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研究综述
截至目前,学界关于方象瑛的研究还没有专著出现,成果为数不多,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其一,关于方象瑛诗文的研究。方象瑛诗文的专门研究如方亮《方象瑛巴蜀诗文论略》[6],论文主要讨论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闰六月方象瑛典试四川留下的日记、诗歌、游记,论文研究内容包括日记体现出的巴蜀自然形胜、人文古迹、民生情况,以及对巴蜀代表性诗作、游记的分析。该文是最早的关于方象瑛诗文的专门研究,虽论述简略,却具有开创意义。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一文“古典诗歌文本的隐性互文——避”部分里,作者分析了方象瑛典试四川所作《锦官集》对王士禛典试四川时所著《蜀道集》的有意识规避,认为《锦官集》对《蜀道集》的规避除了因为作者自尊和自信的独创意识外,还有当时宋诗风消长的背景。作者因此得出结论:“规避同样是文本间的一种关系,它与摹仿共同构成了隐、显两种截然不同的互文形态。”[7]
其二,关于方象瑛诗学思想的研究。张立敏《冯溥与康熙京师诗坛》第七章《康熙间“穷而后工”的反驳与话题转换——以方象瑛、徐乾学、曹禾为中心》[8],分析了方象瑛对“穷而后工”的反驳,认为方象瑛是清初批驳“穷而后工”的中坚力量,对“穷而后工”的批驳不遗余力。
其三,关于方象瑛交游的研究与年谱的撰写。王伟丽《江闿研究》第三章《交游考论》[9]部分论述了方象瑛与江闿的交游情况。胡春丽《方象瑛年谱》[10]对方象瑛生平经历进行编年,勾勒其人生大致轨迹。
其四,关于方象瑛修纂《明史》的研究。黄爱平《〈明史〉稿本考略》《万斯同与〈明史〉纂修》[11]二文指出方象瑛曾参与了《明史》人物列传的撰写工作,尤其是方象瑛撰写的关于于谦传得到了施闰章、汤斌等人的高度赞扬。杜书冠《汤斌〈明史稿〉研究》[12]也论及方象瑛撰写的于谦传,观点和黄爱平基本相同。段润秀《官修〈明史〉的幕后功臣》第九章《方象瑛与〈明史〉纂修》[13]根据方象瑛《健松斋集》的相关文章,考述了方象瑛撰写《明史》的篇数;指出方象瑛《明史分稿残本》在《明史》成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记事翔实,补《明史》缺陷;史料可靠,供《明史》取材。
另外,还有文章将方象瑛的诗文作为论证的佐证材料,章培恒《关于洪昇生平的几个问题——读〈洪昇研究〉》[14]引用了方象瑛《少司农余杭严先生传》《送洪昉思游梁兼寄毛祥符会侯》,以此证明陈万鼐所著《洪昇研究》(台湾学生书局出版)关于洪昇寓居大梁时间考证的错误。
综上可见,研究者从不同维度对方象瑛作了研究,但不够深入、全面,关于方象瑛的研究还存在巨大的拓展空间,如家世家风及对他的影响、生平行迹心态、交游网络、诗文创作等都值得深入、细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