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西方艺术设计历史

一、现代设计的觉醒

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即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是手工艺设计走向现代工业设计的转折阶段。这一发展转折充分体现了现代设计在时代的推动下酝酿、发展、变革的复杂历程,也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对于设计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制约限定。

18世纪伊始,英国最早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也改变了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从而使设计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一个围绕着机器轰鸣和市场喧嚣的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现代设计。

1.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

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这种新动力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现实世界的固有面貌,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迈上历史舞台。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大规模工厂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旧的个体手工作坊,进而促进设计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完成了由传统手工艺到现代设计的转变。随之而来的工业化、标准化和批量化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更是促使现代设计彻底摆脱手工业的影子,迎来全新的设计时代。

在这一时期,随着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工业机械化应用到大量新产品的生产上,促使设计从传统手工制作中分离出来,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这一变化,一方面使设计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刚刚诞生的设计行业还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审美体系,设计风格为适应机器制造而变得粗陋不堪。传统手工艺认为这些工业产品应被排除于美学考虑的范畴之外,工业化生产也同样否认传统美学在其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造成设计水准急剧下降。土木工程师柯本在《机车工程与铁路机械化》一文中,表明了一种毫不含糊的实用主义态度,“商业上的成功是工程的主要目标,因此不必虑及与此无关的因素”。

工业革命促进新型的能源与新材料的诞生及运用,改变了传统设计中的材料使用和结构模式,为设计带来全新、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典型的变革最早出现在建筑行业,在西方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的砖、木、石材料和与之相适应的造型、设计结构,逐渐被钢筋、水泥等现代标准建筑材料和设计方式所取代,设计风格也随之产生巨变。

在时代风格的巨变中,与之相适应的设计评价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当规模化、标准化、批量化成为生产目的时,设计的内部评价标准就不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工业而工业”。由于设计的外部环境变化,市场概念应运而生,消费者的需求、经济利益的追逐、成本的降低、竞争力的提高,这些因素促使设计在受众、要求和目的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2.工艺美术运动

英国著名艺术家约翰·拉斯金是工艺美术运动的精神导师。拉斯金的思想理论当中充满了矛盾之处,一方面他对工业文明深表怀疑,甚至敌意,而对中世纪的手工艺设计顶礼膜拜,对现代设计及“水晶宫”(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展览馆)持否定态度,认为机械化生产使艺术与技术相分离,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他主张艺术家从事设计活动,应该从自然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和源泉,反对使用新材料、新技术,要求忠实于传统的自然材料的特点,反映材料的真实感;另一方面,拉斯金又强调设计应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的设计,提倡适合民众生活的美观实用的设计。1849年,拉斯金发表《建筑七灯》,他在文章中明确提出:“建筑是门艺术,它这样安排和装饰人们所建造的大厦:不管它是什么用途,它给人的视觉形象,应该带来心理健康、力量和愉快。”拉斯金的理论中既有反对机器化生产的保守性,同时也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必要性和为大众服务的社会要求。

约翰·拉斯金的思想理论对于在艺术设计领域发起一场真正的设计运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工艺美术运动的发起人威廉·莫里斯。莫里斯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族,受过艺术家和建筑师的专业训练,后来加入拉斐尔前派,从事绘画创作。莫里斯17岁时参观了“水晶宫”博览会,那些充斥着丑陋和恶俗的工业展品,引起了莫里斯的深深反感,也影响到他以后的设计活动和设计思想。莫里斯对拉斯金的思想观点深表赞同,但他并不满足于普及拉斯金的思想理论,而是力图通过设计实践将这些思想发扬光大。

1859年,威廉·莫里斯与菲利普·韦珀合作设计建造了莫里斯新婚住宅,这是一栋具有创造性的建筑,应用了很多哥特风格的细节特点,如高高的塔楼、尖拱式入口等,力求接近中世纪样式,材料上全部用红砖建造,斜坡屋顶铺着红瓦,表现出建筑的筋骨和质感,强调功能性、实用性和舒适性。这所住宅是英国第一座红砖建筑,在建筑史上很难找到对应的风格,因此得名“红屋”。“红屋”内部的家具、壁毯、地毯、窗帘织物等装饰用品,均由莫里斯亲自操刀设计。它们以重复、对称的形式以及自然主义的装饰题材,创造出一种简约之美,从而摆脱了维多利亚时期繁琐装饰的特点,体现了浓郁的田园特色和乡村别墅的风格。1861年,莫里斯成立了独立的设计事务所,业务内容包括建筑、家具、灯具、室内织物、器皿、园林、雕塑等构成居住环境的所有项目,设计作品因典雅的色调、精美自然的图案而备受青睐。

威廉·莫里斯的理论观点与设计实践在英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吸引了许多追随者参与到设计革新实践中来,从而在1880~1910年间形成了一个设计革命的高潮,这就是所谓的“工艺美术运动”。从本质上来说,工艺美术运动旨在通过艺术和设计相结合来改造社会,提倡以手工艺为主导的生产模式,主张设计师从传统社会手工艺品的“忠实于材料”“适合于目的性”等观念中获取灵感,从而创造一种质朴、古典、清新的风格。

3.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运动。对于其发展影响最深的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相比,新艺术运动的规模更加宏大、涉及范围更加广泛、设计革新更加深刻,在建筑、家具、服装、平面设计,乃至于绘画、雕塑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艺美术运动发起人威廉·莫里斯主张采用自然主题进行装饰设计,开创了从自然流畅的线型植物形态中提炼设计元素的过程,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们则把这一过程推向了极致。新艺术运动在如何对待工业化问题上,态度有些模糊。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它并不反对工业化。新艺术运动的中心人物萨穆尔·宾认为,“机器在大众趣味的发展中将起重要作用”。但是,新艺术运动不喜欢工业化的过分简洁和粗陋低俗,主张保留某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装饰性因素;反对传统的矫揉造作的过度装饰。在设计思想上,新艺术运动比工艺美术运动走得更远。它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折中的历史装饰风格,彻底走向自然主义;在设计表现上,对来自于自然的曲线、有机形态有着极大的偏爱。

1900年,法国设计师艾米尔·盖勒在《根据自然装饰现代家具》一文中指出,自然应是设计师的灵感之源,并提出家具设计的主题应与产品的功能性相一致。盖勒将这一观点也应用到他的彩饰玻璃花瓶设计上,在花瓶表面饰以花卉或昆虫,使设计具有特别的生命活力。

比利时新艺术派大师亨利·凡·德·威尔德指出:“我所有工艺和装饰作品的特点都来自一个唯一的源泉:理性,表里如一的理性。”然而,他的理性并不排斥装饰,而是强调“合理”地应用装饰以表明物品的特点与目的,提倡设计装饰在批量生产中的合理化应用。

促进新艺术运动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20世纪初的欧洲政治和经济形势稳定,在文化上需要一种全新的、非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反映时代的审美风格。另一方面,新技术、新材料的大量出现,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表现空间。同时,工艺美术运动思想的广泛传播,使欧洲大陆的反工业化姿态较为温和,在追求美学的社会理想过程中逐渐转变为接受机械化,最终导致了一场以新艺术为特征的设计运动,并在1890~1910年间达到了高潮。

新艺术运动深受王尔德唯美主义美学的影响,一些设计作品也体现出唯美主义美学主张。早在1865年,欧文·琼斯就在《装饰的法则》一书中声称:“形式的美产生于波浪起伏和相互交织的线条之中。”法国设计师赫克多·吉玛德在设计巴黎地铁入口时,采用金属铸造技术,模仿起伏卷曲的树木枝干和蜿蜒的藤蔓,显示出一种典雅而浪漫的时代特征,他的设计也赋予了新艺术运动最有名的戏称——“地铁风格”。维克多·霍尔塔于1893年设计的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葡萄蔓般相互缠绕和螺旋扭曲的线条被设计师大量应用到了建筑上,并与结构紧密联系,形成独特而优美的样式。这种起伏有力的线条也成了比利时新艺术的代表性特征,被称为“比利时线条”或“鞭线”。1902年,吉玛德与一些艺术家和建筑师,成立了巴黎新艺术风格协会,此时新艺术运动已不再局限在装饰艺术中,开始注意到如何把新技术自然化,提倡设计的民主理想,以缓解和消除技术的非人性的一面。

新艺术运动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在欧洲的不同国家,新艺术表现为不同的风格特点,甚至于名称也不尽相同。“新艺术”一词为法文词,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等以此命名,而德国则称之为“青年风格”,奥地利则称之为“维也纳分离派”,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则称之为“工艺美术运动”。从风格特点方面来看,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的新艺术作品比较倾向于艺术型,强调形式美感,而北欧的德国、奥地利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则倾向于设计型,强调理性的结构和功能美。

二、从功能主义到国际风格

1.功能主义风格建筑

“功能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设计的巨大变革而萌发。至19世纪,设计中的繁缛装饰,重新引发了人们对形式与功能问题的思考与探讨。1896年,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成为奠定功能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民主主义社会思潮是功能主义设计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在现代设计史中,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建筑,经过德国工业同盟和包豪斯的实践,再发展到乌尔姆造型学院的新理性主义洗礼,最终形成了成熟的现代设计思想体系。20世纪40年代,功能主义确立了其在设计史上的地位,并衍生出自己的设计审美体系。

功能主义设计是指产品的造型由它的功能所决定,产品以突出使用功能为特点,着力解决形式和功能、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从美学意义上讲,意味着一个物体,当它能完全满足其功能时,自然会是符合审美要求的。这一流派的先驱包括洛斯、沙利文和赖特等。

在倡导功能主义的设计师中,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最具有世界影响力。作为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和理论家,沙利文倡导建筑设计应以功能为主导,正确处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并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观点。1892年,沙利文在《建筑中的装饰》一文中,明确表达了他对装饰的厌恶,“如果我们能够在若干年后抑制自己不去采用装饰,以便使我们首先专注于创造不借助于装饰外衣而取得形式完美的建筑物,那将大大有益于我们的美学成就”。他提出,给予每座建筑以适合的形式,才是建筑设计的目的,“哪里的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沙利文的设计思想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它明确了功能和形式之间的主从关系。同时,沙利文也指出现代建筑是传统建筑在进化过程中的延续,它们有因果传承关系,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出新的时代风格。

沙利文一生中或独立或与人合作设计了一百多座高层建筑,其中代表作有圣路易市的温赖特大楼、芝加哥的施莱辛格和迈耶百货商店等。沙利文设计理论中的“功能”包含了建筑形式的审美功能和象征功能,在设计中,采用钢结构取代传统墙承重结构,提出建筑立面“三段式”设计方法,恰当地运用装饰,形成典雅统一的整体感,呈现出工艺美术运动的非工业化特点,在结构和形式方面,为高层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奥地利建筑师阿道夫·卢斯深受沙利文功能主义美学思想影响,1908年,他发表了著名文章《装饰与罪恶》。在文中,卢斯反对建筑物的一切装饰因素,主张建筑以实用为主,“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进而提出“装饰即是罪恶”的观点。卢斯的观点中带有浓厚的民主主义思想,在建筑设计中去除装饰内容,强调建筑的比例关系,重视建筑本身的基本结构,建筑成为体现功能的简洁形式,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美学原则。

久负盛名的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曾在沙利文事务所学习和工作。在其后设计生涯中,赖特进一步发展了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思想,提出在设计中形式与功能应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1903年,赖特在芝加哥以“机器时代的艺术和手工艺”为题做了一次报告,肯定机械在设计和生产中的积极作用,认为个性价值与批量生产之间并无矛盾,艺术家应创造性地发挥和运用机械的力量。机械在人类文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能让机器以工业方法批量生产伪劣产品,设计师应研究机器,通过掌握机器的艺术潜能,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利用工业时代的科学思维推动着社会进步。

对于形式与功能问题,赖特指出“形式与功能是一回事”,二者在设计中根本没有可能完全分开,以此表明他的功能主义立场。赖特主张统一考虑建筑的功能、结构、材料、方法、适当的装饰以及建筑的环境,使建筑的每个细节都能与整体相协调,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个人特色的艺术表现,这种综合性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被称为“有机设计”。

赖特的设计以现代材料和现代建筑结构、功能主义倾向和抽象细节特点,表现出典型的现代主义设计特征;但他又异于现代主义的简单理性方式,较早考虑到设计与自然的关系,是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特征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

从“装饰就是罪恶”到“形式服从功能”,建筑设计在形式上完成了现代主义的蜕变,也从理论上确立了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建筑领域里的设计观点被当时正在探索新形式的工业产品设计广泛借鉴,经过德国工业同盟、包豪斯学院和乌尔姆造型学院的探索和实践,最终形成了充分体现机器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特征的简单几何形式,工业时代的机器美学和反装饰的功能主义美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国际主义风格建筑

国际主义首先在建筑设计上得到确立。1927年,菲利浦·约翰逊在德国威森霍夫现代住宅建筑展上发现了一种新兴的建筑风格,他认为这种理性、冷漠的建筑风格会成为国际流行的样式,将之称为国际风格,这是现代主义设计被称为国际主义的开端。国际主义极其推崇几何的形式——舍弃装饰,其在20世纪60~70年代发展成熟,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消退,涉及设计的诸多方面,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等。

国际主义风格设计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和系统化等特点。米斯·范德洛在早期提出的“少即多”原则,在此趋向于极端,形式变成了第一性,甚至达到一种为了形式的单纯性而放弃某些功能要求的程度。

从发展的根源来看,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同宗同源的。流亡海外的包豪斯师生来到美国后,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体系结合美国社会商业文化从而形成了新的现代主义。但从意识形态上看,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形式上颇为接近,但是思想实质却有了很大的距离。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色彩,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理想主义运动,它将设计为上层权贵服务扭转为为大众服务,在设计过程中目的性和功能性是第一位的,这种以形式为结果而不是为中心的立场,是现代主义运动的初衷。而国际主义风格以米斯减少主义的“少即多”为原则,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得到协调的混合,成为国际主义的标准面貌,在这里形式已具有象征性力量,成为第一性的,设计的社会性、大众性目的逐渐演变为一种单纯的商业风格,以形式追求为中心是国际主义的核心。

1958年,米斯·范德洛与菲利普·约翰逊合作,在纽约设计了西格莱姆大厦。与此同时,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蒂在米兰设计了佩莱利大厦,这两栋建筑成为建筑史上国际主义的里程碑,奠定了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形式基础。米斯是这个风格的集大成者,微弱的意识形态倾向,以及重视形式主义细节的特征,形成了建筑设计减少主义形式原则。西格莱姆大厦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玻璃盒子高层建筑,完全没有任何装饰,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为了达到减少主义的最高形式要求,大楼的玻璃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没有变化,而建筑的细部处理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艺的审美品质。在今天,与西格拉姆大厦很相似的建筑形态,在世界各地的公建建筑当中非常普遍。

三、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高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现代工业社会朝着信息化社会急速前进,西方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时期,在文化、艺术、设计等领域产生强烈的反响。

1.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

随着二战后和平富裕年代的到来和婴儿潮一代的成长,新一代年轻人登上历史舞台,父母一代的价值观已经不再适用,他们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中产阶级的青年男女,开始大量模仿市井底层的行为方式,如衣着、语言、行为、音乐等,最典型的莫过于摇滚乐的流行。这种审美品位平民化的倾向,实质上是年轻人反抗束缚、追求自由的行动。这一代人的努力形成了20世纪60~70年代席卷西方世界的新青年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可以说是新时代人类文化的革命。其主要特色是通俗性,同时还带有强烈的废弃道德意识。同时,新青年一代成长为“发达市场经济”的主力消费人群,形成极为强大的集中购买力量。应这一代人强烈的物质需求,市场上也充斥着大量针对青少年的产品,尤其以唱片业和时尚业最为红火。

与此同时,女权主义思潮蓬勃发展促使社会消费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一代女性对于市场的诉求从传统的时尚、家居,拓展到所有能够体现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存在价值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用大量设计品来满足她们的这些新需求。

由于大众文化的繁荣和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单调统一的国际风格已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而后现代设计对于设计情感和文脉的重视正好弥补了现代主义的空白,“现代主义之后”设计的多元化时代来临了。

后现代设计的风格异常纷繁复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非理性。在后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大量地引用矛盾修饰法、讽刺和隐喻的手法来进行思想、情感的表达。在他们的设计表达中,桌子不再是桌子,而是一种概念,一种符号,甚至是一种政治态度。这种多样化风格现象的出现是对现代主义的最大挑战,它抹杀了现代主义设计纯洁性和至上性,将设计带入到一种可以是“很多”的状态。

1956年,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理查德·汉密尔顿制作了一幅小型拼贴画——《究竟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这件作品把众多的商业图像从日常生活中挪移出来,放置在艺术的框架内,从而构成了对现代消费社会的解构和反讽。这样的作品虽然被命名为波普艺术(Pop Art),但它并不会得到大众广泛的认同。实际上,商业图像仅仅是波普艺术的题材,波普艺术自身并非商业艺术,它仍然是一种前卫艺术、小众艺术,只不过它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它背后的情绪、理念都已经和20世纪上半叶的先锋艺术大异其趣了。后现代主义设计从波普艺术汲取了不少灵感,一些著名的波普艺术家本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产品设计的实践。

2.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兴起,与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指出:“后现代主义最早获得比较直观可信而且有影响力的定义,与文学和哲学并不相干……正是建筑把后现代主义的问题拽出云层,带到地上,使之进入了可见的领域。”

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始于20世纪60年代,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批评了现代主义城市改造方案的死板和单调。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在《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首先肯定了现代主义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贡献,同时,他又提出现代主义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简单化的城市规划不足以应付当代生活的复杂性,建筑师不应主观地设想一个乌托邦方案,而应考虑和尊重那些已然存在的东西。以多元化来对抗现代主义的“纯粹”,以现实的复杂性来对抗乌托邦式的“理想”,以历史的延续性来对抗先锋派的“断裂”,成为贯穿在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的一条主线。

文丘里之后,美国建筑批评家查尔斯·詹克斯为确立建筑设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詹克斯认为美国圣路易市普鲁蒂·艾戈住宅区的炸毁,公开宣告了现代主义的死亡。1977年,他在《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把后现代风格概括为“折中调和”的“有多重意义的作品”,或是对各种现代主义风格进行混合,或是把这些风格与更早的样式进行混合。詹克斯是最早在建筑和设计上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人物,出版了一系列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著作,详尽地列举和分析了当时的建筑新潮,并把它们归于后现代范畴,使后现代主义一词开始广为流传。

后现代主义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建筑设计的反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在70年代的建筑实践中突出地体现了出来。1977年,文丘里和他的夫人丹尼斯·斯科特·布朗为美国以冒险著称的最佳产品公司设计了公路边的商店:在夸张的低矮的直线条的门檐上面,是一堵装饰着巨大的鲜艳花饰的墙面,其触目的视觉效果是对19世纪60年代POP风格的直接引用。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的典型体现。广场在设计中吸收了附近一幢摩天大楼的黑白线条,将之变化为一圈由大而小的同心圆,直接把意大利的地图搬到了广场设计中。圆心喷泉中涌出的水,从象征着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处,瀑布般地流淌下来,两旁则是五种典型的古典柱式,表现出设计师对罗马、地中海历史风格的偏爱,既考虑到了当地居民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又考虑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成为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作品。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建筑已开始慢慢被社会所接受。1980年,美国建筑师迈克尔·格雷夫斯接受了俄勒冈州的公益服务大厦设计项目。大厦类似积木立方体的造型体现出古典的单纯,格子状的小窗与建筑物的庞大规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并使建筑富有一种夸张的膨胀感。中间竖条和横条的大窗又把建筑物分开,一对巨大的褐红色壁柱与两边小窗的白色墙面形成对照,为感觉虚幻的建筑物起到了强有力支撑作用的视觉效果。这一在古典模式下的变形和自由创作的杰作,成为一幢囊括人类过去的尊严与现在的活力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建筑。

1978~1984年完成的美国电报电话大厦,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此建筑由建筑大师菲利普·约翰逊和伯奇设计。这一摩天大楼整体造型类似高脚柜,楼体由高高的楼脚支撑起来,并借用文艺复兴教堂的古典建筑语言——拱券形式,把古典风格搬进现代高层建筑,将巴洛克时代的堂皇与现代商业化的波普风格融为一体,体现出对古典建筑的不朽性和象征意义的巧妙借用,使后现代主义理论得到了极好的阐释。

思考题

① 如何理解设计的内涵?

②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意义?

③ 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