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进行专题研究的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还只是一个“潜在的引人瞩目的课题而已”[20],到今天成为学界所关注的较为热门的论题,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研究在十年之内,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自由主义文学研究均有了很大的突破。既有针对作家的个案研究,比如胡适、周作人、沈从文、梁实秋等人的自由主义文学研究,也有针对某一时段的自由主义文学研究,比如20世纪30年代和1945—1949年的自由主义文学研究。也有一些研究者以文学期刊或者报刊的文学副刊为依托,来研究作家的自由主义文学实践。也有研究者将目光聚焦在自由主义作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思想转变。更有论者将鲁迅引入自由主义文学研究当中,试图突破当下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的某些规范。这些研究无疑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的进程,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首先,在这些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作家的个案研究,很容易将作家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抽离出来,仅仅是就事论事,就人论人,而忽略了作家的自由主义文学实践所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即使一个时段性的自由主义文学研究,也往往只是局限于自由主义文学范围之内,就自由主义文学而谈自由主义文学。这也容易忽略自由主义文学与其他类型的文学在某一具体的历史语境中的“相互对话”,甚至忽略自由主义文学对时代、社会的回应。尽管自由主义文学可能与时代主潮、时代主流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但并不意味着它漠视现实人生。只不过自由主义作家试图以有别于文学主流之外的姿态来回应时代,观察社会。沈从文在20世纪40年代积极实践的社会重造、国族重造的文学命题就是一例。虽然自由主义作家坚持文学相对于政治的独立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本身没有政治立场。很多研究者常常将自由主义作家形塑为纯艺术或纯文学作家的形象,似乎这些自由主义作家永远将政治拒于千里之外,而忽视了他们的政治观。吴福辉先生就提醒我们,研究者应当注意“一个作家的政治思想,他的历史性价值、哲学性价值以及他的文学价值是如何经由文学方式进入作品当中,而最终成为其文学审美价值的”[21]。所以,对20世纪4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研究展开,也应极力避免上面所存在的问题。
正如笔者在上面已经提及的,20世纪4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甚至可以说,自由的文学和文学的自由成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或者“审美风格”。袁可嘉和杨振声均将文学创作(包括文学批评)视作一种民主与自由意识的审美想象。徐訏和无名氏的“新个性主义”,更是将个体自由的优先性变成他们文学想象中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在沈从文、冯至、张爱玲、钱锺书等人身上表现出来的高度个人化的风格,在将文学实践变成一种充满个体能动性的生命体验的同时,也是一种试图将文学格局推向多元化的积极实践。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20世纪4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的“自由主义”的含义。
其次,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来看,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格局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自由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自由主义文学不仅要面临两次战争所带来的包括个人生活在内的种种压力,也要直接面对左、右两方面在文学“一体化”上带来的压力。同时,自由主义文学本身也存在着自我超越的问题。比如沈从文在20世纪40年代的文体风格上的显著变化,一方面是对30年代的牧歌风格的超越,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在进行自由主义文学实践时所面临的表征的危机,即如何用更合适的“文”“体”来表现“魂”。因此,从4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来观察自由主义文学如何回应来自外部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处理文学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如何形成独立的文学传统,如何拓展自由主义文学的新局面,以及自由主义文学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中国的独特命运等问题。
再次,在创作上,20世纪4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无论是冯至的《十四行集》,穆旦等更年轻的诗人创作,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还是钱锺书、张爱玲、师陀、无名氏等人的小说,都在他们各自的文学类型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们的出现,中国现代文学在20世纪40年代跃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而且,4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还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一点在沦陷区作家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张爱玲、苏青在上海沦陷后的创作,一方面表现出作家在政治高压的生态环境中,积极寻找自由地表达自我诉求的文学尝试;另一方面又以高度个人化的生命体验展现出(女性)个体对自我与历史现实之间关系的解读。用一位研究者的话说,她们没有直接控诉战争如何瓦解了日常生活,相反却试图表明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中,当外部世界渐渐分崩离析时,个体对现实人生(包括战争、战争背景中的都市生活)有了更为弥足珍贵的生命体验。她们口口声声地“私语”,实际上“精心营造的却是战争叙事”。这也使得她们的文学实践在超越种种束缚的同时,带有了文化抗议的象征意味。“私语”不再是一种对外在现实的消极逃避,反而成为一种“颠覆政治控制体系和参与当前重要政治对话的手段”[22]。冯至的《十四行集》本身也是个体对战争的生命体验的结晶。这些都意味着20世纪4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具有了某种相对独立性,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进行专题研究。
最后,对20世纪4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展开专题研究,我们还可以更好地来审视自由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之间的微妙关系。尤其是像国统区的“七月派”作家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的丁玲、王实味、艾青等,一方面他们以左翼文学正统自居,对自由主义文学展开严厉批判,另一方面他们又遭到毛泽东话语所代表的左翼文学正统的严厉批判。在左翼文学内部,他们反倒表现出对个体的自由和文学的相对独立性的坚守。萧军无论是在抗战时期的延安还是在抗战胜利后的东北解放区,都强烈地表现出对个体的独立和自由的坚持。正是胡风、萧军等所表现出的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彼此调和的倾向,提醒我们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历史不应当被简单化。自由主义文学与左翼文学之间也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泾渭分明。左翼文学也不是铁板一块。更重要的是,正是将胡风等人纳入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的研究视野中(纳入并不等于承认他们就是自由主义文学),我们可以将自由主义文学的研究推向一个更深的层面。比如,究竟是什么使得胡风等人在左翼文学内部呈现出自由主义的色彩来?他们和左翼文学正统的分歧在哪里?他们和自由主义文学的分歧在哪里?能否说他们就是自由主义文学?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是对自由主义文学的理解的深化,还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深入思考。
正像一些学者所指出的,自由主义文学的自由的特质是在与其他类型文学的“对比和对抗”中体现出来的。所以,在研究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时,笔者试图将4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放置在一个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来考察。笔者关注的不仅仅是自由主义文学本身的发展演变,还是其与时代、社会之间所存在的微妙的关联。40年代的现实政治的大环境究竟给自由主义作家带来了怎样的压力和挑战?40年代自由主义作家究竟通过怎样的文学方式来表达他们和所身处的时代、社会乃至其他文学类型的联系?
[1] [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2] [英]以赛亚·柏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3] 邓黄飞:《个人主义的由来及其影响》,《东方杂志》1920年,第19卷第7号,第35—43页。
[4] 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易卜生专号》1918年,第4卷第6号,第503—504页。
[5] 蒋梦麟:《个性主义与个人主义》,《教育杂志》1919年,第11卷第2号,第28页。
[6] 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独立评论》1935年第150号,第2—5页。
[7] 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与自由主义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3期,第181页。另见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8] 王毅:《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2期,第177—178页。
[9] 吴福辉:《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评价问题》,《中国现代文学论集:研究方法与评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8年版,第71页。
[10]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页。
[11] 支克坚:《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在昨天和今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1期,第31—32页。
[12] 朱光潜:《我对于本刊的希望》,《文学杂志》1937年第1卷第1期,第2页。
[13] 陈国恩:《论中国“自由派”文学》,《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第48页。《新华文摘》1997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4] 袁可嘉:《“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大公报·星期文艺》(津)第39期,1947年7月6日第6版。
[15] 陈国恩:《论中国“自由”派文学》,《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16] 《中国文艺往哪里走?》,《大公报》(沪)1947年5月5日第2版。这篇文章当时以社评的形式发表,没有署名,作者实为萧乾。
[17] 朱光潜:《自由主义与文艺》,《周论》1948年第2卷第4期,第9—10页。
[18] 袁可嘉:《诗与民主:五论新诗现代化》,《大公报·星期文艺》(津)第101期,1948年10月3日第4版。
[19] 参见袁可嘉《批评的艺术》,《大公报·星期文艺》(津)第93、94期,1948年8月8日、15日第4版。袁可嘉:《批评与民主》,《民国日报·文艺》(北平),1948年5月7日。杨振声:《批评》,《经世日报·文艺周刊》(北平)第2期,1946年8月25日第4版。杨振声:《被批评》,《经世日报·文艺周刊》(北平)第4期,1946年9月8日第4版。
[20] 吴福辉:《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评价问题》,《中国现代文学论集:研究方法与评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8年版,第69页。
[21] 吴福辉:《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评价问题》,《中国现代文学论集:研究方法与评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8年版,第71页。
[22] [美]黄心村:《乱世书写: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文学及通俗文化》,胡静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0、31、43、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