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93年,靠前世记忆逆天改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写作班风波,幕后黑手现身

开班第一天,林浩讲得满头是汗,教室里却鸦雀无声。

几十个孩子,来自南山镇周边五个村庄,有的穿着破旧布衣,有的赤着脚。他们拿着铅笔,睁大眼睛听他讲“写作要讲人情冷暖,要写你看到的、想过的,而不是死记作文模板。”

林浩一边讲,一边写板书,还穿插着村里常见的例子。

比如:

“你们家养的那头老黄牛,是不是很听你娘的话?那就写它。别怕写‘土’,怕的是写得假。”

孩子们笑了,教室里第一次传出朗朗读书声。

第二天下午,江东日报的一名年轻女记者前来采访。

她叫许婧,大学刚毕业,说话干脆利落,一见林浩便直接问:“你怎么想到要开这个班?是为了洗白前阵子的风波吗?”

林浩不急不恼,只淡淡回一句:“是为了让这些孩子,早一点明白,穷不该是羞耻。”

这句话,让许婧眼前一亮。

她采访完后,当晚就在江东日报教育副刊发表文章:《他从山里来,用写作点亮一群孩子的梦》。

文章一出,反响热烈。

几位在城里工作的老乡纷纷写信回村,还有人主动提出捐赠纸笔、教材,甚至一所江东三中的语文老师,也写信邀请林浩去讲一次“写作分享课”。

一时间,林浩在村里的地位也悄然变化。

那位曾说他“野路子”的教导主任主动上门,道歉时还带了两斤花生油;村支书陈爷爷甚至动议,在村委会后院划一块空地,给林浩盖一间“写作工作室”。

林浩没有急着答应,他知道,这些“变好”的人情,来得快,也可能散得快。

他不是第一次重活,这一世,他要把每一步走稳。

可事情没有持续太久的顺利。

第四天,班里突然来了一名戴着墨镜的男人,自称“江东县文化站督导小组成员”。

“你这写作班,是不是取得办学许可证了?”他盯着林浩,语气冷得像铁。

“你是否聘用持证教师?有没有正式教材?收没收学生费用?”

林浩心里一沉。

这人是冲着他来的,不查别的村学堂,不问其他培训班,偏偏揪住他不放。

“我们是公益性质,不收费,有资助方,教材都是我自己编的。”林浩平静答道。

“你自己编的?你有教材审定许可吗?”对方冷笑,“这些学生,出了问题谁负责?你一个二十出头的农村娃,也配教育别人?”

林浩没出声,只是把早就准备好的《公益办学承诺书》《课程内容简介》和“望川文化”的合作合同全都拿出来。

对方一愣,拿走文件匆匆离开。

林浩看着那人背影,眼神沉了下去。

这背后,绝不只是“例行督查”那么简单。

他在心里拼出了一个名字——王长根。

与此同时,江东市城区,某间高档茶馆包间。

王长根正笑着与一位身穿深灰制服、胸前挂着“文化站”标牌的中年人把酒言欢。

“老刘啊,那林浩这小子最近动静大得很,还牵扯媒体、出版社,怕是要飞天了。”

老刘笑着点头:“放心,凡是没正规手续的,就算‘公益’,也有一百种办法查你。”

“你放心安排,我就顺手做点‘规范整顿’,他自然难受。”

王长根点点头,心中冷笑。

“林浩,你再聪明,也不过是个娃儿。这个世界,规矩是大人们定的,你的才气,挡不住人心的嫉妒与权力的压制。”

夜晚,南山镇忽然起风。

林浩坐在桌前,翻看着写作班学生的练笔。一篇叫《我爹的锄头》的习作,让他一愣。

短短几百字,把一个庄稼汉子一生辛劳写得沉痛有力。他反复读了三遍,最终点了点头。

“这孩子,是块好苗子。”

他抬起头,望着黑夜里的村庄灯火,心中一片清明:

“别人搞我,是想逼我认命。但我偏不认。我这班——不开也罢,但我笔,不停。”

正想着,门外忽然传来脚步声。

“浩子,村广播喊你,说有人要找你,开镇上车来的!”

林浩心头微动,披衣出门。

刚走到村口,就见那辆熟悉的红色桑塔纳再次停在那儿。车窗落下,是黄先生。

“林浩,有个新机会,想不想去见识一下江东真正的‘文化圈’?”

林浩定了定神:“你是说?”

“江东文化中心,月底有一个新生代作者见面交流会。你现在有名气,有内容,是被邀请的。”

林浩眼中微光一闪。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活动,而是一场城市文化权力圈的初次亮相。他知道,只要这一步迈进去,真正的大棋盘,才刚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