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忆闽西义勇军武平支队活动片段
林日基 蓝大仁
1949年5月22日,闽西通电宣布起义;次日,武平县县长练平立即响应,武平县宣告和平解放。不久,闽西义勇军武平支队在总部的指挥下,参加解放长汀战役。由于敌我装备悬殊,战斗失败,部队只好撤回。7月,因溃败南逃的国民党中央军胡琏兵团窜扰闽西,盘踞在武平县城,勾结当地反动势力,大肆搜捕起义人员和他们的家属。为保存有生力量,武平支队人员一部分化整为零,分散回乡隐蔽;一部分在支队长王嘉奇的带领下,转移到乡下开展游击活动。而支队内的个别坏分子——如钟勇、钟国勋、林国梁等——趁机拉拢煽动三个中队200余人拖枪叛变,上山为匪(以后部分随胡琏溃逃到金门)。
这时,支队处境非常困难,但同志们的革命意志毫不动摇。在驻扎于象洞的中共武平县委领导下,支队长王嘉奇和中正区区长林日基,带领着其余同志,活跃在与上杭交界的武东、中堡、十方、高梧等地,一边深入群众宣传开展减租减息,一边进行游击活动。支队运用声东击西的战术,神出鬼没,深入伪乡公所、敌军驻地等处张贴解放军标语,大大鼓舞了群众情绪,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有一次,区长林日基带领吴国祥及支队钟成信、钟四满头两名短枪手,深夜潜入中堡,分散张贴标语,弄得敌人惊恐不安。第二天夜里,又袭击了敌军驻地的哨所,逼使敌军仓皇撤走。中堡圩天时,我们的便衣队在圩上抓到三个下乡征收苛捐杂税的征收员,经押到中正区政府审讯,得知他们都是城里人。通过我们的教育,他们了解了我们的政策,表示愿意悔过。我们就把三人放走了。
农历八月上旬某天,牛券坑有一位姓侯的群众报告说,杨炯的“乌军”有一股20余人,在一名营长的率领下,从六甲来,驻扎在陈埔。当时我支队加上中正区政府武装班,共有长短枪30余支和轻机枪1挺,考虑到敌寡我众,决心消灭这股敌人。临晚,集中在炉坑村,决定兵分三路:由王国平带领短枪班从李兰岗(今陈埔小学)搜索至李屋祠堂埋伏;支队长和警卫排长蓝大仁及机枪手登上饶家祠后龙山制高点;区长林日基带领区武装班由洋门甲沿现今公路方向搜索前进。
开始行动后,第二路迅速到达制高点,立即向陈埔敌乡公所打了三枪,探听敌人反应,结果毫无动静。接着又用机枪扫射了一排火,还是没有反应。我们高喊着“同志们冲啊!”,村里的狗才吠叫起来。我们觉得十分奇怪,按照约定用手电为联络信号,便到现在的饶家新祠堂集中。问了群众后我们才知道,原来“乌军”一到陈埔,看见我们张贴的布告和标语,草木皆兵,吓得不敢在这里驻扎,大约半个小时以前,就赶快撤回县城去了。几天后,我们在洋门甲抓获了4名杨炯部下的逃兵。经讯问,知道他们都是江西人,是被抓壮丁来的,家中还有老婆孩子。因为受不了匪军的打骂和非人待遇,就偷偷开了小差。我们按照党的优待俘虏政策,让他们饱餐,换上便衣,发给了路费遣散回乡。他们千恩万谢地回家去了。
农历八月二十四日晚上,支队到中堡互助村包围土匪头潘子岽住地,要缴他的枪支。不料战士王元根被土匪冷枪射中,光荣牺牲。我们怒火万丈,正准备替他报仇时,突然接到中正区政府吴国恩同志转来的第四野战军某部团长王如珊的亲笔信,信中叫我们支队“火速来城”。于是我们就在八月二十六日派出便衣人员前往武平县城窥探敌情,准备和大部队取得联系。那天刚好逢圩天,我四野大军某部,在当天下午就已经攻下了武平县城。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十分高兴,立即回区政府,准备了三头大肥猪,抬到县城去慰问大军。大军领导人叫支队赶快进城接管,我们便很快赶到城里。区长林日基带领区政府人员和武装班驻防在原敌警察局(今梁山书院);公安队长林安祥带武装维持德平楼和城北片的治安;武平支队驻扎在东门炮楼,负责南片治安并搜剿残匪及缴其枪支。同时,驻象洞的中共武平县委来到县城,成立了武平县军事管制委员会。不久,支队就接受了上级的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