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8章 有人能回答
此时,坐在堂下的杨鹤,其实并不赞同这些理由,本想起身反驳,可是他却从潘汝祯的话中抓到了重点——
罪在经略!
这也是他杨鹤上疏今上一再提及的要害:辽之错,不料彼己情形,丧师辱国,误在经略。
这潘汝祯反对李如桢赴辽,公开归罪于经略,虽然主张留任李如柏,但比起其他浙党已是宽和不少。
三者之中,自己赞同两项,最重要的是对于杨镐的态度,潘汝祯也和自己一样,于是本想起来发言的杨鹤,此时便安坐不动,不再言语。
而另一边的姚宗文,早已平静下来。
现在,他才明白这潘汝祯是个什么意思。
没想到,他居然要力保李如柏——这可是吃力不讨好的作为啊!
别看现在李如柏还是辽东总兵,专御东虏。
任谁都知道,撤换他是早晚的事,几无人为他公开说话!
这潘汝祯是第一个!
莫非这李如柏送的银子里有他一个?真是好生奇怪!
不过,对姚宗文来说,只要不反对元辅的“三辽定策”,只要是辽将,用谁都可以!
毕竟,在姚宗文心里,这如桢不如如柏远亦。
堂上的潘汝祯倒是时刻注意着姚宗文的表情,见他渐渐安静下来,知道被自己说动,于是给了姚宗文一个示好的眼神。
咱的用心良苦,你终于知道了吧!
这才是最好的局面,既维持了‘辽人治辽’之策,又避开了李如桢这绣花枕头,既不违方元辅之意,又能令浙党勉强接受。
此番发言,可谓四两拨千斤,成矣!
可惜,潘汝祯高兴得太早,现在就如同按下葫芦浮起瓢,好不容易安抚了浙党的大珰头,可又激起了另一边的怒火!
李奇珍刚刚还在敬佩这潘汝祯为人公允,谁知转眼间,这厮竟然胡言乱语,现在看来——
这潘汝祯根本就是眼瞎!
他立刻霍然起身,厉声道:
“李如柏,他——”
“畏敌怯战,逡巡不前,贻误军机!”
“贪生怕死,见友军被围而袖手旁观,不思一救!”
“遇敌即溃,兵无斗志,死者千余,尸横遍野!”
“身为虏婿,暗通款曲,祸乱边疆,罪莫大焉!”
“如此行径,哪一条不是死罪?!”
言至此处,他目光如炬,环视堂上诸公,寒声道:
“尔等且告诉我,辽东还要再用此人乎?”
“试问,天下之道何在?军法何在?若此等庸碌无能之辈,依旧据高位、握兵权,岂非天理难容!”
“今日,若还不撤职查办,恐边镇不安,朝廷不宁!”
话音甫落,立刻“刷刷”站起数人,巡城御史高弘图,兵科右给事中杨涟通通站了出来附议。
李伯弢看着之前潘汝祯的发言,心下一直击节叫好,不愧是自家叔叔,真是一点就通。
此时看到堂中起立附议之人,李伯弢忽然就明白了,到底是谁在反对这李如桢和李如柏,几乎都是还留在朝中的东林党人。
你要说他们有错吗?没错!
换做以往,这李如柏和李如桢确实不适合再执掌辽东军镇。
可这帮人的也不考虑考虑现下的实际状况,撤了李如柏,用谁会比他更好?
当然,浙党这帮人,用如桢替如柏,更是脑子一团浆糊!
联想到万历大行之后,言官对于当时辽东经略熊廷弼的弹劾,那可是各党都有:
姚宗文、魏应嘉、杨涟、顾慥、张修德、王继曾、冯三元——浙党、东林、阉党全都在弹劾。
这只能说明,明末文官的养成,出了很大的问题,全是一些眼高手低的科道官。
不过,此刻这李奇珍的质疑,确实打在了要害之上......李伯弢倒是替自家叔叔有点担心起来。
李奇珍说到这里,语气倒是缓了一缓,转头看向潘汝祯,慢慢说道:
“倒是要请教潘司谏,你为何如此维护于他?”
潘汝祯一时被问得语塞,竟不知如何作答——毕竟,对方所言,句句在理,咱都认同啊!
这感觉,便如同在辩论场上,抽中了一个自己都难以信服的反方立场,委实难受至极!
他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半点声音,只得故作咳嗽,以掩尴尬。
眼角余光一瞥,悄然向李伯弢的方向望去。
却见李伯弢不慌不忙,对他眨了眨眼,又微微点了点头,那神情,满是笃定之意。
潘汝祯心头一震,忽然灵光乍现,瞬间想到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念头,连他自己都惊讶地微微张开了嘴。
这念头若成,定能化解眼前危局!
我回答不了,不代表没人能回答!
于是,潘汝祯双袖一甩,“哈哈”长笑。
一直笑到中堂终于忍耐不住,刚要出口呵斥,潘汝祯又嘎然止声。
那一口气,恰恰憋在中堂嗓中,进退不得,涨红了双颊。
潘汝祯看向李奇珍,朗声说道:
“李司谏,‘为何要用李如柏’,如此简单易了的问题你都不知?”
“堂上诸公都要比你明白!”
“哪怕是,今日在座的观政进士,都比你更了解!”
潘汝祯轻轻一笑,踱了两步,看似无意之中,遥遥一指:
“你,就你,不用左右看,起来回答!”
“啊?”万谷春勉勉强强的站了起来,心想:我不道啊......咱真不道啊......一脸苦相。
潘汝祯定睛一看,立刻说道:
“不是你,就边上那个,一脸智慧的!”
李伯弢见潘汝祯指向自己,不得不佩服自家叔叔的临场反应。
他明白,这事潘汝祯已经尽力了,要想说服堂中诸人,只能依靠自己那一知半解的网文知识了。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襟,昂首起立。
随后,穿过前方两排官员,大步迈向堂中,立于堂前,望向中堂,双手一拱,沉声道:
“职下,观政郎官李伯弢,见过三位部堂!”
中堂右首的薛三才,见李伯弢被点名起身发言,虽略感意外,更多的却是期待之情。
昨日李伯弢登门拜访,两人长谈之间,这位李东门的后辈,早已在他心中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如今在这正式的堂议之上,能否当众开口陈辞,倒是更能考验其真才实学。
而另一侧,前排安坐的留部主事霍维华也是一怔。
他万没料到,只通一卷兵书的李伯弢,竟然会在众官环伺之下被召发言。
他想看看这李伯弢,那日论述“战争之言”的论调,究竟是灵机一动的偶得之语,还是一个真正的大略之才。
毕竟,若要言明为何辽东非李如柏镇守不可,连他霍维华自己,尚未想出一个能服众的答法。
此时,薛三才微微颔首,语气和煦道:
“观政进士,于兵部研习,若有良见,亦当畅所欲言!”
“既然潘司谏点到了你,那就好好谈谈你的见解!”
李伯弢闻言,深深一揖,沉声应道:“谨遵部堂教诲!”
于是,转头看向李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