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4章 |扫盲

东夏,是王光勤他们的第三故乡了。1945年的一天,街道保长来店里说:“王光勤,交给你一个‘光荣’任务,请你帮忙做一件事。”

“保长先生,什么事呀?只要我能做到,你尽管说。”

“你知道吗?我们东夏街上的脏是左近闻名的,请你包干打扫一处街道。你和朱金生两人,你包东头他包西头,从街心老虎洞为界,两段差不多长,两不吃亏,行吗?”

“为什么叫我们包干扫街?”

“因为你们两人都是近年来东夏的‘外来户’,对不起,只好请你俩为地方作点贡献了。而且,对不起,丑话讲在前面,我们街道管理部门很穷,没有钱付工资,只能是义务劳动。”

王光勤不情愿。但为了在东夏扎根,他只能逆来顺受,任劳任怨。“行行行”,无奈地答应了这个苦差事。

东夏街道是“之”字形两拐弯,街面狭窄,只有4米多宽。正街心中段,用鹅卵石嵌着路面,两旁有条石台阶进入店堂。因多年失修,嵌石块脱落,地面坑坑洼洼的不平;街两头没有铺石块,是泥巴街。每逢雨天,水排不出去,加上走路人多,你走来,他趟去,成了黑泥浆池,臭水沟。漆黑的烂泥带到台阶上、店堂里,弄得一塌糊涂,成了“黑海洋”。再加上各种垃圾混和在里面搅拌着,遇上天热,臭气冲天。因此有“走遍天下,最脏东夏”的说法。

王光勤接受了扫街这个苦差事,起初觉得委屈,“外流人”寄人篱下,就该倒霉,好端端的低人一等不甘心。但是他只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默认去做.而且既然做了又必须做好,不能让别人说三道四。

他把扫街的时间安排在天亮前,一则白天要营业,没时间;二来么趁早街上没有人,好扫些,也不丢人。夏天四点起身,冬天五点开始,一早顶三工。一个小时的工作,扫完了回来再烧早餐、整理店面、送孩子上学,都不耽误。

这事儿说不清,好事能变坏,坏事往往也能变好事,只要做得好,做得漂亮,“马桶西施”同样有人夸。心态好,乐意做,就感到愉悦。王光勤习惯了,一点儿也没有感到厌倦,反而享受了深夜的清净和晨光初照的新鲜空气,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责,觉得挺舒服的,对于一天的站店很有好处。并且还有些收获,他把垃圾中的甘蔗皮、杂草、树枝捡回来晒晒做柴火煮饭,饭香;把菱角壳,花生壳等用来生火盆,火旺;同时废纸匣子、碎玻璃、烂铁皮等废品还能变钱。有些额外的收入,尝到了垃圾的甜头,何乐而不为?

黄竹林说:“别再捡了,丢人!”

王光勤说:“不丢人,不偷不抢,大家都知道我扫街是义务劳动,做公共卫生工作,有益于群众,无私奉献,光荣着呢。如果我混穷了,再去拾荒,人们或许会讥笑我。”

“别那么阿Q精神吧!捡垃圾就是捡垃圾!”

“卖柴火喽,老板娘,要柴火吧?”卖柴的来了。

黄竹林说:“不用了,我们自己有柴火了。”

“不种田,不上山砍柴,哪来的柴火啥?”

“谁说我们不上山?一天去一趟呢?”竹林说笑着,卖柴的弄不懂也就走了。

从此以后,王光勤一直认真做好街道清洁工,一扫就是四五年。

1949年4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美丽的朝霞映红了半边天,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向那刚刚苏醒的大地洒下道道绚丽的光芒。江南的平原、丘林、河流、树木都笼罩在它的霞光里,美丽得令人瞠目。

经过一夜拼搏的解放军战士终于在天亮前顺利地渡过了长江天险,登上了万紫千红的江南岸,南京解放了,很快皖南山区也解放了。

在锣鼓喧天迎接解放军的那天,王光勤和黄竹林分外高兴,两人都穿了新衣,高高兴兴参加了男女“秧歌舞”队,热烈迎接解放军。女秧歌队队员头戴花方巾,腰系红绸带,两手牵着红绸,走三步退一步,扭起了秧歌舞,唱:

|56 56 16 1-|51 65 32 3-|

|36 53 21 2-|25 32 16 1-|

后面男子歌舞队紧跟着来了,他们也头扎红巾,腰系红绸带,走三步退一步,装出一付娘娘腔,扭着,唱着:

嗨啦啦啦--嗨啦啦啦--

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

锣鼓打得越紧,秧歌队跳得越来劲,甚是热闹。两旁看热闹的姑娘们在秧歌队的小伙子大腿上拧一把,小伙儿痛得颤抖着,眼珠一瞪,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最前面是扛彩旗的,铜鼓铜号的,紧跟着秧歌队,玩狮队,玩龙队,车水马龙,陆续不断,大家十分开心,欢迎场面非常热闹。

皖南山区解放了,王光勤一家也解放了。《孵鸡婆商店》门庭若市,生意兴隆。从此他们不再受剥削压迫,过上了幸福稳定的生活。

1951年冬月,东夏街来了扫盲工作组,在农村和街道帮助群众扫盲,这是一件大好事,人们十分欢迎

一天,王光勤在店内,看到新的街道干部夏主任来了,心里忐忑不安,觉得又有麻烦事来了。

主任一进店门说:“王老板,有一事相求。”

“有什么事,请讲,是扫街吧?我不是还在扫吗?”

“不不不,另有光荣任务。我们东夏是个偏远地方,乡下旮旯,文化一贯落后,睁眼瞎--文盲很多。这次政府来帮助扫盲,是一件大好事,但苦于找不到扫盲老师。我想请你做扫盲教师,这是最佳人选了,你愿不愿帮这个忙?”

王光勤略加考虑说:“行行行,不过我学问不高。但是教文盲识字,倒可以试试。”

“那好,那好,你肯帮这个忙太谢谢你了。不过丑话讲在前面,暂时没有工资,只待以后看有没有经费开支,再设法解决。这扫街么就不要你扫了,你就扫盲吧。”

“工资先不管,能为群众做点实事我乐意。”

“那就这么定了,我们借了小学里两个教室开课,明晚就开始。每晚七点到九点两个小时上课,你准备一下吧。”

王光勤问:“有没有教材呀?”

“暂时没有,只能自编自教,反正是以识字为主呗。”

“好吧,我试试看。”王光勤接受了这个光荣任务分外高兴,再大的困难也不在乎。从扫街到扫盲,是一大进步。

凭王光勤的学问当个扫盲老师还是称职的,只是教材要自编有些困难,怎么办呢?他仔细看了小俊二年级的教科书,得到了启发,决定开学的第一节授课内容就教一首《解放区的天》的歌词,把文化教学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再说,群众早已会唱这首歌,只是不认识字,现在二者结合起来,效果肯定很好。

第二天夜校开学,学员来得很多,挤在一个教室里上大课。先是扫盲工作组的同志讲话,他说明了扫盲的重要性和学习任务。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学习文化,早日摘掉文盲帽子。

接下来夏主任说:“学员们,我们聘请了王光勤当扫盲老师。他虽然只有小学毕业,可他的文化水平很高。在我们东夏也算得上是个文化人,做一位扫盲老师是很称职的。希望全体学员要尊敬他,好好向他学习文化,现在欢迎他给大家上课。”

下面一阵掌声,拍得王光勤心情十分紧张。初上讲台,还真有几分胆怯,心慌。但他还是从容地走了上去,说:“同志们,我做你们的教师不敢当,只是来和大家共同学习,互相帮助。我想扫盲就是先识字,把两千多个常用字认识了,会写会用就行,这也就算是摘掉了文盲帽子。到那时眼前一亮,能看书、看报、写信,写文章等,多好呀!有了文化,好比瞎子变成了开眼,从地狱进了天堂。当然,对于一字不识的人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但不用怕,慢慢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刻苦学习,一定能学会的。

今天第一课我们先学一首歌词,叫《解放区的天》。板书: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解放区的人民得解放呀……

因为这首歌,广播里经常唱,家喻户晓,大家都会唱。但是,多数人只会唱词,不识里面的字。王光勤把这首歌词的字都写在黑板上,把唱词和字句结合起来教,效果很好。很快大家不但学会了歌词,还认识了里面的每一个字,教学效果很好。

从第二天开始,他把学员分成两个班,一字不识的全文盲为启蒙班,能认识一些字的半文盲为加强班。这边课堂讲课,那边教室自习,互相帮助。

编写的教材,启蒙班从简单学起,如:一、二、三、四……到大、小、左、右;东、南、西、北……再逐步加深,循序渐进;加强班略难一点,如父母、姐妹、爷爷、奶奶……等称乎,或者晴、阴、雨、多云、台风……等等气象用词,把字连成词或句子,并和生活用语结合起来,容易接受。学员基础不同,接受能力差别大,很难教,王光勤只能耐心细致地一遍又一遍的教。后来又认真运用速成识字法,让大家互帮互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光勤为了讲好课,特地去听公办小学老师讲课,向他们请教学方法。从备课、授课、练习中,认真研究教学效果。他在备课录上写着:1,教学目的。2,教学内容。3,复习巩固。4,课外作业等等,像公办学校一样进入了正规教学。

他当老师上讲台,初次虽惊慌,久讲亦怦然,进入角色后能从容讲课。他像一位公办教师一样,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提高教学效果,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莘莘学子们如饥如渴跟他学,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氛围。速成速字法的效果很好,很快得到群众和扫盲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小学李校长听了王光勤的课,也认为他教学有方,有教师天赋。对他说:“王老师,我聘请你到小学来代课,好吗?”

王光勤考虑了一下,谢绝说:“李校长,对不起,我商店丢不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扫盲教学,群众学习兴趣大增,进步很快,学员从三四十人,增加到一百多人。几里路以外的农民也赶来报名参加,扫盲形势如火如荼。

为了让他一心搞扫盲工作,街道每月补贴二十元的工资。从此,王光勤全力以赴投入扫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时年35岁的王光勤,青壮当年,精神饱满,皓齿红唇,乌发如云,白里透红的面色,喜笑颜开,和蔼可亲,人人都喜爱他,尊敬他。

一天晚上,他在辅导学员学习时,一位农村姑娘为了问字把手搭在王光勤的肩上,嘻皮笑脸的样子。黄竹林见了有些醋意,便尖叫一声:“过来,我来教你!”

那姑娘听了,觉得有些奇怪?后来得知她是王老师的妻子,感到很不好意思。并赞叹道:“哪一位女人有这样的好丈夫,真是菩萨面前烧了真香,前世修来了福分。”

为了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把扫盲夜校办得更好,王光勤每天增加了半小时的音乐课。教那些解放初期的流行歌曲,如:《解放区的天》、《南泥湾》、《送君》、《亲家母》、《二小放牛郎》等等。学员们唱出了兴趣,唱出了热情。出也唱进也唱,一时间,从街上到乡下,到处歌声嘹亮。如流行歌曲《送君》:

送君送到大路傍,君的恩情永不忘。

农友乡亲心里亮,隔山隔水永相望......

如唱《望郎》:

“月亮渐渐高,挂在柳树梢。

小家人在房中,心中多苦恼,

想起了我的郎,死得真冤枉,

日本兵打我们,打死了我的郎……”

这些歌曲当时十分流行。王光勤的教唱使东夏歌声一片,唱成一股风,真叫解放区的歌儿到处唱,热闹非凡。

后来国家颁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要求大搞农村文艺活动。在东下街道干部们的领导下,扫盲夜校成立了文工团,在县文化宫和县黄梅剧团的帮助下排演了黄梅戏《天仙配》、《牛郎织女》、《打猪草》、《夫妻观灯》等戏曲。学员们喜出望外,一个个拥跃报名参加排练,使扫盲夜校搞得热火朝天。

据说黄梅戏原来是HUB省黄梅县的地方戏。黄梅戏调子由湖北黄梅传出而得名。在湖北人人皆会,家喻户晓,农民们在田间劳动当山歌唱。黄梅县和安徽省的AQ市相邻,一次,黄梅县的黄梅剧团在安庆演出得到好评,此后AQ市也建立了黄梅戏班。所以原籍HUB省的王光勤和黄竹林都会唱黄梅戏,并会拉二胡黄梅戏配曲。这次夜校排练《天仙配》等剧目,他们是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发挥了一技之长,这位扫盲教师自然也成了黄梅戏教唱师傅了。

在排练过程中,像董永,七仙女等主要角儿,学员们争先恐后报名饰演、排练。为了唱腔准确,除了师傅手把手教,员们一字一句学外,还组织他们听收音机和广播。经过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最后取得成功。有好几出戏,都能登台演出了。

1954年春节,由街道主办,在广场上搭建了一个木板戏台,扫盲文工团准备正月十五在这里演节目。海报登出节目:《天仙配》和加演《打猪草》。这个消息轰动了东夏街道和沙河两岸。人们像过喜事一样热闹,奔走相告,期待演出。那天傍晚戏迷们早早来到戏场,人山人海,非常热闹。老头老奶奶早把凳子一排排放在那里等待。

开场锣鼓一停,人们聚精会神地盯着台上。银幕拉开,加演《打猪草》的演员一出场,下面一阵掌声。演员唱:

“小子我本姓金,呀子依子呀......”

台下也应声:“呀子依……依子呀子呀……”,台上台下联成一片,形成大合唱,十分热闹。

这次演出以后,人们把黄梅戏唱成一阵风。从东夏街到沙河两岸,河边水埠头洗衣的妇女、田里打秧草的农民、路上上学的学生、澡堂里泡澡的浴客,都在唱:“呀子依,依子呀,呀子依子呀......”此起彼落,唱个不停,接连唱了几年。

夜校里也有很多人会唱京戏,也有会拉京胡的。扫盲文工团又组织排练了《甘露寺》、《萧何月下追韩信》、《二进宫》《赵氏孤儿》等京剧剧目;还给他们添置了服饰、道具和乐器;也请来了京剧师傅,一字一句的教,一板一眼的唱;就连文场的京胡、吹打、乐器也都经过规范的排练。后来京剧多次登台演出,风靡一时,得到观众的好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小小的东夏扫盲夜校里有两个剧种,一时成为佳话,受人赞赏。

东夏街道干部为了进一步弘扬文艺活动,特地派人进山扛来很多毛竹,搭建了一幢草房子剧院,木台竹凳,能容纳两千多观众。从此,草房剧院成了街镇的文艺活动中心。夜校文工团经常在草房剧场排练和演唱黄梅戏、京剧等节目,十里八乡的戏迷都来观看,对号入座,热闹非凡,一度把东夏的文化活动推向了高潮。

东下的扫盲工作和文艺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显著成绩。经过几年的努力,参加扫盲的群众百分之九十以上摘去了文盲帽子,成了有一定水平的文化人。那些人后来有的当了幼儿教师,营业员,生产队会计或村干部。他们在扫盲中获得的文化,终身受益。

东夏的扫盲工作和文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县文教局组织其他乡镇的扫盲工作人员来到东夏夜校学习、参观,把办学经验和王光勤的教学方法在全县内推广,王光勤一度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年终评选,县文化馆、县教局授予东夏镇扫盲工作和文艺活动先进单位;授予王光勤先进工作者和扫盲积极分子等称号,这对王光勤是极大的鼓励。

文盲犹如睁眼瞎,生活在没有阳光的黑暗世界里。他们深刻认识到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渴望学好文化,获得光辉灿烂的生活。王光勤的出现,如同黑夜里闪耀的星星,照亮了文盲的人群;如同指路明灯,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与幸福。他的真诚和热情,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尊敬。

王光勤自己呢?别人受益他开心,担任了扫盲教师以来,一直非常高兴。原来沉默寡言的他,扫盲中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变得异常开朗。黄梅戏出门也哼,进门也唱。黄竹林开玩笑,说:“光勤呀,你当了扫盲教师后所有烦恼都没有了,是不是?”

“是的,亲爱的,这是我生命中最舒畅的一段生活,我能以自己肤浅的学识给众多人受益,由衷地高兴。学员们能恭恭敬敬喊我一声老师,是我最大的荣幸。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是献身于社会的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让有限的生命为他人作一点微薄的贡献,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觉得自己没有白来世界上一趟。”

黄竹林听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觉得丈夫有高贵的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能为群众竭智尽忠,全力以赴,她由衷的钦佩和敬爱,心里充满了快乐。

解放了,王光勤彻底摆脱了封建剥削和压迫,从扫街到扫盲,迎来了愉快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