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章 进城赴会,文化圈局中局
江东市,四月末。
文化中心三楼会议厅,灯光洁白如昼,头顶大红横幅赫然写着:
“全省新生代青年作者交流会”
林浩第一次踏入这样的场所。脚下不是泥土,而是打蜡的地板;耳边不是鸡鸣犬吠,而是一声声寒暄客套:“哪位主编?”“您是哪个刊物的推荐作者?”“小林,就是他吧?”
黄先生给他引荐了一圈人。
“这是《江东文艺》的副主编洪老师。”
“这位是省青作协的组织干事刘秘书。”
“还有这位,《花木少年》杂志社副社长邹老师。”
林浩礼貌应对,眼神沉着,心中却悄悄打量——
这些人穿着光鲜,话语藏针带刺,一句“你写得蛮有农村味道”“现在文坛就缺这种草根调调”听得他分外刺耳。
农村调调?意思就是你“上不了台面”,只能作为“猎奇”存在?
他微微一笑,不争辩。
—
会议开始后,一位女作家在台上慷慨陈词,说什么“写作不该局限于苦难,要反映希望与现代性”;另一位男编辑则提出:“青少年写作,要回归主旋律,不能传播过度个人化情绪。”
林浩听完,轻轻皱了皱眉。
他们口中的“现代性”“主旋律”,其实就是“听话”“合规”,最好写点阳光向上、不惹事的东西。
当轮到林浩发言时,场下本就没多少期待。
一个二十出头的农村小子,能说出什么?
谁知,林浩站起来,神情自若地说:
“我想写的,是我们村里的小学生,写的是他们吃不上肉却能把一个红薯分成三口;我想写的,是我娘三十年没坐过火车,却知道哪一站最早下雨;我想写的,是我们这代人,穷得叮当响,也没丢过志气。”
全场一静。
随后,有掌声响起,稀稀拉拉,却干净坚定。
—
散会后,洪副主编主动找上他。
“你这人有点意思。但我提醒你,别太倔,真想往上走,就得和‘圈子’打交道。”
林浩笑而不答,只道:“我不擅长打圈,只想写好字。”
洪老师不再多言,却在离开时,低声嘀咕了一句:“黄望川这老狐狸……果然不死心。”
林浩听得一清二楚,心中顿时警觉:黄先生,把我带来这里,真是“提携”,还是另有图谋?
—
当天晚上,林浩未住在文化中心安排的宾馆,而是找了间廉价旅馆独自写稿。
凌晨三点,一封电报被送到他手中。
是陈支书发的:
“林浩:县文教局下通知,称你班属非法教学,限三日内停办。村办压力大,速回。”
林浩一把攥紧电报,眉头紧皱如山。
他明白了。
这场“交流会”,是一次试探——将他摆到明面,观察他会不会顺从;而乡下那边,王长根的人已经趁机出手,用行政压力强行封杀。
这是一记“明打暗掐”:你出头,我就压你;你听话,我就留你一线。
林浩不是没见过世道黑白。
但他没想到,这才刚刚“起步”,就已经步入了权力、利益与资本交织的漩涡。
—
次日一早,他没有出席任何安排活动,而是带着稿件和录音,直奔江东广播电台,找到那位曾采访过他的许婧。
“我要爆料,也要自证。”
许婧听完来龙去脉,眼睛一亮。
“你知道你在玩火吧?文化系统不是闹着玩的。”
林浩点头:“可我知道,我在救一群孩子。那是他们的唯一一条出路。”
许婧沉默片刻,忽而起身:“走吧,我带你见总编。”
—
与此同时,南山镇,王长根坐在镇文教所的办公室里,悠然泡茶。
“让你嘴硬,我就让你开不了班,看你能嚣张几天。”
身边的小科员笑着奉承:“这林浩也就蹦跶这几天了,没根基、没靠山,还敢抢风头。”
王长根轻轻一笑:“小池塘里起了蛙声,终究不是龙。等他认清这点,他就会安分了。”
可他却不知道,一场由“媒体正面反击+实名举报文化垄断”的风暴,正悄然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