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一 长三角区域概况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各大三角洲中面积最大、经济最发达,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河口三角洲之一。从不同角度界定长江三角洲,其空间范围有所不同(见图1-1),沉积学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指以镇江为顶点向东,沿长江两岸狭长的扁平状河流冲积平原,北以扬州—泰州—海安—吕四为界,南以江阴—太仓—松江为界,系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长江泥沙填充古河口水域而形成的陆相沉积地层。
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大致为西至镇江,北沿通扬运河向东至小洋口,东至海边,向南由太湖平原至杭州湾,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自然地理范围的长江三角洲在地形上北部是太湖和杭嘉湖平原,西部和西南部均为山地,杭州湾以南沿海通过狭窄的海岸带平原向南延伸至温台平原,杭州往西南通过狭窄的通道将杭嘉湖平原与浙中金华盆地相接。长江三角洲气候受亚热带海洋季风影响,温暖湿润,全年平均降水量较同纬度西岸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由南向北递减,西南山地和杭州湾南岸降水量较高,在1500毫米以上;区内河湖水网密布,土壤肥沃,物产富饶,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基底条件。

图1-1 不同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范围和行政区划
经济地理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最早可以追溯到罗祖德于1982年提出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概念,他指出其范围以上海为经济区的中心,辐射沪宁、沪杭铁路沿线,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杭州、绍兴和宁波等中小城市。1983年1月,姚依林副总理在《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初步设想》中指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规划范围可先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宁波和湖州等城市。1992年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规划座谈会,明确了长江三角洲的规划范围,即以上海为经济中心,以沪宁杭为主体,北部包括扬州、南通,南部包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4个城市及其所辖县市,1996年泰州增设为地级市,使长江三角洲范围定格为15个城市地域。2003年在南京召开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接纳台州加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决定》,标志着台州也被吸纳为正式成员,至此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成员城市包括上海、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台州和舟山共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土面积为10.9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长江三角洲地区总人口为8491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675亿元,占全国经济总值的17.62%(见表1-1)。这里地处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黄金海岸的接合部,通江达海,拥有长江流域广大的纵深腹地,还可以通过陆路和海路与华北、东北及东南地区沟通,从而最充分的集聚资金、资源并向外扩散。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全面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经济实力日益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是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在全国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
表1-1 长江三角洲地区行政区划概况

二 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书以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区域范围为研究区域,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具体包括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县级市和县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调整,例如,1993年撤销南通县设立通州市,1994年撤销泰县改为姜堰市,1995年撤销无锡县改为锡山市,1996年县级泰州市经批准组建为地级泰州市,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南京市撤销江宁县设立江宁区、无锡市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和惠山区、扬州市撤销邗江县设立邗江区,2001年苏州市撤销吴县市设立吴中区和相城区、杭州市撤销萧山市和余杭市设立萧山区和余杭区,2002年南京市原江浦县和浦口区合并成立新的浦口区、南京市六合县与大厂区合并成立新的六合区、常州市撤销武进市成立武进区、镇江市撤销丹徒县成立丹徒区、宁波市撤销鄞县成立鄞州区,2009年南通市撤销通州市成立通州区,等等。为保证研究对象的统一性、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比性,本书以2010年行政区划为标准,由于上海市各类统计数据未按区县统计相关经济指标,因此上海市辖区及崇明县作为一个区域单元。由此,本书的基本研究对象为74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地域单元,包括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36个县级市和22个县,为便于表达,本书将各研究单元统称为城市。
三 研究时点的选择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在巩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成果的基础上,加快了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相继实施了在沿海地区设立保税区、扩大经济开放区的范围、设立对外开放沿边口岸城市、开放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以及增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标志着我国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又进一步强调,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至此,长三角地区进入全面开发开放的新阶段。基于前述的历史背景,选择以1992年为研究的时间起点,在兼顾数据可获取性原则的基础上,以等时间间隔法选择1992年、1998年、2004年和2010年4个年份为本书研究的时点断面。
四 数据来源说明
书中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1993~2011年)、《上海统计年鉴》(1993~2011年)、《浙江统计年鉴》(1993~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7~2011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1993~2011年)、《浙江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见证辉煌——江苏60年》、《巨大的变化 辉煌的成就——江苏改革开放30年》、《数字看徐州30年巨变》、《江苏年鉴》(1993年)、《镇江年鉴》(1993年)、《扬州年鉴》(1993年)以及相关地市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道路交通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交通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