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过石嘴山
当母亲张开双臂的时候,儿女会不顾一切地扑入母亲的怀抱;当黄河向石嘴山敞开胸怀的时候,石嘴山紧紧拥抱了母亲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宁夏的母亲河,黄河是石嘴山的母亲河。石嘴山在母亲河的哺育中明白一个道理:大保护大治理是最好的爱。
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同时,习近平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2020年6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自古以来,黄河水滋养宁夏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今天仍在造福宁夏各族人民。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明确黄河保护红线底线,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2020年4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润儿在石嘴山市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时要求,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6月,陈润儿在石嘴山调研时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全面抓好“六保”各项任务落实。
石嘴山,是黄河起的,是母亲河赐予的。石嘴山立市以来,一草一木,一粒一粟,一肌一肤,一毛一发,一笔一章,都是黄河的精华所孕。石嘴山弘扬了黄河文化,丰富了黄河文明,山水园林工业城市走过了一个甲子。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最大的生态底色。黄河从石嘴山流过,石嘴山兴黄河之利,避水患之害,就是对黄河的最大保护,就是对母亲河的最好呵护。保护黄河,也就保护了生态。且看,石嘴山儿女无微不至保护黄河的故事。
护河,数十年的安澜
对石嘴山而言,确保黄河安宁地流过石嘴山,就是最大的生态文明建设。曾几何时,流过石嘴山的黄河游荡不定,左淘右冲,塌岸成为常态;毁农田,损房舍,危害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十有八九。
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石嘴山先后以埽工、铅丝笼、砼四面体护岸,稳定了河床。90年代以后,则采用铅丝笼装石筑坝控导水势,用埽体、木架四面体和散抛石护坡的方法护岸,保证了黄河顺利过境。
一位老河工还清楚地记得龙卷风的黑色一幕。1988年黄河桃汛期,面对“咚、咚、咚”的塌岸声,看着无奈搬家的村民,河工们组织实施了长度36米的埽工。
一天下午,一股超级黑色龙卷风自西北方向朝正在施工的河工们袭来。惊恐之余,眼见尘土飞扬,杂物升空,河工们急中生智,跳进土坑趴在里面。一阵天昏地暗后,他们睁开了眼睛,动一动,满身是土,还好,没有被龙卷风带走。再看看波涛汹涌的黄河,他们就又投入了捲埽施工中。
护岸是保护黄河的基础,护堤固堤才是“黄河安宁”的关键。2008年起,一场宏大的河道堤防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在黄河两岸拉开了帷幕。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被国家和自治区确立为重大水利工程项目,设计防洪标准20年一遇,堤防等级4级,顶宽24.5米,比照一级公路标准,按双向六车道设计建设。经过两年,完成了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堤防与宁夏全域黄河标准化堤防衔接,实现了堤防工程与交通道路有机结合,功能由单一的防洪提高为“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经济命脉线、生态景观线、特色城市线和黄河文化展示线”“六线合一”的综合性工程。
石嘴山不会忘记1981年9月黄河秋汛期洪峰带来的危害。当时,洪峰达到5450立方米/秒,洪水冲毁了防洪堤。洪水倒灌三排、五排、六排,进城入乡,淹没农田。石嘴山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石嘴山也不会忘记2018年7月黄河秋汛期持续高水位运行的74天。期间,瞬时最大洪峰流量达3570立方米/秒,洪峰量值之大、洪水历时之长均创1981年以来之最。但洪水却泰然流过,石嘴山做到了堤防无一决口、田无一亩进水、群众无一死亡。
黄河石嘴山段近40年的安澜,既取决于黄河上游水库调峰调洪功能的发挥,又取决于多年来黄河石嘴山段防洪工程的建设,是黄河护岸工程和标准化堤防保障了石嘴山沿黄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护水:由典农河说起
黄河流过石嘴山时,通过“渠道输入,沟道回归”的方式,滋润着每一寸土地,孕育着每一个生灵。黄河流经石嘴山,满足了石嘴山生活、生产、生态的需求,保障了城乡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生态建设。
绿色发展,保护黄河安澜,治理水土污染、生活生产污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让沟道的回归水达标排放,让黄河安宁地流过石嘴山,是石嘴山对母亲河的承诺。
确保黄河水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治理被污染的黄河支流,是对母亲河最大的爱。石嘴山段黄河支流主要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工建设的第三、四、五、六、七排水沟。这些支流承担着农田灌溉水回归、城镇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和贺兰山泄洪的职能,也恰恰是灌溉水回归、城镇污水排放、工业废水不达标排放污染着黄河水。
怎么办?石嘴山对母亲河的“孝道”不由分说!溯源截污,集中和分散治理相济,治标治本并举,保障母亲河的“血液指标”合格,合格,永远合格!
多年来,石嘴山逐条理顺了境内黄河的五条支流,分别实施了扩整、配套和岸坡治理。特别是2005年至2019年,石嘴山对境内黄河最大的一条支流第三排水沟(后文简称“三排”)水系进行了全面整治。三排建于1953年至1955年,自贺兰县常信乡谭渠村经平罗县、惠农区入黄河,全长80.8公里,当年设计流量86立方米/秒,最大排洪流量120立方米/秒,正常流量35立方米/秒,承担流域农田灌溉回归水任务,承担着沿线贺兰山东麓山洪排泄任务。2005年,三排入河口的改道暨防洪堤改造项目完成,实现了三排和五排一口入黄河。惠农区委领导谈起当年的情景时说:“三排穿城而过,既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桎梏,也是水质污染的症结。对三排入河口的改道有利于宁夏引黄灌区排水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2008年,自治区水利部门完成了三排上段和中段建设。至此,三排流程达到180.5公里,连通了贺兰山东麓的六个拦洪库和两个滞洪区,接引永清沟、第二排水沟、平二支沟、四二干沟、南梁沟等排水沟,串起七子连湖、关湖、华雁湖、大盐湖、万家湖、北塔湖、阅海、沙湖、星海湖等湖泊湿地。不仅如此,石嘴山还建设了三二支沟、威镇湖人工湿地、三(五)排入黄口等7个人工湿地,截污纳污,确保三排水质达标排放。
三排变了。流程增加了,流域面积扩大了,形象提升了,面貌改观了,功能提升了。三排不再仅仅局限于排水和防洪,而是一条兼济湿地保护、生态修复、水环境改善、文化旅游、水资源综合利用多项功能的人工河。由此,也决定了三排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排水沟,而是名副其实的河流。
2018年9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同意,“典农河”成为第三排水沟的新名称,写进了官方文件和水利志。“典农”二字,取自银川市古称典农城。典农城始筑于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距今2100余年。典农是汉代管理移民屯垦开发边疆的农业机构,其长官称典农都尉。“典农河”这一名称,反映了宁夏平原农业开发悠久的历史,也体现了黄河文化、移民文化、农耕文化的多元特色。
惜水:解放思想也需用事实说话
确保水利工程安全,是对黄河的保护。充分提高黄河水的利用率,是对母亲河最贴心的爱。有村民说,喝水总得有个杯子,灌溉得有一个好的渠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石嘴山对惠农渠及其分支官泗渠、昌傍渠,还有第二农场渠进行了裁弯扩整和配套。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农业灌溉用水一家独大的用水模式提出了挑战。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水的分配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农业主动转变灌溉方式,大力推广了畦田灌溉、喷灌、滴灌等。1996年,惠农县被国务院确定为“九五”期间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之一。三年间,建成不同类型的节水灌溉项目区6个,总面积8.3万亩。节水增产重点县构建了引黄灌区节水农业体系,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推行以支渠为单位的管理运行承包经营机制,做到计划用水,定额灌溉,以口计量。项目完成的《惠农县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与节水增产体系示范推广》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治区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从此,石嘴山市的节水灌溉全面起航。
1998年,全国八个节水农业示范区之一——“西永固示范区”在石嘴山开工建设。示范区面积9900亩,按照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示范与试验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了以水利、农业、林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建设。试验与建设同步,试验小组在示范区进行了灌溉、排水试验,开展了地下水盐动态观测、分析,创建了示范区水量平衡及调控模型、建立了示范区用水制度及节水灌溉制度等多项研究。示范区课题研究组完成的《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惠农县节水示范区节水农业试验与示范》获2002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示范区的建设示范和研究成果为全市乃至全区推行节水农业探索出了宝贵经验。
石嘴山人不仅节水有办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也有窍门。“引五济惠”补水站管理人员说:“近几年,泵站每年向惠农渠补水2300万立方米左右。工程运行20多年来,为解决惠农渠梢段灌溉难的问题出了大力。”说起当年石嘴山化解灌水难的经历,不仅水利人记忆犹新,连当地村民都难忘。
穷则思变,困则谋策。1991年,随着灌溉期的临近,历年因灌溉不及时,小麦提早抽穗、农民上访等事件又开始让市县领导头痛起来。难道说,这个痛“无解”吗?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惠农县分管领导带领水利干部到上级水利部门请教,深入田间地头问计。功夫不负有心人。“哎!我们用的黄河水不就是其上游包括农田退水在内的水的集合吗?黄河不就是一个大大的排水沟吗?其支流的水难道不能二次用于灌溉吗?至少可以和渠水掺和在一起灌溉呀!”思路一开天地宽。通过对第五排水沟多年水文资料的分析,发现其水量不仅大,而且水质良好,可以用于灌溉。
说干就干。当年秋季就开工建设了官四渠补水站,次年五月竣工。这项工程有效地利用了五排沟水,补给了官泗渠下游水量,不仅改善了2.7万亩耕地灌水条件,也解决了近万亩荒地开发用水。
解放思想也需用事实说话。官泗渠补水工程的成功实践,为宁夏化解引黄灌区灌溉难和提高黄河水利用率提供了经验。1994年,石嘴山提出了建设“引五济惠”补水站,把第五排水沟沟水引入惠农渠,补给惠农渠末梢水量,缓解全市灌溉难的设想。1996年秋季,工程开工建设,次年惠农建县10周年之际,工程竣工投入运行。“引五济惠”工程集灌溉、排水、节水为一体,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4万亩,有效提高了黄河水的利用率,为全市大面积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业后劲提供了水利支撑,工程被当地干部群众誉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1998年,石嘴山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完成的《宁夏灌溉回归水评价及应用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在宁夏引黄灌区,大到“引五济惠”工程,小到一个泵的临时补水,都有利用灌溉回归水的影子。
站在麦田的村民说:“炒菜离不开油,庄稼离不开水。但锅里的油放多了不成,田里的水灌多了也不行。浪费不说,关键没有那么多啊!”村民对节水灌溉,对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的话可谓精辟至极!缺水意味着生命的枯萎,水多意味着生命的祸起。石嘴山以黄河大保护大治理为前提,推行河湖长制,依法治理黄河沿岸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现象,还黄河以自然面貌,做到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
走在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典农河入黄口附近的河堤上,如同走进了公园。“早年黄河边有不少企业、养殖场,夏日三排五排的水会泛起泡沫。这两年河岸青青,入黄口的水也清澈多了。”吴亚璐是土生土长的惠农人,经历过入黄口景象变迁的她,对呵护母亲河的重要性深有体会。
碧空如洗,长河滔滔,水清岸美。保护黄河生态,确保高质量发展,石嘴山人做到了。今日,黄河石嘴山段108公里的河畔,石嘴山5309.5平方公里的沃野,一番山水林田湖草共生共荣的景象。
(供稿:牛惠、任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