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中的黑龙江界河因素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创新与不足之处

本书的创新之处体现在研究对象、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对象明确且新颖。从既有研究中可知,当前国内学界对中俄关系的研究多从国际格局、地缘政治、大国利益等宏观视角出发,而以国际河流为视角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此外,当前国内学界对跨国河流与国际关系的研究多关注我国西南地区,而以黑龙江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凤毛麟角。本书以黑龙江为对象,具体研究界河因素在中俄关系中的发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中俄关系的具体问题研究不足之处,同时也是对国内国际河流与国际关系研究的有益补充。

第二,构建出立体和整体的分析框架。本书研究对象是中俄之间的界河黑龙江,但本书的研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国际河流水资源这个单一议题,没有割裂黑龙江既是河流又是边界的双重属性,而是将两种属性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本书将黑龙江界河水资源与其两侧中俄沿江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构建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立体的、整体的分析框架。

第三,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书收集、整理和统计出中俄(苏)围绕黑龙江界河的涉水互动事件,利用流域风险等级(BAR)评价指标对这些涉水事件进行量化,目的是能更细致、全面地呈现出两国围绕黑龙江界河涉水互动的特征和趋势,从而为分析两国关系中黑龙江界河因素的表现和变化提供事实依据。

尽管本书对界河黑龙江与中俄关系进行了较为有用的研究,但受笔者个人能力及资料获取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书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理论框架尚需进一步完善。本书对国际河流与国际关系理论做了梳理和归纳,为中俄关系中的黑龙江界河因素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和依据,然而对于中俄关系与黑龙江界河问题的研究,想要形成成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还需进一步思考和完善;其次,资料尚需进一步扩充。本书收集和整理了1951—2016年中俄(苏)围绕黑龙江界河的涉水互动事件,然而关于黑龙江1990年以前的历史事件获取受限较多,或记录不详尽,或信息未公开,所以本书收集到的历史数据并不完整,这对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尚需进一步完善;最后,跨学科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本书的研究对象是黑龙江界河,涉及国际关系学、水文学、地理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等。本书在论述和分析过程中部分涉及这些不同的学科内容,熟悉了界河黑龙江的自然地理概况,尤其是水资源领域,分析了意识形态对两国围绕界河黑龙江涉水互动的表现,借鉴了流域跨界水资源管理机制等。然而,要将涉及的不同学科的内容融会贯通和有效契合,实现从多学科到跨学科研究的转变,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以上不足只能通过日后进一步完善,提高理论分析能力,挖掘更多史料加以扩充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