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一
1966年10月18—21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建立的人文中心举办了题为“批评的语言和人文科学”的学术会议,与会者包括几位声名显赫的法国学者:让·依泼利特(Jean Hyppolite)、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雅各·拉康(Jacques Lakan)、雅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耶鲁大学教授保尔·德曼(Paul de Man)也参加了会议。除了让·依泼利特是黑格尔哲学派的学者,后面的这几位和我们这本书的内容都有关联。会上,德里达发表了题为“Structure,Sign and Play in the Discourse of Human Sciences”(本书中简称SSP)的讲演。“解构”这个词代表的理论正式面世。
人们自然把解构和德里达等价齐观。而从更宽广的视角观察,解构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远不止于德里达,解构绝不是德里达一个人的思想。前因暂且不提,但观五十年来,解构在西方人文各学科、文学和文化生产中激发出的思辨能量,已然气势如虹。解构成为西方当代思辨理论的基石。后殖理论、后现代理论、全球化研究、文学研究、文化研究、女性主义、飞散文学和文化、族裔文学研究、法理学、建筑学、翻译学等,无不含有解构的逻辑,无不带有它的痕迹。一些相对传统的理论,如现代主义,受解构的影响而重新表述。艾斯登斯森的《现代主义的概念》就认为,现代主义的实质就是解构。
解构对中国学术和思想界的价值潜力很大,但仍然在被低估的状态。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译和介历来不易做好。国内学界,尤其在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领域,对解构的价值、脉络等相关的理论问题,还有待厘清。在中西比较的视角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解构,尚有争论。解构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入探讨。
《解构广角观:当代西方文论精要》一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解构深入中国语境。
二
“道可道,非常道”:宇宙间的常恒之道,变幻无穷的生命之大道,不能用某一种话语说死。但历来有一些把话说死、说绝对的话语,被奉为真理,禁锢鲜活的生命和思想。解构说的就是这个理,隔了几千年的时空与老子遥相呼应。
解构的思辨是自由游戏式的思辨,针对某些被奉为“真理”的结构(以特定“在场”词为标志)。解构之“解”(de-),在于如何从固化话语的奴役和禁锢中“解脱”,并非见物拆物的随意性“解体”。
解构有大关怀,可以以尼采对大生命观的肯定(见本书第六、七两章)解释,缩为一个英语单词就是:affirmation。
尼采的“肯定”和老子的不可道之道的暗合,在于他们都向着变化的生命力敞开思想。不过,尼采的“肯定”,具体针对柏拉图起始的“逻各斯中心”思想,以及由此支撑的“真理”和“知识”传统。有人说:老子的“道”和“逻各斯”是东西方呼应的例证。这话恰好说反了,说错了(详见本书第八章)。
即便尼采和老子有某种相合,还是存在不容忽略的差异。老子代表的毕竟是中国的“自然本位”思想,而尼采主张的生命意志(强力意志)毕竟是西方的“人本位”思想。
三
“解构”已不再是新概念,对它的误解还是很多。究其原因,第一,德里达的术语拗口难解,并且,读他还要读其他许多作者,乃至整个的西方思想史。第二,美国有些解构学者(如原耶鲁大学的德曼教授)经营出一套与德里达的解构看似吻合却大相径庭的“解构”,水被搅浑。第三,解构的术语和概念的译介,要透过中西的差异做仔细识辨,才能变成我们语境里的思想。第四,在普及中,解构变成一种时尚的符号。许多人认为解构就是“摧毁”;deconstruction和destruction只有三个字母之差,很容易望文生义。其实,解构反对柏拉图、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否定”逻辑,不是简单的摧毁,而是游戏式的修辞改造,让我们在思考现有价值概念时,取其精华,摒弃陈腐。解构反对大家长的一言堂,希望一言堂变成开放的对话。
许多人也许不知道,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是解构,尼采哲学是解构,海德格尔也是一种解构,德里达之前的许多作者都是天然的解构实践者,而且,德里达之前或之后知道或不知道这个词的许多人,出于生存的本能随时随地在解构。在现代思想史上,尼采不仅是解构的鲜明例证,而且是它的主要源头。以广角看解构,是把德里达和更广泛的历史联系起来。
全书分为上、下篇。
上篇含两章:第一章引入主题,用尽可能简洁的方式解释:什么是解构;解构的来龙去脉;德里达解构的主要内容和要素。第二章是前一章的扩充,先列举西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种种解构现象,简述和德里达解构相关或呼应的当代文论,进而指出耶鲁解构派(尤其是德曼)与德里达解构的关键性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代解构理论乃至德里达还有哪些问题。
下篇含六章,论及互文性理论和解构的关联(第三章)、弗洛伊德如何解构在场主体(第四章)、卡夫卡和德里达对体系暴力的看法殊途同归(第五章)、尼采和解构的渊源(第六章和第七两章)。第八章谈中西比较和解构,从比较学的方法说起,讨论为什么中西比较语境下将“道—逻各斯”等价齐观,是步入了误区。第八章讨论中西两种辩证法的不同。全书以“跋语”结束。
四
《解构广角观:当代西方文论精要》虽是解构的面面观,却无法面面俱到。我写这本书,一则为推进解构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二则集聚当代西方文论之精要,希望为有意了解当代西方理论并厘清其逻辑脉络的学者,提供一份可参考也可思辨的文本。
为写好这本书,我的准备工作做了很久,其中的积累,包括二十年来我在加州州立大学英语系讲授“西方文论”。这门课,从柏拉图说到当代的西方文论,要对许多重点文本仔细阅读分析。我把多年积累的心得纳入本书,希望能加强全书的文理思路,增添质地的厚度,使之更加可读。
我对解构的思考,若“短说”,即第一章第一节的几段话。若做“长论”,暂以这本书的范围为限。即便长论,也必不可免要作详略轻重的选择。书中对德里达的某些术语从略,对他的重点概念却多次重复,为的就是把握解构的首要意义,克服对解构的那些误解。
童明
2016年8月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