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2 积极教育与自我建构
我非常喜欢积极心理学。
在我的所有社会角色中,都离不开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无论是在生活中作为父亲,还是在工作中作为党员干部、德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师,我想我都是一名教育者。在这些角色中,我真切地体会到,积极教育的实践可以使人通过促进积极关系和成就,实现积极自我的建构。社会建构论认为,自我是在关系互动中被建构出来的。我们在童年的成长历程中遇到过很多重要的他人——父母、师长和朋友,他们用怎样的视角看待我们,用怎样的态度和行为对待我们,就会为我们塑造出怎样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人际边界,重要他人协助我们形成了人际相处和探索世界的最初图式,一方面,它有可能为我们制造出固着和恐惧的牢笼,但另一方面,它更有可能给我们打造出仁爱、智慧、勇气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在高校工作时,我每天都会遇到众多的学生来访者,其中就会有试图放弃生命的学生。在和他们的互动中,我发现问题学生往往缺乏内在的动力和价值,他们以他人的评价和达成世俗的成功为准则,过分地在意来自于外界的鲜花与掌声,过分地看重个人利益的得失。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深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我们并不是要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要培养有健康人格、自主意志、利他精神的新一代接班人。要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积极教育。积极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立志,助其发现自己的人生使命;其次要教导学生超越小我。阳明先生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人才能够真正拥有成就感和价值感。所谓“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希望当下的年轻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作为自我成长的路径,筑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生命历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大图像,而不是仅仅盯着眼前的小得失、小挫折、小困扰。
回想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当有了志向时,内在动力大多来自于父母与师长正面的鼓励和情感的支持,我成人后的教育风格深受他们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我深刻地知道,倘若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总是用指责和评判的眼光,盯着缺点不放,就很难帮到他们。在互动中实践积极教育的理念,会促使他们发生变化和成长。如果你坚定地相信,“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你就会真正开始了解并欣赏学生的优势品格,并且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质和潜力。带着接纳和爱的眼光面对学生,他们也会学着放下对自我的谴责,朝着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一小步、一小步地迈进,开启自己期待的人生的大门。
本书的作者之一曾光,是我在心理学领域见过的,最具专业潜力的年轻人,他观点独到。尽管他和我相差十几岁,但并不影响我们彼此在精神层面流畅而深入地交流,我时常能感受到他的温暖和谦逊。在阅读本书时,读者也一定能够领略到他超出同龄人的思想智慧。
刘海骅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