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防风
无论是防风本身名字的内涵,还是传统的教科书中的记载,都一直把防风作为祛风解表的代表药物,其实防风辛甘而温,能入脾经,有升阳祛湿醒脾之功,李师称之为“启脾火”。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记载的升阳益胃汤即是防风“启脾火”的代表方剂。方中在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养胃基础上,加减使用若干风药如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解救湿邪围困之脾,取其升脾阳,启脾火之功,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珍珠囊》中论及防风为“太阳经本药”,《汤液本草》也提到防风乃“足阳明胃、足太阴脾二经之行经药”。后世也有医家谈到防风可以泻肺实,想来与“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有关,只有脾运化水湿,才能达到健脾燥湿、助肺化痰之功。由此看来,防风泻肺实是其“启脾火”的作用结果。
李师临证时对于慢性鼻炎辨证属于脾肺不足,症见流清涕,纳少,舌体瘦小、舌质淡白、脉沉细者,往往用防风10g“启脾火”,配伍白术、百合、黄精等补益脾肺之品,共奏补脾肺气虚、升举清阳之功。李师认为脾气受困,失之健运,水谷之精不能上荣于肺,肺气虚损,清涕不收[3-4],故解救受困之脾,恢复脾主健运至关重要,而防风就是“启脾火”之关键。
病案举例:患者,女,83岁,宫颈癌、乳腺癌术后,下咽癌放疗10年。主症:失眠、口干舌燥、头晕头麻头痛、头脑不清楚感,尿频尿急,喉镜结果提示下咽部梨状窝光滑。舌红少苔,脉细弱。证属气阴不足。处方: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茯苓30g,泽泻10g,泽兰10g,炒扁豆12g,莲子肉12g,百合30g,橘红10g,防风10g,炒槐花10g,肉桂3g,灯心草2g,苏梗10g,生甘草3g。李师特别强调,防风在本方中的功用,不仅仅是取其祛风之功,而是取其“启脾火”之效。在醒脾基础上健脾运脾,并脾肺同补、气阴兼顾,并佐以清热利水之品,清虚热、引热下行。连服14剂后,夜眠好转,头脑比较清利,口干减轻。再继服14剂后,诸症均减。
再如一例患者,28岁,以鼻塞为主症,兼见流涕,涕时黄时白,无头痛,舌体瘦小,舌质淡,脉沉细。证属脾肺不足。处方:黄精30g,百合30g,白术10g,防风10g,白芷10g,辛夷10g,炒扁豆10g,莲子肉12g,车前草30g,牡丹皮10g,蝉蜕10g,野菊花10g,生甘草5g。方中防风亦起“启脾火”之功,当然防风亦有泻肺实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