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是我家:农水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编·黄|河|流|过|石|嘴|山

水利故事

水兴百业。千百年来,黄河流淌在宁北平原,浇灌着千里田畴,万物生长,欣欣向荣。勤劳智慧的石嘴山人民通过保护黄河和开发黄河水资源,经过建设和不断完善灌溉排水体系,大胆探索示范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和保障了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留下了一个个富有智慧的劳动故事。

小故事,大事件。下面的十则小故事叙述了20世纪石嘴山人民保护黄河、实施干渠裁弯、开发利用灌溉回归水、推行节水灌溉的过程,讲述了新世纪石嘴山市抗旱、改善干沟水系、保护贺兰山水资源、实施农村改水,以及30多年来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历程。

一背篼土

“黄渠桥下十九弯,水到田里淌一天。”这则民谣,是对昔日惠农渠梢段(黄渠桥至尾闸)的真实写照。

“一卷铺盖一块板,一双筷子俩老碗;一顿两个大馒头,还有稀饭和干捞;一个小队一个头,一个背篼一把锹;一副担子两个筐,三人一辆架子车;链轨车呀隆隆隆,碾压夯实全靠它。”提起1974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惠农渠梢段裁弯的事,当时住在牛家庄的施工组长、如今事业有成的包尚信记忆犹新。他兴致勃勃地讲起了“一背篼土”的故事。

一天傍晚,大队验收组来到他所在的生产队验收当日的工程量。皮尺、水平尺量过后,发现土方不实,推土机碾压后,低了两厘米。验收人员要求填补,否则不予验收。民工们一听不干了。“明天补不行吗?”民工们说。“今天的活今天干了,明天有明天的任务。”验收人员说。“反正我们是乏了,干不动了。”民工们说。只见验收人员二话不说背起背篼向取土场走去,紧跟着民工们也都背起了背篼,一根烟的工夫就补足了土方。看着验收单,民工们调侃道:“不就是一背篼土的事吗?少一背篼是缺陷,多一背篼是质量,是安全,是安心。”

惠农渠裁弯的土方工程实行大队日验收、指挥部周验收制。一天正午,指挥部验收组来到蛟龙口九队施工现场。瞧着平整的大堤,火眼金睛的验收人员发现了一根芦根。没等芦根挖出来,又发现大堤内有一根小拇指粗的树枝。民工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验收人员说:“全部挖出来,重新回填夯实。”民工们说:“这可是七天的劳动量啊!这等于是返工呀!这还不把人累坏了呀!”说着,都蹲下抽起烟来。这时,队长招呼工地的“读书人”给大家讲起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典故,听后大家接受了返工的要求。队长振臂一呼:“返工期间每天给大家增加一份‘小葱拌豆腐’。”大家在笑声中,“剖腹”大堤取出了那根一米多长的树枝。

为什么要拿“小葱拌豆腐”犒劳民工?队长说,工地的伙食,有“两少”。一是新鲜蔬菜少,二是肉食少。改善伙食,就由家常菜但家中并不经常吃的“小葱拌豆腐”担当了起来。这也勾起了我的回忆。一天下午,包尚信招呼我过去,给了我半碗吃的。看着我疑惑的眼神,他对我说:“‘小葱拌豆腐’,你吃过吗?”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看到尝到的具有豆腐的白和柔软、小葱的绿和辛辣、香油的金黄和香味的“小葱拌豆腐”,也晓得了“小葱拌豆腐”为什么具有那么令民工味蕾神往的魅力。

每天,看着民工们拉着车和工具,背着背篼,穿着一身泥巴的衣服收工回来,然后,打一桶井水洗把脸,端起碗有说有笑的样子,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他们,喜欢上他们干活的架势和吃饭的样子。时间久了,便和他们当中的几个熟悉起来。包尚信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惠农渠梢段裁弯工程竣工了。至此,自1972年开始,市上连续三年组织实施的惠农渠梢段裁弯工程全部竣工。

埽工

1988年黄河桃汛期,黄河石嘴山段礼和林场三队一带“咚、咚、咚……”作响。听着此起彼伏的河岸坍塌声,看着麦苗和养育它的土地一块一块落入河中,瞧着迫不得已搬家的村民,当地政府决定筑一座埽工,保护河岸。谁会埽工?谁去承担这项任务呢?现场的人想到了一个人——樊工!樊工是平时大家对樊金科工程师的称呼。

次日,樊工受命带着两名工程技术人员来到黄河岸边。他戴着一副深度近视镜,带着技术人员沿着河岸边走边观察。一会儿走上大堤眺望上下游,一会儿驻足岸边观看水势,并不时做着笔记。晚上,他对白天踏察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绘制了图表。第二天,他带着工程技术人员重复了第一天的工作,只是河岸的地段不同。连续五天,踏察了30多公里,绘制出一段河岸平面图,并选定了埽工的位置。接下来三天,他潜心设计出了埽工方案。

面对河岸坍塌的险情,一个短会就把沿岸的村民动员起来,同时组建了黄河埽工施工小组(简称“河工”)。第十天,开始实施。河工组织人员一边拉运麦草、胡麻秸秆、杨柳树枝,一边收集黄土、碎石、砖块,一边购买铅丝、木桩,一边拧胡麻绳、铅丝绳……一派井然有序的施工景象。

什么是埽工呢?埽工是以梢料、苇、秸和土石分层捆束制成的河工建筑物,可用于护岸、堵口和筑坝等。埽工的每一构件叫埽个或埽捆,简称埽。累积若干埽(个)联结修筑构成的工程就叫埽工。埽工因为适应黄河“善淤善徙”的特点和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施工方便、易见成效,被广泛应用。

准备工作就绪,便开始埽工。平整场地,定线打桩,捲埽,下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捲埽、下埽,直至其高出河岸,算完成一个工序,方才收工。一天下午,一股超级黑色龙卷风自西北方向朝正在施工的河工袭来。惊恐之余,眼见尘土飞扬,杂物升空,河工急中生智,跳进土坑趴在里面。一阵天昏地暗后,他们睁开了眼睛,满身是土,惊魂甫定的河工看着波涛汹涌的黄河,又投入到捲埽施工中。就这样,一个工序接着一个工序,一天接着一天,直到埽工达到了设计的长度和宽度。

两个月后,埽工结束了,一座黄河护岸工程也完成了。看着引走的河水,看着不再坍塌的河岸,看着笑逐颜开的村民,河工笑了。从此,埽(土埽)、捲埽和埽工成为黄河岸边的热词,成为控导黄河水势的代名词。

这就是石嘴山人在20世纪埽工保护黄河的故事。

县长听了村妇的话

“宁可看着沟里的水白白流到黄河,也不想办法淌到田里。再这么下去,二水淌不上,一年的庄稼又完了。”1991年春季,玉米田里锄草的几个村妇的埋怨恰巧被下乡检查工作的惠农县水利局局长听到了。“哎!这个想法好。”他想。于是,他如实向分管县长反映。不料,分管县长激动地说:“对呀!我们用的黄河水不就是黄河上游包括农田退水在内的水的集合吗?黄河不就是一个大大的排水沟吗?其支流的水难道不能二次用于灌溉吗?至少可以和渠水掺和在一起灌溉呀!”通过调研发现,第五排水沟水量不仅大,而且水质良好,可以用于灌溉。

从事“三农”工作的人都知道,因为石嘴山市地处宁夏引黄灌区青铜峡河西灌区末梢,解决灌溉和排水难的问题是20世纪当地农民的一大心愿。说干就干。当年秋季就开工建设了官四渠补水站,次年5月竣工。这项工程有效利用了第五排水沟沟水,补给了官泗渠下游水量,不仅改善了2.7万亩耕地灌水条件,也解决了近万亩荒地开发用水。

官泗渠补水工程的成功实践,为宁夏化解引黄灌区灌溉难和提高黄河水的利用率提供了经验。1996年秋季,石嘴山又一补水工程——“引五济惠”开始建设,次年惠农建县10周年之际,工程竣工投入运行。

“县长听了村妇的话”,成为水利行业的佳话。1998年,工程技术人员由此完成的《宁夏灌溉回归水评价及应用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从此,“回归水”这个专业术语不再沉睡于专业书籍中,而是矗立在田间地头。

如今,在宁夏引黄灌区,大到“引五济惠”工程,小到一个泵的临时补水,都有利用灌溉回归水的影子,都折射出石嘴山人兴水之利的智慧。

农业节水灌溉始于那一年

节水灌溉常常挂在业内人士的嘴边,也不断耀眼于媒体。那么,石嘴山市的节水灌溉始于什么时期?起步在哪里呢?

传统的农业大水漫灌,不仅让水利人犯难,也引起了村民的思考。在一次秋灌工作座谈会上,有村民说:“炒菜离不开油,庄稼离不开水。但锅里的油放多了不成,田里的水灌多了也不行。”一村民补充说“:浪费不说,关键没有那么多啊!”“喝水总得有个杯子,灌溉也得有一个好的渠道。”还有村民说。村民对节水灌溉、对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话可谓精辟至极!

1996年,惠农县被国务院确定为“九五”期间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之一。三年间,先后建成不同类型的节水灌溉项目区6个,总面积8.3万亩。项目建设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齐抓,示范与推广同步,建设与管理并举,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措施,着重从渠道防渗砌护入手,大力推行“渠道防渗砌护+畦田+管理”模式。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推行以支渠为单位的管理运行承包经营机制,做到计划用水,定额灌溉,以口计量。

1998年,全国八个节水农业示范区之一——西永固示范区在石嘴山市开工建设。示范区面积9900亩,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示范与试验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以水利、农业、林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建设。包括完善灌排体系,砌护三级渠道,治理边坡滑塌的支斗沟,在低洼盐碱地建设太阳能暗管排水区1470亩。推行麦套玉米统种分管,麦套油葵良种统种分管,冬小麦种植、节能日光温室及移动拱棚建设。集中联片培育苗木200亩,新发展枸杞756亩。以支渠(沟)为单位成立了用水协会,负责灌排制度的落实。试验小组在示范区进行了灌溉、排水试验,开展了地下水盐动态观测、分析,创建了示范区水量平衡及调控模型,建立了示范区用水制度及节水灌溉制度等多项研究。节水增产重点县项目完成的《惠农县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与节水增产体系示范推广》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治区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西永固示范区完成的《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惠农县节水示范区节水农业试验与示范》获2002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节水增产重点县项目和西永固示范区的建设示范和研究成果,为当地乃至全市和全区推行节水农业探索出了宝贵经验。从此,石嘴山市的节水灌溉全面起航,走上了科技引领、工程措施配套、管理措施保障的节水增效之路。

“巨龙”泽万顷

如果你驾车行驶在滨河大道惠农段,就会看到一条首在黄河、身在岸上、尾在田间的“巨龙”,它就是兴惠扬黄工程。

2003年,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蓄水严重不足,达到了历史以来最低水位,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为此,宁夏引黄灌区将面临多年不遇的旱情。地处宁夏引黄灌区北端的石嘴山市怎么办?位于惠农渠梢段的惠农区怎么办?抗旱保灌成为石嘴山市上下的共识。全市抗旱的重点在惠农,难点在惠农。

2004年春节刚过,自治区政府领导到石嘴山市调研。在黄河岸边,一位村支书说:“我们怎么能守着黄河没水喝呢?”说着有心,听者有意。水利部门想农民所想,经过分析,提出了在不增加用水指标的情况下,通过建设兴惠扬黄工程化解惠农渠输水不及时和不足两大问题的设想。

春寒料峭河渐开,鞭炮齐鸣冰雪融。开河之际,宁夏青铜峡河西灌区最大的扬黄工程——兴惠扬黄工程方案获批并实施。在一个多月的施工期内,建成了一座设计流量5.5立方米/秒、装机总容量1100千瓦的扬水泵站,修筑渠道9.75公里,并配套完善各类建筑物。建设期间,自治区党委书记、主席先后到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5月1日,自治区副主席为兴惠扬黄工程竣工剪彩。

自治区水利厅厅长说:“抗旱,在石嘴山市惠农区创造了宁夏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兴惠扬黄工程让惠农人不再望“河”兴叹,黄河水以最短的流程流进了官泗渠和惠农渠,解决了这两条渠系梢段5.8万亩农田灌水问题。兴惠扬黄工程不仅为当时全市乃至全区抗旱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也为今天全市和宁夏引黄灌区有效灌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兴惠扬黄工程除了上述功能外,从其中你还会品出“兴惠扬黄”的内涵,即兴黄河之利,济宁夏引黄灌区之困,化惠农渠输水不足和灌溉之难。

“一口入黄好”

历史上,宁夏引黄灌区干沟作为黄河的小支流都是直接入黄河的。可在黄河石嘴山段怎么出现了第三排水沟和第五排水沟(简称“三五排”)两沟一口入黄河呢?

三五排建于20世纪50年代,均始自贺兰县经平罗县和惠农区,在石嘴山黄河大桥上游附近入黄河。原五排入河口在三排的上游,相距三排约5公里且常年游荡不定。三五排的主要功能是承担流域内农田排水任务,三排还承担着贺兰山东麓山洪排泄任务。

三五排一口入黄河,是自然还是人为?是主观还是客观?是二者相向“联姻”的结果,还是一方主动投其所好而为,或者是第三方促成?且听分解。

三五排一口入黄河源于三个理由。第一,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2003年,原石嘴山区和惠农县合并为惠农区,对三排入河口改道,不仅能满足惠农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符合国家、自治区对石嘴山市行政区划调整的要求。第二,保护治理黄河的需要。三排入河口改道,利于防治黄河水污染,利于河岸稳定和堤防建设。第三,解决城水矛盾的需要。由于三排穿城而过,影响了惠农城市发展。同时,三排沟道又被城市建筑物挤占、生活垃圾污染,甚至发生堵塞。

2005年,石嘴山市实施了三排水沟入河口改道暨防洪堤改造项目,实现了三排连通五排一起汇入黄河。不仅如此,项目还为城市发展增加4.4平方公里用地。当时,一位70多岁的老矿工站在黄河岸边感叹道:“三排五排一口入黄好。五十载的三排,新世纪有了新形象。可赞呀!”

时任惠农区委书记谈起当年的情景时说:“三排穿城而过,既是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桎梏,也是水质污染的症结所在。三排入河口改道有利于宁夏引黄灌区排水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三五排一口入黄河是保护黄河的需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

一棵不能少

游客说:“罗家园子是我们户外活动的宿营地。这里古树参天,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我们喜欢在这里休息。”业主说“:这几年好啦!截潜流工程修好了,涝巴的水再也没有干过。”

连外地人都来旅游的王泉沟,石嘴山人没有去过的,真不多。旅游业兴起之初,在游客们还不知道王泉沟诱人的自然风光之前,罗家园子的名气远远大于王泉沟。王泉沟景区有王泉沟、罗家园子、一座涝巴、一座截潜流工程,还有正觉寺等,可以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2004年,当地旅游部门开始着手打造罗家园子景点。翻修旧屋,新建餐饮房舍,热火朝天,不亦乐乎。景点开门营业是景区的大事,也是地方政府的要事,必须上报县里。四月中旬的一天,在旅游部门呈上报告的同时,县领导接待了罗家园子的客人。来人反映,他们看护了多年的桃树、李树还没有开花。“这都什么时候了,树还没有开花?”县领导心里思忖着。

于是,县上在罗家园子召开了旅游工作现场会。在听取了旅游部门的汇报后,他们深入罗家园子、涝巴、截潜流进行了实地检查。正如村民反映,涝巴是干的,园子里杂草凄凄,树木“呆滞”。“天哪!毁了招牌,建了房子,还有什么用?”“怎么能只打造景点,不修水利工程呢?”“种一棵树多么不容易呀!更何况在贺兰山麓这缺水的地方。”“这里的存在依赖涝巴,没有水,谁来这里!”等等。大家议论纷纷。

县上主要领导对大家说:“同志们!你们的话,我都听到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罗家园子的树,一棵不能少,一棵不能死,而且要保证每棵树都要开花结果。涝巴的水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不能做本末倒置的事。”

会后,有关部门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实现了会议作出的决定。

农业综合开发高歌猛进

石嘴山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始于1989年,迄今已30余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最先在平罗县、原惠农县和原陶乐县进行,大武口区实施的时间较晚。那时,各县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都设在水务(利)局(简称“农发办”)。2006年,石嘴山市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

当时的农业综合开发是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依托,国家投入为主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以取得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的农业发展战略措施。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充分发挥灌区农业资源优势,改变生产条件,保证粮食稳定增长和农业持续发展。以内涵挖潜为主,加强农业水利设施,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同时积极开发宜农荒地,逐步扩大耕地面积。坚持择优安排原则,优先开发投资少、见效快的地区,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1989年,自治区获得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管理领导小组批准了实施河套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989年6月17日,自治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河套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正式确立平罗县、原惠农县和原陶乐县为宁夏河套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发区。同年7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石嘴山市正式启动。

到2009年,全市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多种经营两大项目,落实了水利、农业、林业、畜牧、加工五项措施。全市85%以上的中低产田得到改造,推广农林水牧新技术近百项,补配农机具逾百台(套),造林近10万亩,建优质粮饲基地近10万亩,搞多种经营项目60多个。

近10年来,全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热情始终不减,建设思路与时俱进,技术手段不断创新,项目建设年年有突破、年年有发展,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标准有了新的跨越和提升,为现代农业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村村通上自来水

进入新世纪以来,石嘴山市的乡镇村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农民朋友说,他们和城里人一样喝上了自来水。

在此之前,原惠农县、平罗县和原陶乐县农村大部分地区农民都饮用高氟(砷)水,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继2001年原惠农县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生命工程领导小组列入国家农村人畜饮水解困氟(砷)病改水规划自治区第一批项目区之后,平罗县和原陶乐县也先后被批准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项目。

根据地理条件,水资源条件及乡村分布情况,全市各县区不失时机地争项目干项目,将氟(砷)病改水项目和农村人畜饮水解困项目有机结合,一并实施。8年时间,先后建设了灌区和沿山饮水工程,使所有乡镇、行政村农村人口全部饮用自来水,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2007年11月29日,自治区在惠农区举行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自来水仪式,自治区副主席出席仪式并宣布:石嘴山市惠农区在全区率先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次年,全市广大农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

“水务”是怎么回事

社会上总有人把“水务局”和“税务局”混淆。当有人介绍某某人在“水务局”工作时,总有人会反问,“是税务局吗?”

2002年4月23日,是一个令石嘴山水利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招展中,石嘴山市水务局挂牌。从此,石嘴山市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由原来的石嘴山市水利局变更为石嘴山市水务局。一字之差的变化,意味着什么?之前的石嘴山市水利局,其主要职责是农田水利、农业灌排、防洪度汛、打井抗旱等,水资源的勘察、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污染防治等由其他政府部门承担,呈现出“多龙”管水的局面。“水利”偏重于以工程措施为主“兴水利,避水患”,不问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管用分离。“水务”则体现在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科学保护中合理地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强化了管用一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强化了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

“水利”向“水务”的转变,实现了水利管理职能的整合、统一,克服了涉水部门之间的交叉管理和重复管理,克服了管规划的不管开发利用,管开发利用的不管污染防治等问题。如成立市水务局后,惠农区、大武口区的水资源管理职能划归市水务局,原来城建部门下属的城水办、供排水公司划归水务局统一管理。实现了水资源管理部门和管理职能的统一。又如市水务局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定额管理、计量收费等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业用水计划到企业,以表计量,按量收费;农业用水计划到干渠、支干渠直开口,按亩收费;工业用水按产值定额控制,农业用水按灌溉定额配水。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落实,大大提高了水用户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使水资源管理更规范、更科学。近年来,石嘴山市加强了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科学配置,加大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宣传与管理,全面落实水资源费征收制度、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水资源保护制度等。按照节水型城市的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体系。

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石嘴山市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水资源科学配置,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得到了保障,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全面实现。

(供稿:牛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