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素以清代诗文最为薄弱,相较于其他时期文学的研究尚处于劣势。近几年,清代诗文的研究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发表、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专著,也有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将清代文学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尽管成绩喜人,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研究对象多集中于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禛、王夫之、黄宗羲、袁枚、龚自珍等诗文大家,云间派、神韵派、桐城派等流派上。虽然学者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始探讨李因笃、孙枝蔚、李良年、徐釚、江闿、姜宸英、王嗣槐、汪懋麟等有一定特色与影响的文人,但多数文章都是从宏观角度进行阐释,微观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对具体文本的细致剖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代文学研究的全面与深入。
欲提升文学总体之研究水平,实有赖于扎实、细致、深入的个案研究的展开与推进。本书即选择清初知名文人方象瑛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做全方位的研究。必须承认,方象瑛并非清代的一流作家。研究这类非一流但具有一定文学成就及影响力的作家,到底有没有价值与意义,这是学界一个颇具争议与困惑的话题。章培恒先生曾言:“有一种现象:研究对象越伟大,越有意义,研究著作也就越有价值。其实,如以研究作家而论,无论其所研究的是怎样的作家,只要研究得深入,都能使我们在某些方面看到时代的风貌和个人与时代的相互关系,包括个人在环境逼拶下的顺应、挣扎或反抗,从而给予我们种种启示。”[1]实乃真知灼见,为我们在研究中存在的困惑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研究方象瑛,实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首先,可以进一步丰富清代诗文的研究领域,拓宽研究思路与方法。方象瑛诗文皆佳,《健松斋集》(二十四卷)、《健松斋续集》(十卷)存诗文一千三百多篇,作品艺术成就颇高。其诗文作品被收入众多有影响力的诗文集汇编,如沈德潜《清诗别裁集》、邓汉仪《诗观》、徐世昌《晚晴簃诗汇》、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钱仲联《清诗纪事》等,《民国遂安县志》、高平编注《清人咏藏诗词选注》等文献资料也选录了方象瑛的一些诗文。其次,可以让我们了解清初浙江与京师文坛。在清初东南文坛,方象瑛声名甚重,与毛际可并称“方毛”,又与毛奇龄、洪若皋、王嗣槐、丁澎、王晫合称“西湖六君子”。[2]语石山雅集、与西陵诸子交游唱和,极一时文坛之盛,给浙江文坛乃至清初文坛都增加了亮色。方象瑛举博学鸿词科,官翰林院编修时,与京师文人诗文酬唱,其诗文呈现了京师文人的风貌,是研究京师文坛不可或缺的资料。最后,可以了解其诗文中蕴涵的风物民俗、历史文化等。方象瑛喜游历,曾“登会稽至郢中,抵蓟丘过邺城”[3],还“自富春逾钱塘,左转而西,由姑苏渡扬子”[4];典四川乡试时,“登览山川,冥搜往迹”[5]。无论游历到何处,他都一一寓之于诗文,因此其诗文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对其诗文进行研读,有助于丰富阅历、开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