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自觉有力量”的人
第4日 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中,对人进行分类时,提出了“自觉有力量”的人这个概念。他说:“我们坚信,现实必须根据理想加以评判,而且必定会为那些自觉有力量这么做的人们所改变。”
费希特所说的“力量”可以理解为文明交往的能力,而对这种交往力的认识达到“自觉”程度之后,才能变为改变现实的力量,这种人才是由“自为”变为“自觉”的人。这种能力,也是文明交往的动力所在。
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坚强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信念。这是“自觉有力量”之源。
第二,必须用科学的理性批判现实,并把现实和理想从本质上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并根据理想加以批判、评论,得出符合实际、可行的结论。
第三,改变现实必须由上述“那些自觉有力量这么做”的人们去完成,这个完成过程是坚持、坚守的过程。
过去所谓“知识就是力量”,是强调广博知识基础的重要性,从文化积淀层次上、意义上讲,这是对的。但是它是有条件限制的。其实,有知识不一定都能变成力量,知识分子不一定都是有力量的人。《墨子·非儒》中对迂腐的知识分子的评价是:“博学不可使议世。”《荀子·儒效》也说:“故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这个“见”就是见解,就是博学而约取,就是把知识提炼为有用的智慧力,才能显示出知识的力量。这也就是“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的道理所在。这也正像文化需要升华为文明而文明要不断升华形成完整内在统一时,才是以文化为内核、以文明为外壳的民族文明体系结构,方能立足于人类文明之林一样。只有那些自觉运用知识,理解事物交往规律,使之化为交往能力,并且传承、传播、改变、创造文明的人,才使文化知识变成实在的力量。知识,有待于自觉的人们去开掘、去探求其中的规律并把它付诸实践时才有力量,才能把知识的力量发挥出来。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思想上独立的想象力,才有创新、有创造力,知识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想象力也是激活知识的交往力,这种创造性的智慧力量,是人类文明交往自觉性的内在动力。这就是理论的自觉与实践的自觉之间的互动作用,它使人们自觉认识到自己有力量去这么做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从而自觉地认识并进而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