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书运用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唐崖土司近四百年的历史沿革、经济生产、政治组织、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进行系统分析,运用文化变迁和社会记忆理论,剖析土司文化内涵,凝练乡民集体记忆中土司文化的遗产价值,总结土司制度的核心理念并进一步思考“唐崖速度”[1]的启示和反思遗产保护面临的新发展和新挑战。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一种民族政策的产物,当下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仍有着深刻的影响。土司制度时期,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秉承“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传统理念与政治智慧,具有世界范围的突出的普遍价值。鄂西南唐崖土司历史的存在,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段,从元至正六年(1346)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整整389年。在这段历史的鼎盛时期,天启年间唐崖土司创造了土司皇城的繁华,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2015年,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和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三处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唐崖土司代表着一个不可或缺的长官司级别的小土司,其遗留下来的土司城址弥补了基层土司在世界遗产中的价值所在。
土司是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制度下的产物,是历史层面存在的一个事物。唐崖土司的兴起、发展与衰亡是与土司制度相伴而生的。唐崖土司的兴亡史,国家在官方正史中的阐释所透露的治理方略,表达的是一种理解官方的结构性文化图式。弥补史籍记载阙如,从民间“自下而上”的视角结合宏大叙事的书写范式,置放于地方传统和民间生活当中真实反映元明清时期的唐崖土司历史流变。走进历史的田野,在考古遗址中,找寻蛛丝马迹,弄清唐崖土司在宋末元初身份的模糊。唐崖土司的发展是土司制度全盛期至衰落期的一个缩影,散落民间的族谱和乡民的口述史证实了从明隆庆年间到明亡近百年的时间里,是唐崖土司的鼎盛时期,皇城治区与辖区边界也拓展到最大,界域的拓展与司治所在地构成了一个中心与边缘的二元结构。正史、地方志和族谱记录的各代土司职级的升降信息揭示了唐崖土司在历史发展中如何崭露头角、势力扩大直至鼎盛时期的动态演变,终为“咸丰三大土司之首”。在国家“大一统”的政治运动中,最后以和平方式呈请“改土归流”。对唐崖土司兴与亡的考证,我们看到元明清三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的土司制度“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智慧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土司社会是溪峒社会的延续,本质上是按血缘联系组成的社会。在军政合一的制度下,唐崖土司内部组织延续了溪洞社会的本质,武备建置体系除了“五营”,还有内部的上下二寨和左右二寨。通过“营”与“寨”的设置围成一个坚固的堡垒,将唐崖土司的司治核心区层层保护。土司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最基本的特征是定期给封建王朝承担一定的义务。朝贡是土司与中央王朝保持双向互惠的最优制衡,朝贡带来丰厚的回赐及升官加爵的机会都在互惠活动中发生。将唐崖土司朝贡时间串成一条线索来看,很清晰地表明,小土司为了表示忠诚,不仅满足“三岁一贡”,在实力强盛时“一年一贡”,通过积极朝贡保持与中央朝廷的持久交流。这种义务还体现在接受征调参与中央朝廷的军事活动,主动纳赋接受中央朝廷的政治统治来完成。唐崖土司承担义务的特点是,明初期侧重于纳赋,明中前期侧重于朝贡,明中晚期积极参与征调。唐崖土司与周边卫所之间的博弈体现在剽掠与流劫;与土司之间主要通过联姻来维持和平边界;与内部土民通过森严的等级和严刑酷法来树立权威,实施不许土民受教育的愚民政策,要求百姓不许盖瓦来落实等级制度。唐崖土司与土民关系不全是剥削和压迫,也有能让人生存下去的温暖,田氏夫人“乐善行施”的形象在乡民的记忆中长存。土司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推行王朝中心的主要政策,积极推广先进农耕技术,修建驿道,开办书院,发展手工业,极大地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推动唐崖社区的社会进步。
唐崖土司治理时期所产生的文化及其“改土归流”后基层所发展和吸收汉文化而形成的唐崖村社文化,明显有着自己独特的印痕。内涵丰富的土司文化传承着中华经典文化和地方贵族文化,是一个集政治制度、宗族组织、民族发展、地域特色等汇聚而成的多元文化的综合体,交织在一起的村社文化呈现渐变式的文化变迁。从唐崖土机构体系和族谱中隐含的制度文化,到城址建造、分布格局和道路连接,展示的遗址文化,呈现唐崖土司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互动轨迹,最终土司文化与中原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进一步强化了国家认同。在动态演变中,当下村社文化遗传了土司时期强大的文化基因。
唐崖土司城遗址正是秉承土司制度智慧管理的实物见证,是现存弥足珍贵的文物遗存,其遗产价值除了纳入世界体系中的最高和核心价值凝练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其具体的价值还隐含在唐崖村社的社会生活实践和乡民的集体记忆之中。有地方文献肯定土司制度和金石铭文揭晓人物身份的历史认识价值,有地方传说隐喻宏大叙事和地方精英接受中原文化的社会重构价值,有唐崖土司彰显尚武精神和女性美德深受乡民尊重的民族认同价值,有咂酒油茶宣传土司文化和地方南剧打造《土司夫人》的文化传承价值。这些价值正是世界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关键,在政府的长远规划与学者、社会、居民等多方力量的整合中实现新的突破,保证乡村中的世界文化遗产能够永续开发利用。在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规定的大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做出适当的贡献。
关键词:唐崖土司;兴亡史;社会文化;世界文化遗产
[1] “唐崖速度”是指唐崖土司城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从2013年3月决定列入申报名录,到2015年7月4日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中国“土司遗址”成为我国第50项“世界遗产”,包括前期的考古工作,前后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创造了我国申遗工作的奇迹,被称为“唐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