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中国艺术设计历史
一、史前设计的萌芽
1.石器初现
人类文明不仅仅书写在文字上,也昭示在文字产生之前那些华光四射的器物中。原始时代的石器,是人类文明的最早记录载体,也是人类设计的最初表现形式。
目前,人类原始社会文化的考古挖掘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人类学研究表明,在从猿到人转变的过程中,人类掌握了两种征服自然的武器:石器与火。最初,原始人只会选择自然界中存在的石块或木材用作日常工具或狩猎武器,当人类发现单纯的木石工具已不能适应需要时,就开始动手制造适合实际需要的石器工具,人类的设计和文化便随着造物而产生了。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附近出土了距今约四五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猿人的头骨化石。北京猿人是由猿到人的中间过渡类型,在他们居住过的洞穴中,遗留有猎获的兽骨化石和其他文化痕迹。由此可知,中国猿人已经能够制造粗石器,会把兽骨做成骨器,并利用天然火来获得熟食。在周口店遗址,人们还发现了早期原始的打制石器遗存——一块燧石制的石核石器和几片经过人工打击制造出来的石英石片。按类型和形状,可分为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这一时期的石器在材质上以砾石、片状石为主;一般只进行一次加工,没有固定的形式,对于造型也没有做任何考虑。
随着历史的发展,石器的打制开始具有了设计的意义。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加工有了第二步修整改造的痕迹,加工技术也更加精细化。
在距今一万七千多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中,石器打制技术的进步并不明显,但在此时,磨制和钻孔的技术有了突出表现,已接近新石器时代的水平。山顶洞人的遗物中,除了原始石器外,最有代表意义的是表面磨制得非常光亮、上面刻有纹饰的鹿角短棒和精致的有孔骨针,另外还有一些制作技术非常高超的穿孔石珠、兽齿、砾石和蚶壳等装饰品。人们还发现一些用作染料的赤铁矿碎块、粉粒,和一些用赤铁矿染红的椭圆形砾石。这些东西体现着原始人的装饰意图,或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有关。
在距今大约一万年的时候,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已经出现,人类开始了刀耕火种的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应用,到新石器时代已经非常普遍,成为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这一时期的石器以磨制钻孔的技术和整齐对称的造型为特征,成为人类石器制作发展的高级阶段。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在石材的选择上,十分注意石材的硬度、形状和纹理。如制作石斧、石锛的石材硬度很大,石刀多选用片页岩,便于加工;在器物类型上,出现了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等固定的工具样式;在形式上,注意石材的色泽和纹理的选择,器形更加规整,尖端与刃口部分更加锋利,器物表面光洁,具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
原始石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式上由不固定进步为固定,工艺上由不整齐进步为整齐,造型上由非对称进步为对称,材质上由随意拾来的原料进步为特别选择的原料,这些变化是在劳动的积淀中发生的,反映了人类设计能力的进步和设计思维的发展。原始石器在经过长时期的劳动实践之后,产生了“美”的形式,这一点可以在玉石工艺中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2.美玉之光
我国玉器文化源远流长,大约一万两千年以前,辽南地区的原始居民就开始利用蛇纹石打制砍砸器,在此后四千年里,中华民族祖先的琢玉活动从未间断,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原始社会玉器制作是随着石器制作技术的进步而出现的,经历了由简单形状到复杂形状、由无纹饰到有纹饰的发展历程,最后产生了专门的制玉工匠和完备的制玉方法,为中国玉石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原始人在选择、制作、使用石器工具过程中,逐渐了解熟悉各个种类石头的质地。随着加工工艺的进步,那些具有美丽光泽和纹理的“美”石,开始具有了精神上的装饰审美意义,在原始部落的宗教、祭祀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处在玉石文化最早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新石器时代末期,大约六千年历史,其中以北方的红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为主要代表。
距今三千五百年至四千五百年间,黄河中游两岸的晋、鲁、豫、陕四个省份组成的中原地区发展起来的龙山文化,是黄帝和炎帝为代表的氏族部族主要活动地域。龙山文化玉器,主要呈现为以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为主,装饰品为辅的概貌。主要玉器品种有玉铲、玉璇玑、玉环、玉璧、玉人、玉刀、玉圭、玉鸟和玉珠等(见图1-3)。龙山玉石文化的繁荣与黄河流域地区农业生产的高度发达,更依赖于先进的劳作工具。在历史传说中,那个躬耕于历山脚下的舜帝,在甲骨文中就是一个拿着权杖玉斧、戴着鸟兽面具在耕作的部族酋长形象。《尚书·舜典》一书解释“玉璇玑”,认为它就是当年舜用于“齐七政(日、月、五星)”的原始用具,或曰天文仪器。

图1-3 龙山文化玉器
龙山文化时期,玉器的材质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特点是:玉材一般都较好,经过了精心挑选;玉器颜色以深浅不一的绿色为主,此外还有暗红、白等色彩;玉材主要来自山东等地的玉石矿,但从某些玉器的玉质和玉色看,具有新疆和田玉的特点,这部分玉一般光泽度很强,说明在当时玉料已在原始部落之间进行了贸易交换。
四千年前的中国,正是史前文化的转折期,红山文化主体分布在东北西部,以辽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的区域,属于典型的文化交汇区域。龙的形象在红山文化当中出现的比较多,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玉龙(如图1-4所示)是一件圆雕作品,高26cm,整体和谐可爱,是出土玉龙中最完美的一件,造型呈卷曲“C”形,头部刻画细腻、生动,线面利落、简洁、圆润,龙身中有一孔可悬挂,以切磨碾轧为主要加工工艺,在设计上有成熟的构思,在制作上技巧熟练,是龙山玉石文化成熟期的代表。

图1-4 红山玉龙
良渚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三千三百年至五千年。良渚文化玉器雕琢之精、用量之大都是空前的,有些墓葬中,一次就出土几十件直径20cm左右的玉璧,这说明在这一时期,玉器已成为王权的象征和写照。
良渚玉器品种齐全,工艺高超,琢制精湛,造型生动。其典型代表玉器有玉琮、玉璧、玉璜、玉珠等形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玉璧和玉琮。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节玉琮,标志着在这一文化体系中制玉工艺与石器工艺开始分离,已能碾琢阴线、阳线、平、凸等几何图形及动物形装饰图案,形成早期朴素稚拙的玉饰风格。
比如典型代表玉琮,外方内圆,分为高大型、矮粗型、薄筒型和小玉琮四种形式。在玉琮的转角处上刻饰有饕餮纹或族徽等纹饰,使造型呆板的玉琮生出无限活力。良渚玉琮(如图1-5所示)高大者可达40cm左右,粗短者宽达14cm多,高却只有5~7cm。这些玉琮上的纹饰,由难度极大的剔地阳纹,变化多端的圆圈纹、橄榄纹、几何纹、鸟纹、象纹、弧线纹、云雷纹等组成;在线条处理上还能运用粗细、深浅、长短、间距大小的不同,适宜地组织在所要表现的区域内;纹饰的繁与简、有与无、具体与抽象、真实与夸张的应用,也都恰如其分,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图1-5 良渚玉琮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大多为礼仪用器,器型繁多,以素器为主,刻纹饰者甚少。概括而言可分为直方系玉器,如斧、锛、凿、圭、璋、多孔刀;圆形系器,如璧、环、瑗、璜、珠、玉管等;直圆合体器,如琮;仿生器,如玉人、玉鸟,玉鱼、玉蝉、玉龙、玉鳖等,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玉器器型的基础。此时期,玉石工艺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玉器的数量及质量角度看,已经形成了第一次琢玉用玉的高潮,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仍处于古拙时期,而且作为一种不可复制的艺术典范对后世具有长远影响。
二、土与火的赞歌——从陶器到瓷器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陶器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
我国陶器的起源很早,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出土了距今约八千年的陶器,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资料。
1.彩陶
中国原始彩陶的大批出现,其时间大约从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持续到三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是利用普通的黄土(不含钙质和钾质),加细沙及含镁的石粉末,经过精细的澄洗,以手工制作,或经过慢轮修整,表面砑光,用天然矿物质颜料进行彩绘后入窑烧制,在红褐色或棕黄色的器物表面呈现出黑色、红色装饰花纹。原始彩陶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其空间分布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区域:中原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彩陶作为生活实用器具,除了在造型上要符合功能需要外,其彩绘图案则体现了原始人类意识形态的演化,与当时的图腾和神话观念紧密相关。
早期的彩陶装饰,尚保留了来自原始编织技艺的若干特点,使用一些简陋的绳纹、编织纹进行装饰,后期则主要以几何纹为主。原始彩陶的装饰图案细分有以下几种类型:人物纹样(人面纹、舞蹈纹等)、动物纹样(鱼、鸟、蛙、鹿、猪、蜥蜴、壁虎等)、植物纹样(花瓣纹、叶纹、树纹、谷纹等)、几何纹样(方格纹、网纹、波纹、三角纹、涡纹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几何纹。
中国彩陶纹饰在图案组织和表现手法上绽放出了绚丽光彩,创造了中国设计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彩陶纹饰的装饰位置,一般都与器皿的使用条件相适应,体现实用与装饰的统一;在装饰布局上,注意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设计纹饰,体现装饰的完整效果;从图案的整体来看,以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为主体;在装饰手法上,使用了开光法、双关法等形式法则。
彩陶上的纹饰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因装饰部位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纹样,如口缘部分,为了适应向外倾斜的斜面,多采用锯齿纹;在腹部,为了适应器体的向内收缩,多采用垂幛纹;几何形装饰花纹的组成,或疏或密,都结合了形体的变化,这是中国传统设计手法的源头。
中国彩陶图案明显地表现出由具体形象到抽象图案的演化历程。如半坡型鱼的抽象化中:一条完整的鱼的形象经过演变变形,鱼的头尾缩小,身躯线条慢慢转为纯粹的几何图形(见图1-6);庙底沟型鸟的抽象化中,一只丰腴的鸟逐渐变细,最后成为两条线、一边一个圆点的抽象图案;马家窑型蛙的抽象化中,一只完整的蛙变为只剩头部,身体完全几何曲线化,双眼分开成为曲线中的两个多圈圆形;半坡型人的抽象化中,一个有头有四肢的人形,一方面的变化是头部消失,只剩完全变成大的折线的四肢,另一方面的变化是头部增大,变为圆圈形,四肢慢慢分离,转为相连的折线或不相连的折线;庙底沟植物纹(如图1-7所示)的抽象化中,从规则的植物花瓣到花瓣以各种形状弯曲,变为各种流动的似花非花的几何图案,以波状弧线效果最鲜明,装饰图案虚实相间,黑白互相衬托成为“双关图案”,这是中国传统图案的一种卓有成效的组织方法。

图1-6 半坡彩陶

图1-7 庙底沟植物纹
2.从陶器到原始瓷器
先秦时期,由于青铜的制作成本很高,只能为贵族阶层所享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器,依然使用的是陶器。因此,先秦时期的陶器工艺也得到了较普遍的发展。当时陶器是贸易交换的商品,制陶业内部有固定的分工,制陶技术更是精益求精,出现了大量精美陶器,主要有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等种类。
商朝制陶工匠独创的刻纹白陶是用高岭土作胚胎,并刻上精美的花纹,烧成温度在1000℃以上,烧后的陶质十分坚硬,可以说是一种瓷胎陶器。刻纹白陶器形状多样,有鼎、豆、皿、爵、樽等礼器形制,装饰花纹也与青铜器风格颇为相似。
烧造原始瓷器是商代制陶业的重大贡献,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飞跃。原始青瓷的胎体是用含铁量低于1.5%的高岭土作为原料,釉色以青绿为主,少数呈褐色或黄绿色,经过1200℃左右高温烧成,胎质细腻坚硬,吸水率较低,已具备瓷器的基本特征,但没有达到真正瓷器的薄胎半透明性质,因此被称为原始青瓷。
早期原始青瓷古朴质拙,结实耐用,特别是表面的玻璃质釉层,便于拭洗,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自出现以后便快速发展起来,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工艺上逐渐摆脱了原始状态,从陶器生产中分化出来,建立了独立的作坊,成为一种新兴的瓷器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业,比商周时期更为发达。在出土的陶器上往往刻有“相邦”“守相”“左陶户”等字铭,这是官方经营的产品。主要品种有暗纹陶、几何印纹硬釉陶、原始青瓷以及具有特色的彩绘陶等。
彩绘陶始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一直延续到两汉时代,主要用作陪葬的明器。它与原始社会的彩陶不同,彩陶是在陶胎上画花后再进行炼制,而彩绘陶则是在烧成了的陶坯上画花,因而花纹易于脱落。其纹样常见有几何纹、云纹、花瓣纹和鸟兽纹等;在图案组织上一般为适合纹样,较多的是二方连续的带状纹样。
(1)陶俑
进入秦汉时期,陶瓷的用途越来越广泛,除了炊器、饮器、盛器、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在祭祀、建筑之中,陶的使用越来越多,包括陶俑、砖、瓦和陶制水管等,这得益于社会的高度发达和城市化建设的需要。
用活人殉葬是伴随原始氏族社会瓦解、奴隶制建立而产生并盛行起来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秦汉以后有所收敛,一些皇族、统治者为了将现实生活中的权威和奢靡生活,在死后仍然能够延续,开始用陶来复制现实生活的盛况,陶制祭祀用品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极致,如秦陵兵马俑。
秦代的陶俑制作十分发达,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这些陶俑体形高大,形态生动,多采用模塑结合的方法,以模为主、塑模结合,陶俑的各部分分件制作,完成后进行套合,再入窑烧制,出窑后绘彩,制作工艺上很有独到之处。
(2)秦砖汉瓦
战国时期由于城市建设的日益发达,随之而来的是砖瓦等建筑用陶的发展。瓦当是瓦的头端,起着防止屋顶漏水、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物的美观。战国瓦当一般呈半圆形,称为半规瓦,上面用印模印上花纹,主要有涡状纹、树木纹、对鸟兽纹等。
秦代的砖瓦久负盛名,秦砖质地坚硬,有“铅砖”之称。砖坯用模制之后,还用印花进行装饰,常见的有菱形纹、回纹、卷云纹等,风格秀丽。
到了汉代,陶瓷工艺进一步提高,并有所创新。汉代的砖瓦生产十分发达,是具有较高艺术性的一个品种。其应用范围极广,除了建筑用的壁砖、地砖、瓦当等之外,还有大量应用于墓室中的画像砖。汉代瓦当主要为圆形,装饰有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文字等纹样。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制作构成壁画。秦汉时期,多为模制砖,表现手法一般用大块大面的浮雕,块面圆厚、古朴简练,粗放而富于动感,砖体坚硬,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画,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体现神话故事的,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场景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成为研究我国汉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
3.原始瓷器的继续发展
在商周春秋时期,原始瓷已经逐渐增多,质量也越来越好。但陶瓷考古资料表明,到战国时期末期,由于多年的战乱,烧制原始瓷的工艺曾经一度失传,致使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器,无论在品质还是工艺上,都出现了退化现象。秦代原始瓷的烧制,有一个重新复苏的过程。原始瓷工艺、配方、烧制水平经过不断探索、提升,继续往真正的瓷器发展、过渡,终于在东汉,完成了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青瓷器诞生了。
东汉青瓷器的烧制成功,是我国陶瓷史上一项重大的成就,也是一次质的飞跃。汉代陶瓷工艺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龙窑的使用和高温釉的出现。在东汉时期既已解决了瓷器原料的选制问题,具备了瓷器生产的内因条件,同时龙窑的改进,为瓷器的烧成温度创造了外因的条件,成熟的青瓷在此时期终于出现了。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合材料制成,在1200~1300℃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光洁、顺滑、不易脱落。
4.瓷器与名窑
隋代历史虽短,但在白瓷发展中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隋代瓷器特点是:胎土细腻、洁白,坯胎坚硬、釉润,白色釉中微微闪黄,带一点乳白色,器型平底折边,边的外缘凸起一条边沿,平底处无釉,腹部凸起弦纹。
唐代的国势强盛,文化发达,是中国瓷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地出现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瓷窑。南方浙江越窑的青瓷与北方河北邢窑的白瓷,同时著称于世,有“南青北白”之说。唐代越窑的青瓷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唐代诗人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诗句,来赞美越瓷的釉色之美。越窑青瓷的精品多为供奉皇家宫廷使用,称之为“秘色瓷”,秘色瓷质地细腻,表面光滑,器型规整,体现了唐代越窑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唐代邢窑瓷器,以质地坚硬、制作精致、洁白如雪而著称,较之隋代的白瓷,在对釉料呈色的控制上有了明显的进步。邢窑白瓷的出现,改变了以青瓷为主导的瓷器发展方向。
青瓷凤头龙柄壶是唐代陶瓷的代表作品。通体施青釉,胎体厚重,盖形如凤头,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龙。腹部装饰六个圆形开光的胡人舞蹈联珠纹,下部塑有六朵宝相花,其他部位饰莲瓣、卷叶或垂叶纹等。壶的造型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造型特点,联珠、卷叶、忍冬以及胡人舞蹈等纹饰具有西域文化因素,同时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纹样,在装饰技法上集塑贴、模印、刻花等多种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宋朝又被称为“瓷的时代”,瓷器产量之多、质量之精、技艺之高、风格之美,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堪称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
宋朝的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南方北方都有制瓷名窑出现,生产各种独具风格的陶瓷品种。其中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被称为宋瓷五大名窑,烧制的瓷器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后人即使仿制也难以比肩。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堆积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青梅;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如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宋朝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成为陶瓷史上的一座高峰。从总体来看,宋瓷的造型简洁优美,比例尺度恰当;装饰方法多种多样,有刻花、印花、画花等;装饰题材喜用折枝花及飞鸟虫鱼等,纹样秀丽,线条流畅,体现了清新典雅的艺术特色。
三、狞厉之美——青铜设计艺术
1.青铜的设计发展
在中原地区立国的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自此之后,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中国的原始设计艺术也发展到奴隶制艺术的新阶段。
青铜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考古学上把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称为青铜时代。
夏代最有代表性的是青铜设计艺术,据《左传》记载,大禹晚年,“收九州之金铸九鼎而象万物”。可见,夏代已进入青铜时代。后世将争夺政权称为“问鼎”,建立政权称为“定鼎”,就是由此而来。
从考古挖掘的夏文化重要遗址二里头文化来看,夏代的青铜设计已经具有鲜明的阶级烙印,同时,也为商周时代青铜设计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代的建立,把中国古代奴隶制设计艺术,尤其是青铜设计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顶峰。集雕塑、装饰和工艺于一身的青铜器设计,代表了商代设计艺术的辉煌杰作。瑰丽奇伟的青铜礼器,造型之丰富精巧,装饰之华丽繁缛,工艺之精湛细腻,都是举世罕见。它们表现出的威严和神秘的艺术氛围,也只有在商代设计艺术中才能见到。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分发达。
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在继承了商代设计艺术传统的同时,西周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又有新的发展。这时期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器物上的铭文较长,有的多达三四百字。铭文字体优美奔放,内容丰富,既有祭祀祖先,又有征伐、记功、册命和赏赐等记载,生动具体地补充了西周文献记载之不足,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阶段。青铜器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但青铜器的使用仍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到秦汉时期,青铜器的铸造一方面注重生活化,另一方面更加注重艺术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六国贵族的东山再起和人民的揭竿起义,下令将藏在民间的武器聚集到咸阳,加以销毁,铸“十二金人”。当时大量武器,都是用青铜铸造的。这时期出土的青铜器多为日常的小件铜器。不过,1980年在陕西秦始皇陵西侧出土的两组铜车马,体积仍然很大,代表了这时期青铜制作的工艺水平。
西汉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日趋精美,广泛采用错金银、鎏金、镶嵌技艺,与之前的青铜铸造工艺相比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2.青铜工艺的后世继承与发展
在秦汉时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经历了最后的辉煌,青铜器已经处于秦汉文化的次要位置。
与夏商周青铜器相比,秦汉时期青铜器追求的是浩大磅礴的气势,形成了一种新的写实传统,这两点是秦汉青铜艺术的显著特点。
在艺术成就方面,秦汉青铜器十分突出,大型独立性圆雕层出不穷,尤其是青铜雕像,雕塑语言简洁畅达,风格质朴大方,生动传神。
秦汉时代的青铜铸造业,已经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器物的性质、种类、形制、工艺技术等方面有了根本的不同。铁制品、漆器和瓷器的发展逐步取代了青铜器的主要地位,青铜铸造技术已经完全转到日常生活用器的制作上来,更具有人性化和商品化的特征。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具有很明显的特点。
① 金银与镶嵌工艺 两汉初期不但继承了先秦时代已有的错金银与镶嵌技术的传统,还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创新,工艺更加精湛。
② 鎏金与镶嵌技术 青铜器上的鎏金工艺早在战国中期就已经出现,到两汉时发展到高峰。经过鎏金处理的青铜器器物外表色泽金灿美丽,而且鎏金能保护青铜器,使其抗氧化能力大大增强。
③ 青铜器线刻技术 青铜器上细线刻花纹早在春秋时代就已萌发。到了两汉时代,尤其是西汉后期在南方和西南地区发展得更为发达。
汉代青铜器在造型上更注重实用性、科学性和审美功能,这一特点在灯、炉一类的器物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汉代的灯具种类极多,造型富于变化,如长信宫灯、朱雀灯、羊灯、当卢灯、凤鸟灯、十二连枝灯、雁衔鱼灯、错银饰牛灯等,尺度适宜,造型生动,讲求实用,功能合理。这些灯多以当时的祥瑞动物或人为灯座,灯座中放水,利用动物的脖子或人的手臂为灯管,油烟从灯管流于座内,溶于水中,从而避免了室内污染,保持空气清新。灯罩还可自由转动,以调节灯光的方向和亮度的强弱。炉的造型和装饰也是既讲求实用又注重美观。如博山炉、竹节熏炉等既是高雅的装饰物品,又是富有科学性的实用器物。博山炉的盖呈山峦形,山峰林立,飞禽走兽栖息于其间。炉身内放置香料,香气透过山峦间的缝隙向外溢出,弥漫于空气之中。
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瓷器没有青铜器、漆器和铁器本身所有的局限,可以广泛地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快取代了青铜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使青铜文化走上了衰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