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智者之言
第27日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百岁老人钟敬文在2001年去世前袒露胸怀,说自己“在医院养病多日,每天不是吊瓶打点滴,就是打针吃药,看起来煞是严重。其实我的心情很平静,头脑十分清醒。百岁人生幕幕在眼前闪过。总结起来,一辈子也做过两件事:一是著文言志;二是教书育人”。他对自己创立的民俗学科的认识深有体会:“一种思想要得到普遍认同是需要时间的。”他以孔子为例,游学讲道被人讥笑为发痴,而后来作用非常深远,并回忆起1991年参观孔庙所写的诗为证:“知其不可尚为之,此事旁人笑如痴,我说先生真智勇,拈斤论两是庸儿。”他的话,他的诗,是一位百岁智者给新世纪学人的人生寄语。
智者总是以他的智慧坦荡地面对人生,尤其是成熟的晚年岁暮时期。钟敬文正是这样的智者。他有“中国民俗学之父”的称号,有42册《钟敬文全集》,他的根本立场是要提高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把文化自觉与自信提到人类文明自觉的程度。这是经历了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后的从容思索;这是“人不知而不愠”的胸怀,也是在成败荣辱之后的一种豁达放松。当然,淡定、从容、豁达,并非不分是非的“乡愿”作风,而是在洞明人世是非曲直之后的人生智慧。
智慧,对于老人而言,其表现的最佳心态是坦然的心态,最佳的心怀是和平的心怀,最佳的境界是乐观的境界。中国嘲笑无智慧的老人是:人老、怕死、爱钱、爱管闲事、没瞌睡。外国讽刺守财奴式的老人是:你不要再操心计算你有多少金钱了,应该计算一下你到底还能快乐健康地活多少天。
人老了,诸事从宽容处想,多一些真、善、美的心境,所谓“发虽千茎白,心犹一片丹”,自然会有丰富的多彩生活画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诗中,道出了人生晚境的夕阳红景色:“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多么豁达高雅的宽大胸怀啊!诗意人生是大境界,诗意治学是它的伴随者。
人生追求,要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有圆有缺,有舍有得。大智若愚,大慧如痴,大才性缓,心怀大志者义有大气度。对生命敬重,对人格尊重,对人才关爱,此为人文精神。我们应当相信:后来人比我们更有智慧。前代人的智者之言,代代相传,我们这一代人要接力而进,使人为今世文明而创造新成果,而且更加相信人类文明的未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老人,理应把乐观的智慧和知识,一起传给后人。文明的生命在交往,交往的价值在文明,代代相传,继往开来,这就是人类文明交往中人文精神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