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交通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演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 网络与城市网络

(一)网络

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尤其是互联网(Internet)已是众人皆知的事物,虽然它是常见的网络形态但不是网络的全部。《现代汉语词典》把网络定义为由许多互相交错的分支组成的系统;在电的系统中网络是指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一定要求传输的电路或这种电路的一部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释义网络为各种网状物或网状系统;若采用图论术语表达网络则是指用若干条线段把若干个点连成一体的连通图,可用来研究空间实体的内在联系状态、变化与发展趋势。从不同层次理解网络,对网络的内涵和网络所指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从技术层面讲,网络是指各种网状的系统,如交通网络、通信网络、电力网络等;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构成网络的基础是以智能信息网为主体的物理网和以社会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逻辑网,如科学家协作网络、人际关系网络等(李勇,2005);从经济学视角看,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以及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着各种联系,表现为生产的、流通的、金融的、信息的、文化的以及交通的等诸方面,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特点并在总体上表现为一种纵横交织的网络关系,如企业生产网络、供应链网络等(郑伯红,2003;董欣,2011)。而作为区域概念的网络,是指城市与腹地之间点、线连接构成的网络状空间结构形态,各城市只是这种网络化空间结构形态的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各级城市间的联系网络。

(二)城市网络

网络是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构成要素,顾朝林(1992)认为城镇体系的网络系统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围绕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通过城镇间的联系展开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有机联系系统,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网络、交通运输网络、生产协作网络、商品流通网络、信息传输网络和经济联系网络等。朱英明(2001)指出城市群的本质是各城市间存在联系网络,城市群是各级城市作为网络节点,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设施的紧密结合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开放的网络系统。本书所指的城市网络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级城市节点之间在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联系通道支撑与引导下,城市间通过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交互流动而结成的复杂有序的城市关联系统,在空间上表现为各级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并获得某种网络关联效应。从要素构成看,城市网络由网络节点、联系线路和要素流组成。网络节点是指各级各类城市,不同于传统的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网络节点更强调节点功能的多样性、互补性及横向联系;联系线路是指沟通网络节点的各种线路、形式和途径,包括各种有形的线状交通、通信、管道等基础设施和无形的公司网络、社会网络、政府或其他各种机构的组织网络等;要素流则是指各种物质、人员、信息、资金或技术的流动(如商品流通、人口迁移、通信信息、资金流动、文化交流、技术扩散等)。城市网络是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必然结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空间的拓展,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城市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便捷与密切,城市网络节点不断增多,网络线路日益密集,城市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也日益复杂。

二 网络城市与城市网络化

(一)网络城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大城市表现出分散化特征和国内特大城市表现出多中心化特征的背景下,网络城市理论逐步兴起并作为一种新的空间发展战略在城市规划和区域空间结构优化调整中被强调,然而目前对网络城市的概念和内涵的解析尚未达成一致见解。Batten(1995)认为网络城市是两个或更多的原先彼此独立但存在潜在互补功能的城市借助快速高效的交通走廊和通信设施连接起来,彼此合作形成的富有创造力的城市集合体,是全球化和知识化经济正在培育的一种创新性的多核心城市结构体。Roberts等(1999)认为网络城市是一种基于公共交通、通信网络发展的多中心都市形态,传统的城市中心与郊区和边缘专业化发展的次中心相互依赖、共同发展。Bertolini和Martin(2003)认为网络城市是一个由相互重叠、功能互补的子系统构成的城市系统,它涵盖多重空间尺度,是由物质和虚拟网络连接的相互重叠的功能地域群体。张楠、郑伯红(2003)指出网络城市是由多个不同节点组合形成的一个独特又富有弹性的交流环境。汪淳、陈璐(2006)指出网络城市模型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网络城市结构中每个节点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包括功能互补、水平联系和交互增长;第二个层次是节点城市构建网络城市的基本环境和基本条件,包括弹性交换环境、支撑体系和市场区规则。卢明华等(2010)认为网络城市逐渐成为新的区域空间结构形态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在区域层面上强调城市与郊区,或城市与周边城镇间的联系,是覆盖城市及其周边与之互动、相互影响的一体化区域。

基于国内外相关学者对网络城市的界定,本书认为网络城市是区域内各级城市在各种交通、通信及其他网络设施支撑下通过城市间实体联系和虚拟联系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网络城市是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发展的空间表现,是“点-轴”式空间结构发展的高级阶段。各级城市作为网络中的节点承担着一定的功能,且依据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和协调控制网络的程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网络的结节中心性;在各种实体和虚拟的网络联系通道中,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网络城市形成和演变的内生变量,是网络城市形成的基础和支撑。网络城市不是城市连绵带式的简单堆砌,而是走向空间有序化、多元化和柔性化,这种具有创新型的弹性交流空间将成为未来城市空间组织的发展方向,通过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社会联系把区域内分散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和地区等组织成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功能各异、分工合作的区域经济系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发展模式,网络城市将成为未来生产力布局最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

(二)城市网络化

网络城市不仅强调多中心和网络状的空间组织形态,而且强调网络节点功能的一体化,通过中心城市间紧密的功能联系以获取整合效益,而这种整合过程被称为城市网络化或城市网络效应(卢明华等,2010)。西方学者Allan Pred(1997)在考察了美国1800~1914年工业城市增长的空间动力后指出城市网络化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Vartiainen(1997)认为城市网络化是空间发展规划的新理念,在空间发展的层面上,城市网络化是网络城市形态和内在网络联系形成的过程;在公共政策的层面上,城市网络化是地方主体相互协调、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国内学者曾菊新(2001),高云虹、曾菊新(2006)将城乡网络化定义为由城乡之间多种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构成的一个有序化的关联互动系统和运行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获得最大化的空间组织效应。年福华等(2002)认为网络化是指都市圈区域内经济网络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所依托的基础设施的生成、发育、完善甚至优化的演进过程,是物质演进阶段走向空间有序、多元化和定向化的动态过程,并提出了城镇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四种模式。卞坤等(2011)指出都市圈网络化模式是圈内各中心城市和城镇之间为保持一定程度持续连接的交通、人员、物质、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的流动而形成的一种空间组织模式,旨在实现网络经济和资源共享,是城市群体空间组织的一种新范式。本书认为城市网络化是网络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区域空间结构形态由“点-轴”式向网络化空间结构形态的演进过程,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和城市活动在空间上的再调整,是一个持续、复杂的动态过程。城市网络化的实质是区域经济发展轴线向发展域面的延伸,通过增长极和发展轴的延长和拓宽,强化点、轴在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功能,实现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