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互联网+”相关理论
1.“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的概念最早于2015年3月份提出,随后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迅速普及和发展。其本质要求是将传统的工业生产融进互联网元素,进而将工业制造提升一个层次,实现高度智能化、绿色化、科技化生产。我国正在大力倡导“互联网+”,致力于将互联网元素植根于工业制造和能源生产领域。互联网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十分迅速,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国。随着政府部门的不断重视,我国将“互联网+”概念融入了各行各业当中。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绝不只是将互联网简单地与工业生产叠加,而是一种从理念到实际的高度融合[33]。在融合过程中,既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同时也要将传统的生产制造进行升级换代。无论是企业生产还是商业销售,“互联网+”已深入人心。供电公司也应紧跟发展步伐,积极融入“互联网+”大潮中,而“互联网+”的引入,则让供电公司看到了新的发展机会,供电公司和消费对象之间的信息鸿沟进一步缩小,电力营销策略借助“互联网+”得到了极大拓展。
2.“互联网+”的特征
一是跨界融合。“互联网+”模式是指在新型的互联网模式下,各个领域需要与互联网进行深度的结合。只有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于联合,才能创造出更大的财富,才能创造更加新颖的局面。只有与时代接轨,与互联网接轨,与创新接轨,才能使企业产生更持久的动力。
二是开放生态。实行更加开放的局面,创造开放生态。互联网产业的重要特征就是生态化的运营,生态化运营是指减少传统环节,实现产业环节的有机结合,创造有利于革新的平台。实现市场指向的科学化运营,让每一个参与市场的主体都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不局限于传统的生产环节。让新奇的想法有生长的空间和成长的机会。
三是连接一切。互联网的渗透性是其独特的优势。互联网通过其强大的互动性,连接起拥有互联网的主体,连接的用户更多,产生的价值更大,互动的信息就更多。使互联网用户的群体越来越多,关联程度越来越紧密是“互联网+”模式的具体目标[34]。
四是创新驱动。传统行业的粗放式增长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以消耗国家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生产总值的增长是难以维持的。尤其在当前,国际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实质已经变为人才和科技的比较,科技代表着国家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互联网作为新型的创新平台,集合了创新资源,培养了创新品质。
五是重塑结构。互联网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新的国际趋势,它们颠覆了以往的社会观念、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生活。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互联网+”模式突破了传统社会的治理模式和交往模式,改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使各种信息得以快速流通。
六是尊重人性。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个人兴趣、需要、隐私、权利的要求。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创造者是人,人是最有优势、活力和创造性的劳动力。互联网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强大的包容性和平等性,每一个人,无论他的身份、社会地位和财富收入高低都能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信息,平等地享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同时,互联网强调对隐私的尊重和人性的关怀,能够包容所有人的自由发展[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