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社会主义与儒学思想:传统的现代转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晚清各派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简介

晚清的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流派,有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天义派、新世纪派和章太炎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等。康有为是晚清社会主义思潮中最典型的代表。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梁启超在其《南海康先生传》中就明言“先生之哲学,社会主义派之哲学也”[8]。康有为曾经系统性地重新阐释了儒家传统,利用春秋公羊学派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理论阐发出一套历史进化观念,把在空间维度上亘古不变的儒家的“道”转化为不同时间维度上的存在,儒家的礼、差等之爱只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自起着重要作用。并将《礼运》篇对大同的描绘视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系统性地描绘了大同社会的蓝图和实现图景。《大同书》里的主张,包括公有制、去除家庭、生产社会化、去国界,都是典型甚至激进的社会主义主张。但同时,康有为的历史观使得他在大同社会实现路径与方式上是谨慎与保守的。

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并不是完全不同的政治思潮,而是诸多社会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一支。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曾指出,“马克思在驳斥无政府主义者时,仅仅是反对这样地‘废除’国家”而无政府主义的谬误在于其废除国家的方式是不革命的[9]。由此可见,无政府主义在对人类未来的判断上,与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内的社会主义者有一定相似之处。所以,无政府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潮中的一支。二十世纪初期无政府主义在日本和法国的中国流亡知识分子与中国留学生中特别盛行。从清末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在日本的革命派知识分子中,兴起了以刘师培为代表的“天义派”无政府主义。他们虽属于革命派的阵营,但反对其他革命派狭隘的种族革命目标。刘师培强调人类平等、废除国家与政府、实现共产、人类的绝对平均、妇女解放,与康有为相似,而且“天义派”深基于国学土壤,其思想主要来自中国传统。但与康有为歌颂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的优点不同,刘师培没有秉持康有为的三世进化观念,主张激进革命。在实现途径上,刘师培强调农民革命。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天义报》最早引介了马克思的著作,刘师培更是给《共产党宣言》作过序,这和其无政府主义立场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亲和性有关,这给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的本土思想资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启发。

在与“天义派”兴起的同时,在中国留法学生中兴起了另一个无政府主义派别“新世纪派”,它以《新世纪》周刊作为主要思想阵地。“新世纪派”成员众多,包括吴稚晖、李石曾、褚民谊,等等。由于它以留法学生影响,受到了法国无政府主义的思潮影响。新世纪派强调社会进化,但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竞争进化,不主张暴力革命,强调人类互助、教育。与“天义派”不同,“新世纪派”在于其认为共和政治和资本主义是通往无政府理想的必要过渡阶段,与康有为相似,“新世纪”派赞美物质文明。另外,“新世纪派”反对刘师培为代表的国粹派对传统旧学的推崇,主张“尊今薄古”。

无论是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还是“天义派”“新世纪派”和章太炎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虽然在各自宣称的思想来源上、在对待中国思想传统的态度上、在对待西方物质文明的态度上、在实现理想的途径上存在诸多歧异,但他们的理想社会图景的描绘没有明显界限,都是与共产主义相类似的理想,即无国界、无种界、无人我界、无贫富贵贱、无政府法律纲常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