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1 教育改革创新的一抹彩虹
应作者曾光的邀请,我认真阅读了曾光和赵昱鲲合著的《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一书,心中充满了感动、钦佩和喜悦。这种感觉来源于对本书作者将积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以及大胆探索积极教育的欣赏,也来源于对作者在学校教育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效的佩服。
20世纪末,以马丁·塞利格曼教授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家们提出的幸福科学纠正了心理学领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过度关注人类心理问题的偏颇,给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全新的视角,带来了生机盎然的前景,这非常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使人们开始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大趋势。曾光和赵昱鲲两位作者在美国留学期间,攻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学位,成为了马丁教授的学生,系统地学习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课程,了解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前沿。回国后他们进入了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彭凯平教授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期间,他们将积极心理学作为深入研究的重点,但他们并没有仅局限于学术研究,而是将视野和实践探索扩展到国内学校教育领域,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当代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紧密结合,大胆探索勇于尝试,建构了积极教育的整体理论框架,开发了“6+2”积极教育理论模型、品格优势培育系统及身心健康调节系统。“6+2”积极教育理论模型是迄今为止我国学校教育领域应用中最具本土特色的、完整和系统的积极心理学理论模型,其中的每个模块和系统都以具体的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经科学实验验证的有效干预方法为支撑,同时以取得生态效度为基础,能更好地在课程设置、班级管理、师资培训及家长参与的可实施的教育流程中得到应用。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但在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中,由于我们过度强调升学率以及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分数,使得学校教育一直备受争议。虽然在教育改革的探索中,许多专家也提出过全人教育、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等理念,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模型、有效的干预方法和未得到科学实验验证,这些理念大多无法落地,难以推广,成效有限。积极教育的提出就像学校教育改革探索实践中出现的一抹彩虹,新颖、绚丽、多姿多彩、充满希望,而且有很多的可能性。积极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品格及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积极教育也可以称为幸福教育,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人类的幸福感,这也是2016年成立的国际积极教育联盟组委会所提出的宗旨和口号。教育部2012年底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一书是这样阐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依我理解,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培育乐观心态和积极品质是为了给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哈佛大学享誉世界的幸福课教师泰勒博士认为,获得幸福的方法是快乐地学习,积极地成长,开心地工作,拥有美满的婚姻。快乐学习是幸福的基础,学习可以为个体带来新知识、新体验、新视野、新成就,成长应该是培育人类的美德以及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本书倡导和构建的积极教育可以说是为中国的教育发展与实践提供的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本书探索和建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教育理论模型是以积极教育在各国中的实际应用为参考和对我国教育特色的反思为基础的。本书全面介绍了国际积极教育发展的现状,资料丰富详实,既有各国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层面对推行积极教育的倡导和鼓励,也有具体到某所学校的积极教育探索和实践案例,比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中小学生精心设计的“心理韧性干预项目”的12节课,澳大利亚吉隆文法学校专门为全校教职员工开设的积极教育入门课程和持续培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积极教育的推广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本书作者正是参考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完成了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积极教育理论建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进行了涉及大、中、小学不同教育层次的十多所学校的实证研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用许多实际案例和数据呈现了积极教育在学校的实施效果,探索出了可操作的具体方法。本书的特色是通俗易懂,操作性强,使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积极教育如何在学校实施才更具学习和参考的价值。我向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每一位心理学工作者、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发展的人强烈推荐这本书。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咨询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指委委员
中国科协全国临床与咨询心理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委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现任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委会现任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