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题解:庞德——旋涡——“力”
第一节 纵览:美国诗人庞德的生命轨迹追踪[1]
1885年10月30日,美国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卢米斯·庞德(Ezra Loomis Pound,1885—1972)出生于美国黑利(Hailey)。这个小城属于彼时尚未加入合众国的爱达荷州(Idaho),位于国土西南边陲。他的祖父母辈先后开办木材公司、投资兴建铁路。祖父撒迪厄斯(Thaddeus)曾担任中部威斯康星州(Wisconsin)副州长,在1877—1883年三度当选国会议员,其间颇有政绩。其子,即诗人庞德之父霍默·卢米斯·庞德(Homer Loomis Pound),通过撒迪厄斯在黑利国土办公室谋得矿产监督员一职,兼顾家族在爱达荷州的矿产企业。诗人庞德的母亲伊莎贝尔(Isabel)是欧洲贵族后裔,外祖母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属同一家族。或许值得一提的是,诗人朗费罗逝世后,英国学界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诗人角”矗立起他的半身雕像,他是与众英国文化名人并列于此的唯一一位美国诗人。[2]结合庞德丰富而复杂的一生,我们在他的家族史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似有巧合般,他祖辈、父辈中的前人们在庞德投身的文学、经济、政治等领域中都曾有过严肃的探索,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884年11月,霍默与伊莎贝尔成婚,次年在黑利生下庞德。1889年,霍默被调往美国铸币局(United States Mint)任职,因此举家迁居东海岸宾夕法尼亚州费城(Philadelphia)。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美国《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1776)的签署之地,而其主要执笔起草者即为庞德最崇敬的美国政治家之一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在庞德的诗与思中,美国的历史与现实往往是他批判的对象,而杰斐逊是其中屈指可数的正面形象之一。费城对庞德可能产生过的影响还有,这里既是美国“视觉艺术生产、收藏和展览的中心”[3],也是美国工业、经济重镇,承载着庞德前往父亲所在的铸币厂玩耍、亲历钱币生产过程的童年时光,并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大学教育。
在进入大学就读之前,庞德已为自己打下扎实的拉丁语功底。13岁时,他在母亲和姨祖母的陪同下游历欧洲,所及之处包括英国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在他后来的生命轨迹中打下深刻烙印。1901年秋,不到16岁的庞德进入位于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在这里度过了本科学习的前两年,选修的课程涵盖文史类、数学类和现实政治类。后来,庞德转学至纽约州汉密尔顿学院(Hamilton College),主修课程包括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含古英语)、普罗旺斯语和西班牙语。此外,他也涉足葡萄牙语和希腊语,语言天赋凸显。在汉密尔顿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庞德重返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西班牙戏剧、古法语、普罗旺斯语和意大利语。其间他还获得学校奖学金赴西班牙马德里访学。联系起他此生的文人事业,可能略具戏剧性的是,由于在博士阶段的“文学批评”课程没能及格,庞德最终未取得博士学位。从现实经历层面上看,他在自己的《如何阅读》(“How to Read”)和《怎样学诗》(“How to Study Poetry”)文章中对于大学文学教育的暗讽或源于此。然而必须公允地说,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他终身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8年6月,时年23岁的庞德来到意大利威尼斯,这里是他的欧洲打拼第一站,后来也成为他人生的安眠终点——“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4][艾略特(T.S.Eliot)诗]。8月14日,庞德抵达英国伦敦。从他的具体活动来看,其间,他参与并领导过意象主义(Imagism)诗歌运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他得以在文学史上位居经典作家之列的身份标签。而对于全面理解他一生的创作、思想和生活而言,诗人在伦敦期间更为重要的经历是直面20世纪现代先锋视觉艺术,与多位艺术家相识,参与促成了旋涡主义(Vorticism)这场从时间跨度上来看短暂,却至少给他个人带来了深刻影响的艺术革新。遗憾的是,1914年既见证了旋涡派阵地刊物《爆炸》(Blast)创刊号的问世,更亲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摧毁了一切的后者加速了前者夭折的进程。之于庞德,这次战争的残酷性可能更在于,消耗了他欣赏的艺术家的才华乃至生命,扼杀了旋涡派这个20世纪初唯一诞生在英国本土的先锋视觉艺术流派继续扩大影响力的可能。
1920年,庞德在完成与伦敦岁月的告别之作《休·赛尔温·莫伯利》(Hugh Selwyn Mauberley)之后,携妻多萝西·莎士比亚(Dorothy Shakespeare)前往巴黎。多萝西不时回英国居住,庞德在欧洲多国游走,他的终身情人奥尔佳·拉奇(Olga Rudge)在此期间出现。1925年后,庞德和多萝西前往意大利拉帕洛(Rapallo),定居20年。后来,诗人与伴侣、妻子分别育有一女一子。
在30年代之后,庞德的关注点从文学、艺术向经济、政治扩展,而他在意大利的所见所思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倾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包括美国正式加入反法西斯同盟战线之后,庞德为服务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政权的罗马电台写稿、播音,其中不乏攻讦美国政府及其官员(包括总统)和有“反犹”(anti-Semitism)之嫌的内容,因此他在1943年被美国司法部以“叛国罪”起诉。1945年,在位于意大利比萨(Pisa)附近的美军规训中心(Disciplinary Training Center)被关押半年之后,庞德以戴罪之身被遣返至美国首府华盛顿,因被鉴定罹患精神疾病而免受审判,但仍然在圣·伊丽莎白医院(St.Elizabeth Hospital)被囚禁12年半之久。1958年,美国方面宣布放弃对庞德的指控,允许年逾古稀的他离开圣·伊丽莎白医院——他随即离开美国,再也没有归来。而这段政治旋涡的经历为他带来的争议至今犹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他一生积累的诗人荣光——对于诗人庞德而言,这种随战争罪而来的剥夺恐怕并不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于旋涡派处施加的摧毁力量。不过,作为一位美国公民,这是他要为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必须付出的代价。
即使在身处圣·伊丽莎白医院期间,失去自由的庞德仍通过书信和会面保持着与英美文学艺术界包括学界的联系。他坚持创作与翻译,并未中断个人作品(集)和译本的出版。他最终得以重获自由的整个过程中亦不乏早年受他知遇之恩者的慷慨相助,诗家幸。离开祖国之后,晚年的庞德长居亚平宁半岛,主要由奥尔佳陪伴。学界的庞德研究著作、文章逐年增多,这段时间的庞德却著述寥寥。友人们渐次逝去,体弱的他坚持赴伦敦参加艾略特的追悼会,去都柏林看望叶芝(W.B.Yeats)的遗孀,到苏黎世拜谒乔伊斯(James Joyce)墓。1972年,庞德在威尼斯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