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章 |猪棚产子
王光勤带着黄竹林如风雨中的扁舟,在外漂泊了几个月,才幸运找到了一个避风港湾,落脚的地方--白鹤塘王光满家,并与王光满结为同宗兄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全靠这位兄长安排了。
王光满四处打听为王光勤找工作,找到张家村一家砖瓦窑帮工。那天,光满对光勤说:“老弟,你体力好,在这砖瓦窑做工定能挣大钱。距离家也不远,可以早出晚归照顾家庭。”
王光勤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份差使,说:“大哥,听你的话,我去干,这正合我的心意。”又面对黄竹林说:“你在家安心过日子,我早晚回家陪伴你。”
竹林说:“你放心去吧!”
张家窑是一口私人开设的土墩窑。窑里烧的每一块砖坯都是手工制作的,从拌泥浆、做砖坯、阴干、装窑、烧窑、出货等一系列的活儿都是手工操作,活儿当然很累人。
第二天兄弟俩来到张家,王光满向老板介绍说:“张老板,这位小伙子就是我给你介绍的工人,你看行吗?”
张老板见王光勤皮肤黑黑的,个子高高的,壮实得如一头牛。一副憨厚、老实面相,他便一眼看中了。
“行行行,但是小伙子要有思想准备哟,这里活计很累。当然我不会亏待人,每年六担米的工资以外(那时纸币不稳定,工资总是讲粮食),实行多劳多得,有超产费、加班费和奖金。”
王光勤高兴地说:“行行,我不怕累,只要有诚信。”
“一言九鼎。”老板誓言,王光勤放心了,便在合同上签了字。合同大意:每年六担米,另设加班费,超产费和奖金等。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生灾害病自负。
这合同够狠的,但王光勤意志坚强,只要能站住脚跟,生活下来,上刀山下火海,吃苦耐劳,在所不惜。
土窑不大,一座窑墩开掘两口窑洞,只有两个长工两个零工。粘土要从百米之外运过来,每天要运上百拾担。把土晒干粉碎,堆积起来加水搅拌,再用牛踩成泥浆。待到有粘性时才做成砖坯,把坯子空叠起来晾干,再装进窑里点火烧。每个环节都有技术经验,一门不到一门黑。开始时王光勤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原来的长工是一位烧窑行家,王光勤边做边虚心向他学,遇上好人了,他肯教人。怎么装窑,怎么看火候,怎么出货,手把手地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几个月的工夫王光勤就掌握了烧砖瓦窑的一整套技术。
做一行爱一行,王光勤对烧土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心扑在工作上,认真学烧窑技术。张老板十分高兴,也非常器重这位小伙子,想把他一直留在窑厂。
王光勤夫妻俩长期住在野猪棚里,阴暗潮湿,矮小简陋,确实够呛,难熬,绝对不是长久之计。想盖草房子暂住吧?但又怕麻烦。他觉得这里天时、地利、人和,决定一辈子在此安居落业。觉得机会已到,干脆一步到位盖瓦房,也好向竹林兑现第一个承诺。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基,想一步登天盖瓦房?看来王光勤是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真是盲目。
一天,他把内心话告诉了老板:“老板,我的工资你暂不用付款,先给我超产费、加班费就够了。把工资积余起来三年一并提砖瓦,我想盖瓦房。”
“你想盖瓦房?很好,有志气,我一定支持你。到时候你要多少砖瓦,我给你多少。”老板觉得他有志气,信任他,支持他。
“一言为定!”
从此,王光勤满怀信心盖瓦房,加班加点,省吃俭用,苦苦地煎熬着。他坚信跛鳖千里,只要不懈努力,梦想定能成真。决心圆自己的第一个人生梦--盖瓦房,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黄竹林为了不给奶奶添麻烦,在野猪棚里独自开小伙。她在家觉得无所事事,便想起来给家人做鞋。夜以继日,仅六天时间就做成了四双布鞋:奶奶、哥哥、嫂嫂、小侄儿等全家人都有。奶奶做的三寸金莲鞋,还绣了“寿字”花,十分精美;嫂子的做了鞋头菊花;大哥的是松紧带口,侄儿做的老虎头鞋。款款新颖,美观大放,合脚。
老奶奶和嫂子高兴地把鞋子送给村里妇女们看,大家都称赞竹林的鞋做得好。从此以后,妇女们有的拜她为师学做鞋,有的来请她做鞋,“鞋朋友”越来越多,一时间小小的野猪棚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邻居山林妈买来鞋面布、针线等来请竹林代做鞋,竹林日夜忙碌着,仅一周便完成了大小五双鞋,双双结实合脚。山林母亲高兴地说:“竹林呀,你做的鞋真好,多少钱?”
“做得不好,怎么要钱?”竹林谦虚地说。
“那,哪里成呢?”老人过意不去便送来一斗米、香油、豆子和蔬菜等,说:“你不要钱,我送些农家产品给你,想必能顶用。”
“谢谢,谢谢。”黄竹林觉得米和蔬菜正适用,连连道谢。
黄竹林做得一手好鞋的事很快传遍了村里,上门来请她做鞋的越来越多,送来的柴、米、油、山芋、黄豆、花生等样样都有,很快,她家的农产品不比农户们少。从此黄竹林就以做鞋和替别人家洗衣裳、洗被单等糊住了嘴。
由于农村人忙于农活,很少有空上街,做鞋的材料买不来,而且也不会买。往往为了图个方便,直接给钱请竹林代买、代做。因此竹林经常上街,久而久之干脆就做鞋卖了。从替人定做鞋到做鞋卖,成了做鞋专业户。看来童年时候学做鞋学对了,成了今天的生计手艺。
经常上街也带些小百货销售,觉得有利可图。顺其自然,后来干脆晚上做鞋,白天做小买卖。背起了货郎箱,摇起了货郎鼓,走村串巷,当上了女货郎。
由于竹林身怀有孕,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人们便称她“大肚子货郎”。她的货郎箱里有鞋、针、线、发夹、梳子、小镜儿、雪花膏、鞋面布、毛巾、手拍......日用小商品样样齐全。山脚深,市场广,生意越来越红火,赚钱也很快。真叫开店不如摆摊,摆摊不如串乡。
黄竹林在丈夫的帮助下,学到了不少文化,做生意过程中,进出的货物名称、价格、赚钱、亏本等,都记有一本盈亏账。
上世纪中,串乡流动商人各使招数招揽顾客。如卖梨膏糖的敲一张碗口大小的铜锣:“当当啾,当当啾---”;卖狗屎糖、敲香糖的敲纲铁片:“叮当,叮当,叮叮当--”;鸡毛换小糖的吹小笛:“呜哩啦,呜哩啦--”,馋嘴小孩一听就知道卖什么糖的来了。只有那些蠢货商,放开嗓子沿路吆喝,如磨刀人:“磨剪子嘞!铲菜刀---”或补缸的喊:“补缸,补坛喽!亦补碗嘞!”广东那边过来的自称“女牙医”,用两广的话吆喝:“捉牙虫嘞!捉眼虫!”喊得口干舌燥,也没人听得懂。有人劝说:“讲了不懂唱了懂,你们唱呀?”,她们便唱了起来。广东人卖唱拖着腔调,真好听。
黄竹林活泛,为了招揽顾客,她买来货郎鼓自己设计一套敲法,单击和双击交替进行:扑通,扑通,扑扑通通通--扑通,扑通,扑扑通通通--
人们一听到这熟悉的鼓声都知道“大肚子货郎”来了。但是,后来有缺德男人嘲笑她挺着大肚子,把她击鼓声音改成:乖咚,乖咚,乖乖隆地咚---乖咚,乖咚,乖乖隆地咚---
竹林知道了并没生气,一笑了之。为了生活,挺大肚子也必须做生意。穷人挣钱真不容易,只能含垢忍辱忍气吞声,不跟人家计较。
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的三月底,奶奶说:“竹林呀,苦就苦一点吧,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产期到了,你再不能出门了,很快就要生产了。”
“哦,谢谢妈,我不出门了。”
她在家等待着临盆产子,每晚都盼望丈夫回来陪伴自己。
一天傍晚,黄竹林照例倚在猪棚拱门旁盼望丈夫回来,一直望到天黑,却不见人影。连绵不断的雨下个不停,野猪棚顶沙沙作响,山坳里一片黑暗。有时传来癞蛤蟆闷得慌咕咕的单调叫声,或者猫头鹰发出凄厉的叫声,使人毛骨悚然。
黄竹林心里十分担忧,今晚王光勤要是不回来怎么办?临盆分娩的事说不准呀?能不能把老奶奶接过来陪伴?以防万一。她想打伞出去,唯一的一把伞又给丈夫带走了。雨下个不停,外面伸手不见五指。路那么滑,老人年事已高怎能来?不行,决不能连累老人,一切想法只能作罢。
母女连心,人之常情。这时竹林难免想到了疼爱自己的湖北母亲,今天需要母亲,母亲却不在身边,哎,吾命好苦呀!思念的眼泪夺眶而出,一滴滴落在胸前。事以至此,别无他想,万一今夜要生,只有跟母亲生自己一样,自己给自己接生了。她烧了两瓶开水,准备好澡盆和剪刀,转身关上棚子门平安地睡了。
半夜醒来,肚子阵阵剧痛、难忍。她有些害怕、紧张。但是,她猛然想到丈夫,想到爱情,想到家庭,觉得必须坚强地去面对!便鼓足勇气,无怨无悔地咬紧牙关,忍住剧痛。一会儿“哇”的一声,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掉在麻袋上,哇哇啼哭,一双小腿不住地蹬。她流淌着阵阵虚汗,坚持坐了起来,拿起剪刀在煤油灯上烧一烧,算是消毒。然后细心地剪下婴儿的脐带,在自己的衬衣上撕下一块布,把脐孔包扎起来。澡盆里有凉开水,再加些开水,用手试试水温,一手托着婴儿,一手轻轻地给小宝贝洗了个澡。
婴儿哇哇地啼哭,黄竹林含着泪花却带着微笑,说:“儿呀,你哭啥?你的出生要比为娘我强一百倍,你降临在野猪棚里麻袋上;而我只降在野竹林里草地上,你还获得一把剪子剪下脐带;而我呢?是你外婆用牙咬断的;你生下来还洗了个热水澡,而我想都甭想,只用乱茅草擦了一擦,疼痛难忍。嘿!你别生在福中不知福?还要哭,我才没你哪福分嘞!”
婴儿洗完了澡,用一条旧毛巾包裹好塞进被窝里。竹林有些头晕,疲惫不堪,摇晃着上了床,迷迷糊糊地睡了。
一觉醒来天亮了,雨停云收,蓝蓝的天空非常纯净,东方露出一缕红光,多日不见的太阳,今天终于露面了。
片刻,春天的阳光从小圆窗里倾泻进来,送来温暖。她慢腾腾地起床了,赤裸的双脚踏进蒲鞋里,鞋内鸡毛护着赤脚,暖暖的。他有些饿了,这时要是有人送点吃的来多好呀。正想着,一阵敲门声响起,奶奶在棚外喊门了。
王光满母亲时时关心着竹林生孩子的事,只因天雨不能来。今天放晴了,她撑起拐仗慌忙过来看望。野猪棚离她家不远,但雨后路滑难走。她老远看到棚门还关着,疑心了:咦?到现在竹林尚未起床?便喊:“竹林呀,怎么还没有起来?”
“妈,我来开门。”
竹林拉开竹子门,奶奶进门就问:“今儿为啥没起床?”
“妈,我生孩子了。”
“哎呀!可怜呀。下雨天我来不了,没有帮上忙。生了个千斤吧?”
“是个胖小子。”
老人高兴地说:“好,好,我说吗,我们家里祖代旺男丁吗,快给奶奶看看。”
黄竹林抱着婴儿给奶奶看,老人惊喜地说:“漂亮,真漂亮!高高的鼻梁,大大的耳朵,圆圆的眼睛,乌黑的头发,长大了必定聪明,有出息!”
小宝贝遇到亮光,眨眼睛,打哈欠,伸懒腰,逗得奶奶呵呵地笑。
“竹林呀,是你自己接生的?”
“是的,屋里无人,没有办法。我只能自己解决,给他剪下脐带,洗了个澡便好了。”
“可怜呀。你好好躺着,我来给你弄点吃的。”虽说老人动作如电影慢镜头,不急不息,倒也快捷,一会儿烧开了水,煮了三只水煮蛋端来给竹林,说:“你先吃点充充饥,我来熬粥。”
竹林道谢后很快就吃完了,三只鸡蛋不知放在胃的哪旮旯里?片刻老人又端来米粥,她一连又吃了两大碗。有了这点东西下肚,人舒服多了。
“竹林,你在家好好照顾孩子,我去找邻里们要些小衣、小帽、小被单给孩子用。”
“奶奶,不用麻烦大家了,就用大人衣服包一包便是,苦一点没关系。”
“哪怎么行?”奶奶照样撑着拐仗摇摇晃晃地出去了。
棚外的阳光灿烂,鲜花怒放,燕子和白鸟自由飞翔。竹林心情欢畅,脸上荡漾着微笑,眼里闪烁着幸福的光华。
奶奶走后,棚里静悄悄的。忽听到竹子门咯吱一声又开了,原来是嫂子陈桂香来了。竹林忙说:“嫂嫂,你咋来了?”
“嗯,弟妹,你躺着,不要动。听妈说你生了,我来看看小宝宝。”她把送来的红糖和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弟妹,没什么好东西送给你,这点红糖和蛋给你补补身体吧。”
人在苦中有人怜悯,感到特别的温暖和亲热。竹林很感激地说:“谢谢嫂嫂关爱,谢谢!”
“不用谢,宝宝呢,给大妈看看。”竹林掀开被角,小家伙睁开了眼望望大妈,大妈高兴地说:“嘿!小家伙真漂亮!帅哥!”
她说话间伸手抱起了奶毛,在他额头上吻了又吻,爱不释手,说:“哎哟,帅哥!不要着凉了,还是睡吧。”
老奶奶撑着拐杖家家跑到,要把这个喜讯在第一时间告诉大家。来到山林家门前老远便喊:“山林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屋里传出声音来:“什么事把你乐成这样啥?”
“我家竹林生了个胖小子,头大,眼睛大,耳朵也大,才有福呢!”
“恭喜,恭喜,恭喜你嘞,怪不得把你乐成这样。可怜呀,小孩没有衣服吧?”
“不是吗?连尿布都没有一块。”
山林嫂在房间里听到了,说:“有,有,我来找我家小桂子的旧衣。”她翻箱倒柜地找了一遍,找出一身小棉袄和两件毛毛褂。说:“先拿去给婴儿穿吧,我找到了再送过来。”
很快野猪棚热闹起来了,那些学做鞋的“鞋友”、好心的妇女们听到了都急忙来看喜,送来小衣小帽、红糖、鸡蛋、蔬菜、水果等。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叫花婆野猪棚产子”的事很快传遍了白鹤塘,成了一条传奇新闻。很多妇女、小孩都赶来看稀奇。也有些不三不四的男人说:“我们也去看看!”妇女骂道:“看什么?看!女人生孩子的事男人也去凑热闹?没出息,滚开!”男人不过意地离开了.
有人说:“叫花婆能猪棚产子,高楼大厦却断了香火;讨饭婆能生胖小子,富人娇妻却不下‘蛋’。”
也有人说风凉话:“黄竹林猪棚结婚才六个月,生个‘六月桃’,是谁的种还说不准?”
不管什么流言蜚语,无稽之谈。儿子总是这对苦命鸳鸯爱情的结晶,是未来的希望。
棚内竹子床矮小,没有床头板,想靠一靠,竹林只能横向倚墙躺着。看小孩的人多,怕小孩受凉,竹林干脆把破棉絮捂着小孩的身体。破絮窝里露出小宝贝的脸蛋,活像孵鸡婆毛丛中露出的小鸡头。于是缺德人看了把黄竹林比作“孵鸡婆”,那小婴儿便是“小公鸡”了。“孵鸡婆”孵出了“小公鸡”,一时成了他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在湖北老家竹林的绰号叫“咬脐”或“牛棚虱子”,那是她妈痛苦的回忆而风趣地叫的,在这第二故乡白鹤塘无人知晓。但现在却多了个绰号叫“孵鸡婆”,这很不雅观!唉,有什么办法呢?“谁叫我命苦?”竹林想着,自卑的眼泪顺腮而下。
黄竹林离家出走时,已有两个月的身孕。拒绝服堕胎药,一路上几经磨难,掉在大江里,被歹人拳打脚踢,跋山涉水,长途奔波,颠簸闯荡却没有小产。孩子真是命大,该是世上的人!有钱贵妇人怀孕不出门,专人服持,吃人参喝燕窝,服保胎药,结果还是保不住胎儿早产了。
本来王光勤天天晚上回家陪伴妻子,不巧,刚好那天加夜班封窑,不能回家,而竹林恰恰那天夜里生孩子。她独自坐在床上又恼又悲,眼泪在淌。
第二天晚上,王光勤回家推开竹子门,喊道:“竹林,竹林?”
竹林明明听到了,却故意没有理睬他。他知道她生孩子了,觉得亏对于她,慌忙道歉说:“对不起,昨夜刚好加夜班封窑,没空回来。”
竹林委屈地流着泪,但没有责怪丈夫,知道他帮工身不由己。
“亲爱的,好了,好了,不要哭,为了我们的未来要坚强些。”她没有理睬他,他心里很愧疚,却又兴奋地问:“生的儿子还是女儿?”
“你眼睛大,来看看吧?”
她掀开被角露出小孩,王光勤抱起小孩一看,是把“小茶壶”,高兴地喊:“儿子,儿子,我当爸爸了!”他把小孩搂在怀抱里,高兴地耸耸肩,扭扭屁股弯弯腿,跳起了“开心舞”。又摇头晃脑,挤眉弄眼做了一个滑稽的动作,逗得黄竹林嫣然微笑。
王光勤贴近竹林的脸颊吻了一下,异常兴奋。
放下孩子,紧握双拳,结实的两臂高高地举起,喊道:“啊!老天保佑,我们成功啦!胜利了!保住了这个宝贵的儿子,保住了我们的家!胜利永远属于顽强的战士!”
是呀,回顾往事多么艰险,离家时竹林母亲要做掉孩子,再撵走光勤。为了爱情和这个未出世的孩子,两人背井离乡逃了出来,吃尽了千辛万苦,才保住了这个完整的家。从违规沉塘的生死线上再回到今天父子团圆,是何等的惊险呀?爱情是一种奉献,结婚生子是一种回报,野猪棚里洋溢着胜利的气氛。
他感叹地道:“儿呀!父子们团聚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竹林笑着说:“你给孩子取个名字吧?”
他思考了一下,说:“我们带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千难万险,真是不容易的。拥抱了长江天险,经过惊涛海骇浪的搏斗,涛涛江水的洗礼才获得成功的,此事终身难忘。为了永作纪念,就取名叫‘王涛’吧?”
“好,好,有意思,小名叫‘涛涛’。”“涛涛”是他们爱情的结晶,是未来家庭幸福的希望。
黄竹林身强体壮,产后两周完全恢复了健康。
“涛涛”满月那天,做父亲的非常高兴,买了很多菜,打了酒,请来村长、邻里和家人围起来满满两桌人,像模像样吃了满月酒,欢欢喜喜庆祝了王涛的诞生。
孩子满月后托付奶奶照顾,竹林照常出门干她的老本行--做女货郎。第一次出门就碰上本村一位妇女,她竟然说:“哎哟!‘孵鸡婆’,你出窝啦?”
竹林听了,感到一肚子委屈,恼火,如此不礼貌!讽刺,嘲笑,看不起穷人!本想骂她几句消消气。但又想到: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人家是当地人,而自己外来户,不能与人家生矛盾,今后还需要大家的帮助,应该和为贵。你给我冷漠,我给你热情;你给我嘲讽,我给你笑脸;你看不起我,我却敬重你。这不是傻子,是胸襟,是品行,看你好意思么?于是竹林忍气吞声,浮现出一脸笑容,清脆地回答:“哎,姐姐你好!我‘出窝’了。”
那女的竟是睥睨一笑,以胜自傲。
有了这第一句,别人也接连而来。久而久之竹林的绰号“孵鸡婆”便在村里传开了。而王涛呢?便成了“淘(涛)气小公鸡”;又因为野猪棚所产,也有缺德人喊“野猪崽子。”
那么以前的大肚子货郎,现在自然成了“孵鸡婆”货郎了。每到一处,习惯地击起货郎鼓:扑通,扑通,扑扑通通通---这是一曲特别设计的鼓声,人们听到这熟悉的鼓声特别亲热,都喊:“噢,‘大肚子货郎’来了!不不,‘孵鸡婆货郎’来了。”老媪少妇们都挤来买东西,生意好极了。
因黄竹林胸怀坦荡,待人和气,诚信为本。坚持薄利多销、货真价实,顾客信赖她,人们见了“孵鸡婆”非常亲热。在她的努力下,久而久之“孵鸡婆”这个臭烘烘的绰号却变成了香饽饽的商号。在这一方广为流传,并一直使用着,只要提起“孵鸡婆”谁都知晓。
竹林忍辱负重,慢慢地随乡入乡,和乡亲们相处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