言、上篇(导论,包括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的讨论)和下篇(本论,涵盖人与自然、脏象、经络、病机等主题),并强调在阐述时可适当引用其他经典文献以支持论证。《伤寒论》讲义则侧重于系统地归纳六经证治、八纲八法等,强调重点整理和发挥,同时结合实际经验进行阐述,并在方剂应用上仅作扼要说明

② 卫生部 .中医工作文件汇编(1949—1983年)[M].内部发行,1985:163-172

在关注中医学院教学内容和教材编纂的同时,卫生部进一步规范了全国中医学院的教学计划。 1959年7月,卫生部颁布《关于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项原则规定》,明确了中医学院以培养高级中医师为主要目标的办学理念。根据这些规定,中医学院的教学应主要侧重中医课程,中医与西医课程的比例应适当控制在七比三,而中医课程与普通基础课程加上西医课程的比例则更倾向于六比四。同时,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应遵循“先中医后西医”的顺序

③ 盛亦如,吴云波 .中医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405

这一系列规定为全国中医学院的教学计划修订和课程设置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原则,同时也全面响应了徐运北副部长在1958年全国中医中药工作会议上对高等中医教育定位的阐述。卫生部在1959年颁布的《关于编写中医学院中医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意见》及《关于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项原则规定》,为中医学院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对中西医课程比例的设定、教材与教学大纲的编写等方面提供了明确且重要的指导意见。这些措施对我国高等中医教育经过三年的探索与遇到的困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改进和提升的具体建议。然而,由于受限于当时的时代条件,这些规定虽然在总体上提供了指导原则,但在具体实施层面仍缺乏详细的操作指南。

二、“五老上书”的经过及相关内容

1962年,第一批开办的四所中医学院的第一届中医大学生即将毕业,为了系统总结六年来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工作,2月10日,卫生部印发了《关于总结中医学院的办学经验问题的通知》,要求各校对六年来的主要成绩、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今后中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各中医学院纷纷结合自身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向卫生部提交总结报告。在这一过程中,1962年7月,北京中医学院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李重人五位老先生给卫生部党组提交了一份名为《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的报告,详细分析了当时首届中医大学生培养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正意见,引起了中医教育界的广泛共鸣,对之后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史称“五老上书”。

① 南京中医药大学 .辉煌历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29

“五老上书”的主要观点全部体现在《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意见》由“五老”中最年轻的任应秋先生执笔,全文3 900余字,由六个部分组成

② 任应秋 .任应秋论医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01:3-6

在《意见》的开头部分,首先明确指出北京中医学院首批即将毕业的中医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包括对经典文献的熟悉程度不足,对方剂和药物的掌握不够全面,特别是在阅读中医古籍和运用理法方药进行疾病诊治方面存在明显困难,归纳原因为基础功不扎实。具体表现在进行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这批学生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主动要求补课,并指出需要加强的具体内容,如《黄帝内经》的某些篇章原文讲解等。

《意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从五个方面全面提升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首先,结合传统的中医师承经验,这批学生在中医学习上时间过短、古文基础薄弱是导致培养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认为三年多的学习时间使学生难以掌握中医学的知识,并指出在教学方法上忽视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优势,例如要求学生背诵和指导阅读的方法,导致学生未能打好扎实的基本功。

《意见》进一步探讨了中医与西医课程的比例问题,指出中医教育中应加入一定量的西医基础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现代自然科学基础和医学知识的中医师,为其未来的医学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然而,强调在加入西医课程的同时,必须确保中医学习不受影响,批评以往中西医课程比例为1∶1的做法既未能深入学习西医,也影响了中医学习的效果。《意见》建议中医学习时间安排应该为四年半,剩余一年半用于学习通识及西医课程,以确保中医内容得到充分学习。同时,建议在中医学院的培养目标中,将“具有现代医学基础知识”修改为“具有一般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增加“一般”二字以凸显中医课程的主导地位。

在讨论中医教学内容时,《意见》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主张应大量增加中医基础课的课时,并以《内经讲义》为例,推荐在显著增加经典中医课程的课时数之后,继续使用现有教材并及时编写补充教材,采取讲义和补充教材相结合的方法。

关于学习方法,《意见》强调仅依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增加课堂讲授时间也不是最佳方法,提倡在课堂讲授与指导自主阅读并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采取高声朗诵的学习方式。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意见》建议,除了15门基础课程讲义外,原文补充教材也是适宜阅读的内容。在阅读策略上,提出应将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两种,指出只有在精读基础上才能有效进行泛读,强调精读是掌握古代医学文献阅读能力的基础,而泛读有助于拓宽知识视野。

在提升学生古文阅读能力方面,《意见》指出现行医古文选课程未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水平,原因在于该课程课时数过少、选材范围受限,并且缺乏对精读和背诵的要求,导致没有达成教学目标。为解决这一问题,《意见》建议对医古文选课程内容进行大幅度扩充,建议选取约百篇通用古文和六十篇专业医古文,同时应包含音韵训练和常用词汇、音义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以此增强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

三、中医院校教育的反思与调整

(一)卫生部对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方案的反思

“五老上书”的意见和建议代表了当时高等中医药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五老上书”的内容以及各地反馈的对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引起了卫生部的高度重视。在1962年9月17日至28日,卫生部召开的中医学院教学工作座谈会上,来自全国九所中医学院和中医研究院的21位代表齐聚一堂,其中包括各院的领导以及10位资深中医专家。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总结近年来的办学经验和挑战,特别是针对普遍存在的学生中医基础不扎实、古籍阅读能力弱、重要基本知识背诵不足、方剂和药物运用不灵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这些问题的提出,以及“五老上书”中的建议,显著影响了卫生部对中医药教育的后续调整和改进措施。

会议针对反映出的问题并结合“五老上书”的内容,对中医学院的教学计划进行了相应调整,包括对中西医课程内容比例、总学时和周学时进行了优化。会议认为学生应在四年半的时间内(包括一年的毕业实习)主要学习中医相关课程,其余一年半则安排学习政治、体育、古文以及现代医学等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基本医学训练,会议决定增加中医课时。此外,课程设置上也做了重要调整,新增了“金匮要略”,并将医经(《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药物、方剂和诊断六大中医科目定为重点学习内容,以确保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学习这些核心课程。通过调整,卫生部希望能够解决中医学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培养质量不佳的问题。

① 佚名 .总结交流经验 调整教学内容 卫生部召开中医学院教学工作座谈会[N].健康报,1962-10-13(1)

结合座谈会成果,卫生部在 1962年12月5日发布了《关于中医学院教学工作的几个问题和执行1962年修订的六年制中医专业教学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除了对中医学院的办学成就给予肯定外,也承认了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几乎原封不动地采纳了“五老上书”的主要内容。《通知》指出,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的主要表现包括:古文水平差,难以阅读古代医籍;对中医基本理论及药物、方剂的掌握不够熟练和牢固;在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时缺乏熟练性和灵活性。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业务提升以及他们继承和发展中医学遗产的能力。《通知》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主要是卫生部及中医学院在办学经验上存在不足,包括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教学计划的安排不合理,以及缺乏确保学生学好中医、打好基础的有效措施。同时,《通知》也间接承认了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生产劳动以及除害灭病等活动过多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② 卫生部 .中医工作文件汇编(1949—1983年)[M].内部发行,1985:196-209

(二)卫生部对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调整

卫生部除了对高等中医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反思外,还在《通知》中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基本功训练、招生规模等方面对如何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作出了明确的调整意见。

在《通知》中,卫生部遵循了“五老上书”中关于中医大学生学习现代医学知识的要求,强调中医学院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中医学习上,同时也应包含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学习,但对现代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时间应有所限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现代医学理论,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学以及常见疾病的知识,而不是追求高度掌握。

对于毕业生的能力定位,《通知》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强调毕业生应系统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诊疗技能,能够运用中医方法处理常见疾病,并为其未来的学习和提高奠定坚实基础。《通知》明确指出不应期望中医大学生毕业后即刻成为中医专家,也不应期待他们同时精通中西医,或毕业后立即能以现代科学方法在中医领域开展研究。

在教学计划调整方面,《通知》承认之前中医专业的学习时间偏短,决定增加中医学习的时间。这一调整和“五老上书”的内容完全一致,计划将中医学习时间调整为等同于四年半的时长(包括一年的毕业实习),而现代医学的一般知识学习时间则减少到不足一个学年(约九百学时),另外还有约六百学时用于学习政治理论、体育和古文。

此外,《通知》还根据“五老上书”的建议,决定减少中医学院的总学时数和周学时数,尤其是在学习中医期间的周学时数,以便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自学、阅读和背诵中医经典。中医课程的周学时数计划为每周二十四学时,而西医课和基础课的周学时数则与西医学院持平,平均每周二十八学时,从而在不包含最后一年毕业实习的情况下,控制中医学院的总学时数在五千以内。

《通知》在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了几个关键点,以精简中医学院的课程体系。首先,强调了课程门类不应过多,并且特别将“金匮要略”确定为独立课程,以突出其在中医学习中的重要性。西医课程仍然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等基础科目,并适当增加内外科常见疾病的基本临床知识,同时取消了卫生学和保健组织学等课程。普通课程方面,只保留了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和古文课,取消了物理学和生物学,同时将与医学关系密切的化学内容融入医用化学中讲授。通过这些调整,必修课程从原来的三十二门减少到二十六门。

在强化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上,《通知》提出了全面且具体的要求,包括提升学生古文水平,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强化临床教学的领导,制订教学大纲,认真进行师资培养工作,以及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关于中医和西医课程的安排顺序,《通知》 未做硬性规定,而是强调在保证学好中医、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允许各中医学院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课程顺序。

在《通知》中,卫生部对中医学院的招生规模 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强调基于中医教育的特点以及当前的办学经验、师资力量、实习基地等条件的限制,中医学院的规模应保持适度,建议每年招生人数控制在四十至五十名之间。对于设有中医系的西医学院,则建议每年招生三十名左右。同时,《通知》附带下发了《六年制中医专业教学计划》,要求从1962年起,最迟不超过1963年入学的新生开始执行。

对于新教学计划的实施,卫生部作出了具体且严格的要求:①学习中医的时间定为四年半,包括一年的毕业实习。学习普通课程与西医课程的时间则定为一年半,学校不得擅自做出调整。②课程门数不应增加,以保持教学内容的精简和专注。③总学时数应控制在5 000学时以内,包括集中教学和实习时间,以确保教学计划的紧凑和高效。④周学时安排上,中医课程每周应安排24学时,而西医课程与普通基础课则平均每周安排28学时。另外,对于中西医课程的顺序、授课与实习的时间分配、讨论及集体辅导的时间安排,以及中西医课程各科之间学时数的调整,也都有明确指导。其中,每门课程的学时数调整幅度一般应在规定总时数的5%左右,最高不超过10%

① 卫生部 .中医工作文件汇编(1949—1983年)[M].内部发行,1985:196-202

新的教学计划印发后,各地中医学院积极贯彻落实,1963年1月,南京中医学院以卫生部召开的中医学院教学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所制订的指导性教计划为依据,并结合学院的教学经验修订了教学计划,具体原则有三点:①学好中医为主的课程;②必须打好基础(包括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③必须多临床学习、早临床学习。同年8月,该学院总结1962—1963学年教学工作时指出:“本学年的教学工作在贯彻八字方针及《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基础上,具体贯彻了中央中医教学工作座谈会的精神,修订并执行新的教学计划,修订学则,加强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教学秩序亦趋稳定。”

① 南京中医药大学 .辉煌历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32

② 南京中医药大学 .辉煌历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