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避开设计误区,让英才少走弯路
看了我前面的讲述,家长朋友们肯定能感觉到——在孩子成才的过程中,家长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家长有为孩子的前程设计的义务,那应该怎样设计呢?在我每次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家长们都会说:“王老师,您给我们一个模板吧,我们照着做就行。”这种要模板、图省事的想法是错误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的天赋都不一样,所要走的路也是不一样的,没有一种教育孩子的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为孩子规划前程这件事上,我只能告诉大家一些需要注意的原则,而不能告诉大家具体该怎么做。在这些原则之下,根据孩子各自的特点,相信每个家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英才成长之路。
孩子喜欢是前提
其实,我在“为孩子设计”上也走过一段弯路。
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沂水一中任教,每个月工资不到100元,生活清贫。有一年,我们几个老师合编了一本书,卖得还挺火,一次挣了一万多块钱。之后不久,我去济南开会,第一次看到钢琴,一弹,“叮叮咚咚”,声音还挺清脆。当时女儿刚出生,我怀着模模糊糊的期望,交了钱,买了钢琴。钢琴被送到家门口,它死沉死沉的,我只好招呼一群老师跟我去抬。
大伙儿议论纷纷:“啥东西啊,这么稀罕?”
大家打开一看,是钢琴。在那个年代,那个小地方,花一万块钱买那样一个大家伙,我可是出尽了风头!
我当时的愿望也很朴实——怎么也得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点高档次的东西。实际上,女儿学得很不愉快,我们只好天天逼着她练习。有时候,她一边弹就一边哭,抽抽搭搭地说:“这是为什么?学钢琴的目的是考级,考试的目的是排名,这到底是为什么?”那种痛苦的呼喊,我一听,心想:“算了,别逼她了,顺其自然吧!”
钢琴梦就这样被搁浅了。
孩子上初一以后,我发现她的乐感还行,于是我的虚荣心又开始作祟了。我当年没考上名牌大学,就很遗憾,所以我很希望女儿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不要像我留有遗憾。
人们常说,笨鸟有三种飞法:一种是先飞;一种是后飞;还有一种是不飞,然后从容不迫地下个蛋,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愿望,都交付给这个蛋。许多做父母的就是有这种心理,自己完不成的任务,未酬之志,就想着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现。
以女儿当时的学习水平,她肯定考不上北大,必须另辟蹊径。于是,我开始为孩子选乐器。为此,我真动了脑子,四处找人咨询。经过多方考证,几次调整,我最后选中了中阮。乐器选好了,我心里仍不踏实。我得吸取之前孩子练钢琴的教训,不然万一孩子犯拧,中阮也不学咋办?
有一天,吃过晚饭,父女俩出去散步。
我开讲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朵奇葩,那就是民乐,知道吗?”
女儿莫名其妙地点点头。我继续说:“你看你长得漂漂亮亮的,将来穿着一身民族服装,站在国际舞台上,演奏一曲民乐,技惊四座,全世界的目光都朝着你看过来了,那感觉……真是……哎呀……”
女儿被我描述的美景打动了,兴致勃勃地说:“老爸,有意思。要不,您给我选一种乐器?”
我说:“听说全国学中阮的人很少,那个特好!”
“要不,您给我买一个吧,咱练练试试?”
其实我早给她买好了。这回我真没想到,一个对钢琴根本不感兴趣的孩子,竟然如此钟爱中阮。我那天描绘的美景,深深地印在女儿心中。她把弹中阮完全当成一个爱好,而不只是特长,一天不弹都觉得难受。我和她回老家,她背着中阮;参加夏令营,她也背着中阮。车站机场,人来人往,一眼就能看见她一个小女孩背着一把乐器,真是一道风景。看女儿那股子劲头,我就想:“这孩子高考应该没问题了!”
自身条件要过硬
有一年,我接了高一的一个班,班里有个男孩,身材比较匀称,但是个子不高。这孩子从小对篮球如痴如醉,可是家长老犯拧:“你不把学习搞好,就不能打篮球!”孩子的不满可想而知。家长无计可施,就来问我:“您看这孩子怎么办?”
我提议:“你们能不能陪着孩子去测量一下骨龄?看他适不适合发展篮球特长?”
家长摇摇头:“他不去。”
我安慰他们:“你们别着急,我先跟孩子谈谈。”
从哪里谈起呢?那就先说篮球吧。
我说:“你喜欢NBA吗?”
“喜欢。”
我继续问:“你最喜欢的NBA球星是谁呢?”
“我最崇拜乔丹。”
我一拍大腿:“咱们两个人太有共同语言了,我现在也特别喜欢打篮球。上学期间,只要见了篮球,我就什么都不顾了,忘了回家的路,忘了看书做作业,叫父母揍个半死,还是‘旧情难忘’。哎呀,篮球确实是有魅力。”
他一听,喊道:“太有同感啦!”
我又问:“你想不想知道,我是怎么考上大学的呢?”
“想。”
我说:“我们那个时候上学,学习任务基本没有,又不考试,精力有一点过剩。当时也没什么娱乐活动,只有篮球可以打。慢慢地,我就打上瘾了。我是篮球队里的得分手,篮下动作很漂亮。比赛的时候,我进球最多,动作最潇洒,同学们欢呼雀跃、欣喜若狂,我感觉自己好像当了英雄一样。但是,后来恢复了高考,我想考大学了。我这个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翻开课本的第一页,突然发现连初一的内容我都不会。我这才感觉时间紧迫,必须用功了。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到钻研带来的乐趣比打篮球的乐趣还要大。后来我对篮球的兴趣渐渐就淡了。我在痴迷的状态中,努力学习了一年,考上了大学。在大学里,很快,我的篮球特长又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成了大学班里的主力中锋。比赛开始,周围一帮女孩为我加油助威,那感觉,特棒!”
孩子觉得我特别够意思,就开始提问:“老师,您说我将来该走哪一条路呢?”
他终于上道了,我赶紧夸他:“你这孩子真懂事。你是高一的学生,还有两年时间,可一旦错过,你一生的黄金时间就没有了。你可以继续打篮球,这是一项很好的运动,总比有些人没事天天瞎折腾强多了。但问题是,咱们必须设计将来走哪条路,如果要考虑这件事,一天到晚晕头转向地光知道打篮球,肯定是不明智的。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孩子点点头。
我继续引导他:“你是不是特别喜欢打篮球呢?那你应该知道,篮球是一项‘巨人运动’。一旦你把篮球作为一种职业,如果个子不太高,身体的弱势就暴露出来了。为了克服这个弱项,你可能要比别人多付出几十倍的努力作为代价,还很难成功。将来大学招篮球特长生,也有一个基本的身高要求,你若达不到,那是要被一票否决的。所以,我建议你到医院去测一下骨龄,看看你能长多高。然后咱们再商量下一步。如果你能长到180厘米以上,打篮球的基本身体素质就有了;如果你长不到180厘米,你也知道,在篮球这个‘巨人’云集的领域里,你想走篮球之路,真是比登天还难。那么,我们只能把篮球作为一种爱好,而不是一种职业了。”
这下男孩心服口服了:“我妈叫我测骨龄,我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告诉他:“骨龄一测,就知道你将来能长多高。”接着,我把我的表妹拿着测骨龄的诊断书,从县体校、市体校一路打进国家青年队的经历,给他讲了一遍。
那是我舅舅家的一个女孩,是我的表妹,15岁的年纪,个子已经长到170厘米了。她学习不好,平时干啥呢?天天在家里种地,推着小车子送粪。高个子对她来说,是件丢人的事,于是她故意弓腰驼背,整天缩着身子。我一看这个小女孩,腿特长,将来肯定能长得很高。
我于是随口说:“妹妹个子挺高啊。”
她爸说:“光长这么一个高个子,在农村,吃得多、喝得多,还多穿衣服,你就别笑话她了!”
我笑着说:“这样行不行,让妹妹跟我到县医院去测一下骨龄,看看她到底能长多高?”
一测骨龄,显示她能长到192厘米。我拿着这个测骨龄的报告,把她送到县体校篮球队。教练一看我表妹才15岁,个子长得高,还挺苗条的,再一看骨龄报告预测能长到192厘米,就收下了她。所以,我表妹从15岁开始练篮球,身板也挺直了,三年后果然长到了192厘米,在运动员的路上发展得挺好。
男孩津津有味地听了我表妹的经历,答应去测骨龄,结果预测他能长到175厘米。
我说:“你如果是175厘米的个子,想把打篮球作为一生的事业,太艰难了。咱们是不是换一个思路?篮球还是继续打,但只作一种业余爱好。如果学习好,篮球打得又好,人家会很佩服你的。”
这孩子不吭声了,兴趣开始往学习上转。之后,他顺利地考进了北京理工大学。在大学期间,他球打得漂亮,人缘也很好,在同学中的威信也比较高。
确实有很多学生因为走了特长之路,成就了一生的辉煌。但是,特长不等于最爱。特长不仅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还要注意其自身条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种观点在特长培养中是没有必要的。当然,家长也不应强烈反对,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栽花花不发。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有益的爱好,日后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大常见设计误区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女儿从小就学拉小提琴,孩子拉得也不错。因为小提琴有各种规格,有的很袖珍,小一点的孩子也能拉得了。因此,拉小提琴的孩子比较多,竞争十分激烈。
到了初二,朋友的孩子个子长到169厘米了,亭亭玉立。
有一次,我们两家一块儿出去爬山,在路上谈起孩子的特长。我说:“你这孩子拉小提琴,将来的路怕是会越走越窄。”
夫妇俩还不服气,一回去就向北京大学交响乐团咨询。他们问:“你们学校的乐团里,最需要什么人?”
对方说:“我们现在比较缺的是大提琴手。”
“为什么?”
对方回答:“一来,拉大提琴需要个子高的人,个子矮的拉不了。二来呢,拉提琴还得从小练起。可是,大提琴那么大,一般的小学生达不到拉它的高度。小孩子拉大提琴,就像小不点骑大象一样,力度上不来,手指按琴弦还费劲。学习的困难造成学大提琴的人越来越少。”
于是家长跟孩子商量:“你的身高都169厘米了,还有拉小提琴的基础,现在改拉大提琴,行不行?”
到了初三,女孩转向了大提琴,毕业那年她以大提琴艺术特长生的身份考进了北京大学,要是拉小提琴,她就不具备那么明显的优势了。因此,在设计方面,家长们需要避开三大误区:
第一,盲目设计。
家长看见人家的孩子学得热火朝天,于是盲目跟风。学了干什么?有什么用?不知道。这是很多家长都存在的问题。家长们能不能再往前看一步呢?孩子学了弹奏乐器、画画、跳舞,能为他的将来做一个铺垫,让他在今后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走得平坦一点,轻松一点吗?什么时候开始培养更合理呢?小学离高考,看似遥远,可一旦把小学这个时机错过了,到了中学,孩子到了十五六岁手指就僵硬了,腿脚也不灵活,再培养特长就有点晚了。
我女儿在学中阮之前,还试过一段时间的二胡。老师教了她一段时间,感觉我女儿指法有点生硬,于是他跟我说:“学二胡的人很多,高手如云,你的孩子若只把它作为一种爱好,我可以教她。如果你们想通过二胡走高考特长生的路子,她都上初中了,才开始练,我没法保证她能成功。”听老师这么一说,我才慎重地选择了中阮。
第二,战线太长。
家长们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中国的达·芬奇,音乐、美术、哲学、科技样样精通;或成为当代的曹雪芹,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于是,他们给孩子选择很多学习项目,有些孩子甚至要学四五种之多,休息时间都被占满了。长此以往,一是孩子身体吃不消;再一个,他的能力也上不来。
第三,老师的专业性不够。
要想持续发展,最好找一个比较专业的老师。如果你只是想让孩子粗通吹拉弹唱,参加普通的业余培训班就行了。但是你要想确定让孩子走专业这条路,起点就一定要高。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学其上者得其中,学其中者得其下。”学艺就要拜高明的师傅。否则,艺术上一旦形成了坏习惯,改起来可比一张白纸时困难多了,成材率也会大大降低。
女儿学中阮,我刚开始就没有准备充分,找了一个北大的学生来教她。等到后来,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再来纠正她的一些不规范动作时,可就费了大劲了。培养孩子,最好找专业水准比较高的老师,把基础打好,为好前程奠定一个好基础。
好的设计需要好的执行
设计,是成为英才的第一步。而完成设计,意味着至少要付出十几年的努力。很多人的误区在于:以为设计完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想法是要不得的。如果不能好好地执行,再好的设计也是白搭。所以,家长们的职责不仅在于设计好英才之路,更要陪伴和监督孩子执行。
我有个学生,成绩曾经是班里倒数第一,后来考上了北大,他的成功也是源于设计。这个学生在班里的起点很低,在大家的鼓励、帮助下,学习进步越来越明显,最后他竟然向我表态:“王老师,我一定要考上北大!”
但是,倒数第一的成绩想考北大,不是说行就能行的。以他的成绩想考北大相当困难。我就考虑:“孩子的劲头也鼓起来了,信心也树起来了,学习也学得发疯似的,得想办法让他如愿以偿啊。”
于是,我找到他的家长。
我建议:“咱们能不能挖掘一下孩子的特长?”
其实,直到高三开学,这个孩子什么特长也没有。但是,如果没有特长做铺垫,他上北大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怎么办呢?我们就找一些专业人士来评判。他们感觉这个男孩子:第一,形象好;第二,喜欢唱歌,音准、音色也还可以;第三,有时候在班里搞一个小品什么的,表演的素养还不错。
进入高三,过了10月份,我们才开始启动学生的特长培养计划。最后,我们给他选的什么特长呢?影视表演。影视表演的专业考试就是唱一首歌,演一个小品,朗诵一首诗,比较轻松。而北大那年有10个影视表演的特长生指标。目标选定以后,孩子白天在学校学习,晚上他妈妈就拉着他出去,满北京城转悠,风里来雨里去,找专业老师辅导。
考完大学后,这个学生跟我讲:“王老师,您看看我妈,冬天开车陪着我,在人家门口一等两个多小时,冻得浑身发抖,才能够跟老师说上一句话,我心里是什么滋味呀!我要是再不好好学,简直就不是人了。越是大腕的老师,人家越不理会你。有些老师还比较刻薄,上来就说:‘你天生就不是搞艺术的这块料,甭想了!’一句话就把我给否定了。
“我们经常是刚刚在一个老师家里受到否定,被推出门来了,到了另外一个老师家,这个老师又说还行,我有这个潜质,又点燃了我希望的火种。这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一会儿热一会儿冷,我们母子俩的情绪,随着这些老师的态度起伏不定。但是妈妈始终坚持跟我说:‘咱们就走这一条路,只要你敢于吃苦,妈妈就陪你一块儿走下去。’”
这孩子就这样越挫越勇,后来在北大的特长生考试中,他专业课排名第三。签约以后,可以降50分录取。再加上他后来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他最终以艺术特长生的身份,考进了北大。
我女儿到了最后的特长考试阶段,已经不能保证天天正常学习了。孩子的小拇指硬是被中阮的那四根琴弦勒出一道深深的沟!考试当天,她为了弹出力度,又勒破了手指,血溅琴身。
家长们看到有些孩子考大学,特长一加分就是好几十分,艳羡不已。殊不知,选择特长并不是选择了轻松,而是把高考的压力,提前化解一下。
我女儿读高中时,每天晚上9点以后,生物钟就提示她——该弹琴了。于是,她就抱着琴弹起来,一弹就是一个小时。俗话说“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弹琴也是逆水行舟,一个阶段不弹就会退步。那一个小时,女儿两只手不停地拨动,头一甩一甩的,弹得忘情,运动量很大。
参加艺术特长考试,那是高考考场上没法体会到的一种紧张。每人就测试一首曲子,不过3分钟,一旦考砸了,再也没有机会了。不像高考,拿着一张卷子,两个小时,还可以分段认真对待,有一些思考的余地。七八年的心血,3分钟见分晓,这对孩子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那年考试的场地是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俱乐部,学生拿着琴进去考,家长站在外面等。考场有一扇窗,很高,对着外面,拉着窗帘。不知是谁搬了一块大石头,放到窗户底下。轮到谁的孩子上场了,谁就站上去听。你的孩子弹的是什么曲子,你的孩子弹得怎么样,父母们都能听出来。那天,我们就在那个窗户底下,足足等了几个小时,冻得身体都有点发僵了。终于轮到女儿上场了,我赶忙拨开人群,站在大石头上,静静地听。女儿那天弹的是《山歌》,弹得很流畅,中间没有一个地方卡壳。我如释重负。最后,女儿专业测试竟然排名第一。
现在去中国人民大学散步,每一次走到女儿考试的地方,我和她妈妈都感慨万千。回想那一晚,真是既紧张又激动。
十几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如果当年孩子没有走特长生这条路,而是被逼上了高考独木桥,只能在硝烟弥漫的考场上一决高低,那是不是一种无奈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高考之前,通过特长考试,把孩子的竞争压力缓解一下,为他的前程多开辟一条路。而选择特长,如果要想有比别人更高的起点,就必须有更大的付出,经受更多的历练。最后,孩子就会通过特长之路走进更高的殿堂。
老王独家:出国留学的注意事项
十几岁的孩子一进入中学,各种学习压力就扑面而来。幸好,升学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于是,该如何选择,选择的路是否适合孩子,成为家长们面临的普遍问题。
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我认为这个途径也是可以的。现在出国留学成了一件大众化、平民化的事情。我们把孩子送出国留学,不是家长的钱多得花不完了,都去赶那个风,追那个潮。难道这些家长都做了一件蠢事吗?
但对大多数家长来说,送孩子出国还是一件陌生的事,会有许多盲点。下面我就跟大家讲讲送孩子出国留学要注意的事项。
其一,选对国家很关键。
哪些国家是留学的首选呢?据我考察,现在高等教育质量比较好的国家是美国和英国。申请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一些大学甚至不用过英语关,不过只是高考移民。孩子在那些学校很少能够真正受到良好的教育,往往抱成团,天天比谁的家里富,谁的消费高。最后,在国外一事无成,回来后成了“海带(海待)”“海豚(海囤)”或“海熊”。
其二,出国时机要选对。
年龄多大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呢?我比较倾向于让孩子高二以后再报考国外的大学。因为留学生活是很孤独的,高中毕业后孩子一般有了较好的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能够很快适应国外的学习环境,成为学业上的佼佼者。具体说来,学习成绩优异者,可以凭借奖学金进入一流大学,这样既不会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又能尽早步入国际舞台,占领制高点。
其三,哪些学生适合出国留学。
除了前文提到的成绩优异者,学习成绩中游者,如果对奖学金没有过分的要求,进入美国的一流名校也很有希望。虽然这类学生在国内也能够考入一般本科院校,但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一般院校的毕业生竞争力不强。所以,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这类学生也可以选择出国留学。
学习成绩落后者,如果能进入全美前一百名的高校,学成以后会有更多的机会。而这类学生,在国内考上一般本科大学都有难度,以后的就业也很难说。所以,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对于留学不应一味地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