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品牌引爆、出圈背后的秘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另一种定位:占据小众人群的心智

由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和艾·里斯(AI Ries)合著的《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被称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和“史上百本最佳商业经典”第一名(《财富》2009年评选)。定位理论认为,一个产品在开始就要在客户脑海里占据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位置,这种位置往往体现在品牌层面。书中用较大篇幅强调品类,认为品牌就是某个品类的代表,建立品牌要实现品牌对某个品类的主导,成为品类第一。当消费者想到消费某个品类时,立即想到某个品牌,这就是真正建立了品牌。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七喜汽水的“非可乐”定位策略助其快速取得了成效,在第一年的销售量提高了10%,而且以后每年都有所增加,销售额从8770万美元增加到1.9亿美元以上。

然而进入互联网时代,“成为品类第一”的定位方式遇到了问题。喜茶创始人聂云宸在IDG资本的“新消费时代峰会”上曾说道:“当时我们首创芝士奶盖茶,很想让消费者知道这一点,于是就在广告语中写了‘喜茶是芝士奶盖茶的首创者’。但我们发现这种宣传很无力,其实消费者买产品很多时候是找共鸣的。后来,喜茶的宣传语就调整为‘一杯喜茶激发一份灵感’”。

随着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改变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支付就用支付宝等具象到用户使用场景的定位已经屡见不鲜,原先“喜茶是芝士奶盖茶的首创者”这个占据品类的定位并没有给喜茶带来好的效果,反而强调使用场景和感受的定位使喜茶收获了成功,难道定位理论在互联网时代失效了吗?并不是失效,而是用户心智发生了变化。《定位》一书的副标题是“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书中也多次强调占据用户的心智,因为这是定位的本质,书中提到的占据品类第一,其实是占据心智的一条路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我们看到还有另一条路径可以占据心智——成为文化的重要符号。因为,人的心智除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外,还有喜、怒、哀、乐等情感类的心智,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均得到满足后,精神文化需求需要被进一步满足,于是我们看到出现了一批类似Supreme的品牌,它们并不代表某一个品类(它们不是潮流服饰品类),但却是某一类文化的重要符号(如街头文化的符号),这个重要符号往往是喜好这类产品的人群的身份象征。因此,只要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同样可以占据人们的心智,成为一个独特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