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课题
衔接和连贯是口译质量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职业译员构建译语语篇衔接和连贯的方式,是探知其同传信息处理过程和机制的重要切入点。要解答上述问题,有必要借助合适的理论视角作为研究的基础。
通过回顾释意理论和Gile提出的同传精力分配模型可知,借鉴现有的口译理论不足以对本书关注的焦点问题做出回答。首先,释意理论强调口译即译意思而非字词,但是这一点在同传译员构建译语语篇连贯的过程中似乎较难实现。此外,释意理论还强调认知补充的作用,但是关于同传译员如何利用语篇线索以便构建连贯的译语语篇的描述并不十分清晰,而且释意理论对于同传译员在处理衔接手段时是否完全脱壳以及脱壳的程度等问题也缺乏关注,毕竟语篇连贯的构建离不开衔接等表层手段在形式上的连接。其次,Gile提出的同传精力分配模型集中于讨论精力分配不合理以及问题诱因导致的口译失误问题,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忽视了语篇本身的特征和因素对口译信息处理和质量的影响。这就不难理解为何Gile针对这些诱因提出的应对策略几乎很少涉及语篇层面,而更多的是局部困难的应对策略。此外,同传精力分配模型以及其他与同传相关的模型的不足均在于较少关注信息到底是如何被理解和传递的。
同传的工作方式意味着译员在尚未完全掌握源语整体信息和结构的情况下就必须即时产出。由此可以推断,译员可能更加需要充分利用已获得的信息对后续信息进行推理和预测,并时刻注意把握语篇内部特征和线索。然而,目前关于同传认知过程的研究大多聚焦于记忆、注意等能力本身,多数采用心理学的任务和测量方法(如记忆广度测试)考察译员的表现,却忽视了译员在口译任务中的信息处理方式和口译效果。以往相关研究尤其是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译员在口译任务中表现的优越性可能并非因为其工作记忆容量更大,而是因为语义信息加工方面的技能。以往有研究发现专家译员能快速地理解源语的整体结构,这可能有助于其成功地预测后续信息,使译员能释放更多的精力用于口译中的其他过程(Liu,2008:174)。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专家译员在涉及语义加工的记忆任务中的表现优于其他人员。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因为这一发现意味着语义加工能力很有可能是专家技能(expertise)的一种。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上述研究中的语义加工任务并非口译任务的一部分,而是与口译任务要求不同的心理学任务。
因此,要解答笔者关心的问题必须考察同传译员的信息处理过程。针对本书聚焦的现象,可以借鉴关注语篇功能和意义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理论上来说,要揭示同传译员的信息加工过程和策略,考察译员在口译任务中的表现是解答上述研究问题的前提。在同传任务中,同样可以考察译员在语义加工中的表现。如前所述,衔接作为一种语义关系和语义资源,在语篇的理解过程中是一个不可被忽视的因素,对于口译中的信息处理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的基本假设是:同传是一个构建译语连贯的过程,源语衔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译员若把握了衔接,则能利用衔接把握源语信息的逻辑关系,跟随讲话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源语,构建连贯的译语。本书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职业译员的衔接(主要是连词)处理方式,描述这些处理方式的规律,探索职业译员选择某种处理方式的原因,并分析这些处理方式对于构建译语连贯的影响。
通过现实观察和理论阐述,本书确立了以下研究课题:在英汉同传中,职业译员处理源语连词的方式有哪些?对不同类型的连词的处理方式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影响职业译员在连词的处理方式上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笔者将在第2章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具体阐述本书的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详见第2.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