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
依照古代王朝国家的“五礼(吉、嘉、宾、军、凶礼)制度”,在不同的典礼仪式场合,其“用乐”有明确的等级、乐类区分(如雅乐用于“庙堂”祭祀,燕乐用于朝会宴飨,鼓吹乐用于卤簿仪仗和军乐)、相应的乐章和演奏程式等。与此相对应的乐工伎艺,也有明确的专业类别和分工。
唐代太常、宫廷、地方州县官府和军营乐舞机构的男女乐伎,大多数是衣食仰靠国家(“吃官饭”)的专业艺人,按照规定“上番”(轮换供役)。他(她)们与私家蓄养的乐伎(“私伎”)相对称,属于“官伎”,其人身簿籍、教习与服役、生活待遇(如“上番”给公粮、官奴婢给四季衣粮等)、婚丧、疾病等方面的管理,是由乐舞机构、刑部都官等职能部门共同负责。
在伎艺教习和传承上,依据乐舞类别区分,官伎的学习内容、考核标准、业成之后的服役形式和期限,以及低级乐官(助教、乐师、博士等)的职责考评、职位升降等等,皆有具体的规章细则。
从社会地位上看,官伎属于“贱民”阶级。其群体内部还有更细的“名色”(阶层)差别,如官奴婢、乐户、太常音声人等,皆不能私自改变身份。从法律权利上比较,官伎与平民在户籍、受田、职业、婚姻、功赏、犯罪量刑等方面,皆有明显的区别;而不同“名色”的乐伎,在服役期限、纳资代役、身份放免(解放)等方面,亦有不同的律令细则。
众所周知,古代社会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在“礼制”和法律上,人有贵贱尊卑,官有品级高低。而唐代的社会等级秩序,在“官伎”(也包括“私伎”)群体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