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人易学与诗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幽微溯源

幽微作为一个词存在于解易的众多易学著作中,《周易》中没有直接用到它,但已有“幽”和“微”的提法,并暗含“幽微”之意。“幽”与“明”相对,《周易·系辞上》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王弼注曰:“幽明者,有形无形之象。”这里“幽”意味着无形而不可见的存在。“幽”又与“微”互文,《周易·系辞下》曰:“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王弼注曰:“易无往不彰,无来不察,而微以之显,幽以之阐。”在此,“幽”和“微”是指通过易可以显豁彰明的深邃存在,这一存在又具有时间性,指事物初期的晦暗不明的几微状态,所以孔颖达正义曰:“‘而微显阐幽’者,阐,明也。谓微而之显,幽而阐明也。言《易》之所说,论其初微之事,以至其终末显著也;论其初时幽暗,以至终末阐明也。”圣人君子通过觉察几微而感悟神道,即《周易·系辞下》所说:“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与此类似,“幽”也用作动词,如《周易·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幽赞”是“深明”之意,即深刻而细致入微地感知。概括而言,“幽微”是指难以感知的存在,也包括“鬼神”,同时也是君子圣人探求的对象,君子之事便是探其幽微,发其奥秘,所谓“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5],所谓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吉凶”[6]

幽微一词更多地出现在历代易学著作中。《陆氏易解》注“豚鱼吉,信及豚鱼也”曰:“豚鱼幽微之物,信尚及之,何况于人乎?”[7]这里的“幽微”是指平凡微小的事物。“幽微”多数是指不可测度的存在和奥秘,如《周易口义》解“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曰:“神者,阴阳不测,幽微不可以测度,故曰神;无方者,不见所处,运动不息,是无方也”[8];司马光《温公易说》卷五解“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曰:“合其法度则吉,违之则凶,赜者,至理幽微无形者也”;宋王宗传《童溪易传》:“事物之理寓于幽微深远之地者,天下之赜也;兆于纷错杂揉之地者,天下之动也。圣人皆有以见之明若观火”[9];元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中篇:“魏平原管辂公明精于卦筮,穷极幽微,占言吉凶祸福无毫发爽。”另外,“幽微”与“鬼神”有关,鬼神是“理”在幽微中的表现,如宋郑刚中释《丰》卦:“或问:‘鬼神盈虚之道如何可见?’曰:‘所谓鬼神,盖理之在幽微者,人则显而明。盖言消息之理幽明均有,不必拘泥灵变之鬼神,而以著于迹者为消息也。’”[10]综上而言,幽微中蕴涵“神”或“理”或“鬼神”,但又超出理性、神性、鬼神观念,是一种与“明”相对的客观存在。

幽微还引申为卦象、太极的神妙,如宋徐氏撰《易传灯·后学差误》曰:“夫子作《十翼》而发明易道,其卦象之幽微,刚柔之变化,要旨妙义,广大悉备,《易》无余蕴矣”[11];宋朱鉴编《朱文公易说》关于太极,朱子有论:“《太极图》立象尽意,剖析幽微,周子盖不得已而作也。”[12]也即以幽微精妙的象征方式探求幽微世界。可以知道,幽微是一个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概念,相对于老庄的“无”,它是存在;相对于显在,它是潜藏者;相对于“神”“鬼神”,它具有物性,不过,神、理、鬼神又可潜藏其中,幽微与它们有关。

幽微如此重要,探求和表达幽微的方式是什么呢?《周易·系辞上》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极深研几的最终目的归于世用民生,在方法上主要通过卦象和爻辞,由幽而知显、由微而渐著地阐发幽微,并窥测吉凶悔吝,所以《周易·系辞上》说:“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卦象是象征性符号,卦辞、爻辞不离形象和哲理,圣人表达幽微的方式自然是象征的、哲理的,也是形象的。易学中对幽微的重视和寻求方式都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诗学思路和审美理想。

幽微一词经常出现在佛学著述中,运用非常普遍,以幽微来解释佛道神迹,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从易学概念到佛学概念的转型。值得注意的是,佛学著作中幽微与真理探求联系在一起,而获得幽微之理的方法是心神领悟。宗炳《明佛论》曰:“今以茫昧之识,烛幽冥之故,既不能自览鉴于所失,何能独明于所得。”[13]幽微之处的显现有赖于心灵的鉴照。而幽微主要通过语言来暗示或表达,佛家倡导不立文字,却不可一概而论,相对于易学中对幽微的显现,反倒突出了文字的重要性。王暕答梁武帝《敕答臣下神灭论》曰:“圣旨玄照,启寤群蒙,义显幽微,理宣寂昧。”[14]所谓理和义都是存在于文字中的,释僧《答秦主书》曰:“至于敷演妙典,研究幽微,足以启悟童稚,助化功德”[15],此处指探及佛理;晋庾冰《代晋成帝沙门不应尽敬诏》曰:“悟言则当测幽微,论治则当重国典”[16],此处指言及玄妙之理。由此引申,幽微常指言说或理论的玄妙精深,如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76《咒术篇》第六十八之三曰:“跨越关河,听澄讲说,皆妙达精理,研测幽微”;《法苑珠林》卷33《说听篇》第十六之余曰:“(竺道生)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

幽微在儒佛领域的实际意义各有侧重,佛学中的幽微则关乎心性佛理;易学中的幽微关乎人事更替、吉凶变化。无论是玄理之微妙入神,还是人事之不测更替,都可影响诗学的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