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社会主义与儒学思想:传统的现代转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前言

本书聚焦晚清的思想转向中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勃兴,以居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两位思想大师康有为和刘师培的广义社会主义思想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社会主义思想的内生起源,把康有为、刘师培的社会主义放在整个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脉络中考察,考察他们和清代及更早的儒学思想之间的源流关系。

唯物主义存在论思想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思潮奠定了基础,唯物主义强调人的情感欲望;强调历史维度的唯物主义,使得政治理想不再以当下的市民社会为不变的自然状态;强调实践维度的唯物主义,使得政治思想强;调改造市民社会以塑造更好的人性的社会。以此观照中国思想,儒家思想的情本体论和伦理观念和社会主义有一定亲和性。因为儒家的规范是从自然人情出发的,且随着人情在历史和环境中的变化而变化。在这点上,儒家的规范与社会主义有亲和关系;但另一方面,先秦儒家中不强调改造既有的人性,只在既有人性基础上寻求中庸境界的礼治思想,是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格格不入的,这种缺乏实践的倾向是在明清气一元论思想中得以克服的。

明清气一元论是在对理学的拨乱反正,恢复儒学原初的精神而兴起的,它强调“气”在存在论中的唯一地位,因此承认了“道”是从人的社会存在中产生的。气一元论儒学的社会、政治层面发展出了重实践、重人情、历史演化论三个维度。当这种气一元论思想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遇时,它的政治学说会亲和于社会主义。

康有为和刘师培在气一元论思想的基底上发展出各自的社会主义思想。因为思想来源的相似,他们的社会理想也相近。康氏和刘氏社会主义的差异面源自气一元论内部的思想分化。康氏气一元论下的重人情、重实践和历史演化思想都得以充分论述发展。康氏强调人性的历史性,主张人性可由实践改造,所以他的大同理想有类似于历史唯物论的倾向,使得其大同社会被置于未来维度。另外,他的大同社会也是一个人性充分解放、人得以全面发展的社会。

刘师培则通过以焦循为代表的扬州学派,继承了戴震的气一元论的基本架构。刘师培的无政府主义理想以戴震式自然人性论为基础。他虽强调人情感欲望的重要性,但其人性观是超历史的、缺少实践维度。正因戴震式气一元论过于强调认识,所以刘氏的实践观转向了强调“知行合一”的心学实践观,因此走上了唯意志论。因为超历史的人性观,刘师培的无政府主义是以当下为实现场所的。因其自然人性观缺少改造人性的实践思想,所以刘氏强调分配意义的平等胜过自由。这使其无政府主义成为一种没有历史维度的、绝对平等的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