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学日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人的原问

第2日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人类始终处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的自我身心之间的冲突与和谐的交往互相作用过程之中。文明的核心是人,是人文和自然的相互蕴含,是人类社会一元与多元力量之间的相互良性互动,是人类在交往互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运动中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创造活动。环顾今日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之间这三大矛盾冲突,非但不见缓解,反而越加激化。增进和谐、加强对话,成为文明交往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说,文明的生命在交往,交往的价值在文明,在文明交往中人呼唤人文意识、人文情怀、人文精神的自觉,日益突出地提上了时代的日程。人类文明交往自觉,这个语词言说,构成了我的文明历史观念。德国学者威廉·冯·洪堡说过:“语言研究真正的重要性在语言,语言参与观念的构成。这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正是这类观念的总和构成了人的本质。”我的《老学日历》第二节,正是从人之所为人的视角开始,来思考人类文明的交往自觉化问题。

中华文明中对人世、对社会关怀、对理想世界的宝贵启示,尤其是对人文意识的自觉,是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仅以人文精神的“人”字而言,就有无穷的思考圆通空间。我在本书《自序》中说过,“人”字只有两画,左撇右捺,看似简单,写起来也不难,但真正要写好这个“人”字,却并非易事。汉字的“人”字,其形状是直立而行走的人。左撇右捺的“人”字,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左右两腿直立行走的形象,也有左右互助帮扶的人类社会性意义,这是人之为人的立而行的文明符号。实际上,“人”字所蕴含的内容,其丰富的程度,是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的。如果没有明确问题意识的导向,虽做人一生,对“人”字的真谛也是糊涂一生的。我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年,开始上的是私塾,第一本教材是《三字经》,老师教的第一段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是以“人”字开头的。第二本教材是《千字文》,开篇就是关于大自然问题:“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第三本教材是《百家姓》,开头是“赵钱孙李”。记得老师问:人的姓为何是从“赵”字开头?为何以“钱”字第二?他解释说:这书是宋代人写的,那时的皇帝姓赵,这是赵家天下,这是“家天下”中人的政治权力所致。他又说,“钱”对人的重要性,仅次于权力,是利益相关。有人说,人类活动的本质,是人与生俱来的在人性驱动下的利益斗争与协调。人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其实正是文明交往要解决的问题。幼年时期,也常听老人感叹说:“披个人皮真难”,也表示了对做人困难的无奈心态。我听后印象很深。在天人之学中,老子是用“道”代替精神学意义上“天帝”的位置,体现了人文哲理。孔子思想中有极其深厚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潮成为先秦诸子的共相,深刻影响后代文明史的发展,所有历史上圣贤们的思想理念,对写好这貌似简单而实际上十分复杂的“人”字,提供了真正思考的根基。

人为何物?这是人的原问。这个原问的具体化,可化为三:我是谁?我又从何处来?我又到何处去?这是一个终极的“三问”,是人类有了自我的自觉意识之后所追问的常问常新的原问。这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问题,是人类文明交往中的“自知之明、知物之明和知人之明”的中心命题。人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人惟万物之灵”(《书·泰誓上》)、正确认识“人文”与“天文”以及“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方能对“人”字有清醒的认识。人的原问,是对生命的追问,是对历史与文化的追问,是对文脉的传承与传播,是在此基础上的文明创造。如果在文明交往中忘宗数典,也就失去了根基,从而也就丧失了属于自己文明的现在与未来。人们对人的原问追问不已,而且常问常新的缘由就是要在人类文明交往的长河中,不忘本源、不失方向,不断互学互鉴,不断提高人文精神的自觉,从而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由新的阶段提高到更新的阶段。

人文的“文”,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力量。人而文之的最早的标志是制造工具,石器时代的精神是人而文之初始的思维精神,这就是人文精神的肇端。运用思想,进行思维活动,脑手并用,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用符号、文字传承传播文化,进行社会活动和安排生活,这是人的共同特质。如果最早的木制工具无法找到实物,而石器便是人类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物质见证。石器之物体现着先民改造自然的思想。思想是创造文明之源,是人的根本,是人生经验、知识融化的结晶的智慧力量。人类文明交往于社会,交往于自然界,产生了“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易·系辞下》)的“道”的思维概念。“道”是从理念上、规律上启迪着人的文明交往自觉。勤于学、敏于思、导于问、笃于行,是人类文明交往自觉的必经的路径。当然,路径为大道,大道虽一,而表达的思维方式却因人、因时、因地而各有所不同。

诗人多是用形象思维来表现人的感性特质,用诗意的美来表现人的活动。如陈陟云的《前世今生》一诗中的“谁在前世,谁在今世”的纯情之问;又如他在《梦呓》诗中的“一生何其短暂,一日何其漫长”的矛盾情结。又如牧南的“抛开名誉和财产之后,人和万物一样赤裸,留下爱,留下思想”的直白陈述。他在此诗中接着展开到回归故乡:“让灵魂安居,享用这个世界的就是我们的目光,就是这充满天地之间的默契,让我们回到故乡,像那片竹林依偎着池塘。”游子思乡,梦牵魂绕,和一切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一样,回归到人的本性,才能获得安居、安定、安谧。

时间、空间、人间这“三间”中,人间是人类社会性交往,人间最为复杂。人间之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周宁在《人间草木》中写着这样一种人:“他们是些亲切而高贵的人,曾经的生活充满灵性,耐人寻味也令人敬畏。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经历生死,在信仰中努力,在绝望中爱,在希望中死去,即使忧伤也是幸福的,即使是孤寂也是热烈的,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变成试验品,留给我们体悟人生的道理。”在《教化与幸福关系的“三何而问”》一文草稿中,我提到的幸福观,在这里可以用这类“亲切而高贵的人”来体现。他们的幸福是复杂的,既有忧伤,也有孤寂。他们是教化而生并且是教化而爱、而希望、而自我牺牲以教化后人去体悟人生的道理。

人是很复杂的、变化多端的。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的话,至今仍那样富有辩证思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不断摆脱名缰利锁位囚之束缚,从而获得解放而成为自由人。自由人即自觉的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强加于自然,强加于别人。人要做一个清醒的人,看到自己的不足,常问问自己: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又到何处去?做到一个正直自觉文明的人。

文明交往的自觉对于作为社会的人最为重要。作家梁晓声在《中国生存启示录》中,对人类文明有如下论述:“文明的社会不是引导人都成为圣人的社会。恰恰相反,文明社会是尽量成全人人都活得自然而又自由的社会,文明社会也是人心低贱的现象很少的社会。人心只有保持对于高贵的崇敬,才能自觉地防止它趋利而躬而鄙而劣,一言以蔽之,而低贱。”这些话也是对人的原问的理性回答。

人是社会性的人类,它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制约。马克思说过:“专制制度唯一的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为其为人。”[1]古今中外的专制制度都使人恐惧、惶恐、不安,只有民主、法制才能使人类免于恐怖。制度文明的民主法制进步,才能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的人。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