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爱心篇:会爱·行动·榜样(4)
丁丁学画一年后,参加了全县少儿绘画比赛,获得二等奖。孩子有了成功体验,妈妈也引以为豪。妈妈看到孩子这么喜欢画画,就想加强孩子的绘画基础。于是她便引导孩子进行基础训练,学素描、线描。创作是没有模式的,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基础知识,则相对规范,因而枯燥、乏味。所以孩子有厌烦情绪,妈妈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坐到丁丁身边,问清情况后,说:“丁丁,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有一份责任,不同时期责任不同。你还未成年,你的责任就是学习。我们不会也不能为你设计未来,也不要求你一定要达到哪种高度,但一定要认真。如果你想在绘画方面有所发展,就必须得有扎实的基本功,必须得进行枯燥的学习。”
当孩子专注于特长的发挥和学习时,难免影响到其他课程的成绩。
丁丁读小学四年级时,一天,她一回到家就哭起来。手上拿着一张数学试卷,只考了70多分。妈妈仔细看了看试卷,从卷面上出现的错误分析原因;告诉她平时哪些地方不够细心,哪些知识没弄懂;光是画画好,还不够,还要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画画,能培养情趣、陶冶情操;而丰富的知识,能让人聪慧、愉悦。怎样分配时间,就得自己想办法。
2008年8月,丁丁考进了县里的一所示范性中学。紧张的学习、陌生的环境,使一向活泼的丁丁少言寡语起来,成绩也开始下降。妈妈便跟丁丁谈心,了解孩子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以及学校情况。她对孩子说,困难只是暂时的,谁也不可能保证时时站在高处;只有调整心态,积极、乐观地适应中学学习氛围,才能站起来。并告诉女儿,不必担心紧张的学习耽误了画画,一方面她自己要想方设法挤出时间练习、创作,另一方面寒、暑假期间可以拜师学习。学习和绘画,是互相促进的,并不矛盾。
丁丁在妈妈的细心呵护下,不仅各科成绩良好,绘画也越来越有水平,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宣传画、张贴画绘制。
丁丁妈妈给我们的启示:
(1)注意发现孩子的特长。丁丁妈妈非常细心,她不但发现了孩子的爱好,加以培养,而且从不强求孩子在绘画、学习上的成绩,只注意孩子思想上有什么问题,一旦发现就及时谈心,解决。
(2)正确处理学习与特长的矛盾。当孩子在学习与爱好之间发生矛盾时,她给孩子讲明白道理,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压,寻找两全其美的途径,并且提示孩子,学习与绘画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孩子正是在妈妈如此的精心呵护下健康地成长的。
给家长的建议之十:家长不要对孩子说的八句话
在家庭生活中,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某些缺点,往往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会说出一些伤害孩子的话,这些话可能给孩子带来终身的不利影响。
一、你为什么就不能像……
自己的孩子有缺点,应该理智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告诉孩子怎样改正,如何进步。不要用别人的优点跟自家孩子的缺点相比,比来比去,只会使孩子失去信心,增加孩子的敌对情绪,使其对家长耿耿于怀。
二、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如果孩子出现不懂事的行为,那就是家教不到位,不要总是埋怨孩子。这种话只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逆反心理,对立情绪。家长要和颜悦色,耐心讲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你真是笨死了
此话只能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家长要从正面多鼓励,讲清“笨鸟先飞”的道理,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逐渐进步。
四、你少啰嗦,闭嘴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就必须多交流。不让孩子说话,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意见不被家长重视,长此下去,孩子会变得沉默寡言,毫无主见,把自己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五、你老老实实去做,不然我就……
让孩子做什么事情,先要交代清楚任务,完不成任务的具体惩罚措施,不要简单粗暴地恐吓孩子空洞的威胁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孩子不一定害怕,知道家长做不到,有恃无恐,最终损害家长的威信;二是孩子真害怕,不敢回家,家长肯定着急,还得寻找孩子,自讨苦吃。
六、你滚吧,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能让家长说出此话的孩子,一般胆子比较大。这种最后通牒式的话,只会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真的离家出走了,最后着急的还是家长。如果在社会上接触到不法之徒,孩子的防范能力和辨别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伤害或走上犯罪的道路。
七、我揍死你
这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话,孩子知道家长不可能做到。所以,当家长说这话时,表明家长只会说大话,并没有别的办法惩治孩子,那么,孩子就不会改正他的错误,而是继续我行我素。
八、我没本事
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一般都是比较高大的。家长切忌在孩子面前自责、自卑,这种做人的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孩子,使孩子也产生自卑感。不论家长的社会地位高低,财产多少,都要有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向上的精神。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对未来充满信心,健康成长。
经典案例:姚明修补天赋的缺口
姚明小时候体弱多病,八岁那年他又患了急性肾炎。病治好后,落下了左耳几乎失聪的后遗症。
第二年,姚明的父亲把他带到区体校学习打篮球。当时,姚明除了个子高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特长。虽然他很喜欢篮球,但是,由于他听力差,反应迟钝,体力也跟不上,往往跑两圈就气喘吁吁,连球都拿不住。教练见此情景,给他检查了身体,发现:这孩子两肩狭窄,胯骨宽大,导致步伐不灵活;而且他的跟腱短,属于跳不起来,又跑不起来的“刀削脚”;他的臂长按身高来比短6公分,使得他在与同等身高的队员较量中处于下风。这些缺陷,几乎每一项都足以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致命的弱点。教练暗中找到他的父亲,委婉地告诉他,这孩子不适合打篮球。
姚明的父亲没有把教练的话告诉儿子,而是将他拉到一边,问:“告诉我,你喜欢篮球吗?”
姚明说:“喜欢,我喜欢球场的感觉,喜欢篮下的拼抢,喜欢篮球划过球网的声音……”
父亲望着他,深深地点点头:“够了,儿子,只要喜欢,你就安心练吧,你一定会比别人有出息的。”
但是,父亲知道,以孩子这种先天条件要想打好篮球,光凭爱好是不够的,必须想办法把他身上的缺陷一一弥补过来。于是,父亲花大价钱,联系了NBA体能教练法尔松,法尔松连续几天仔细观察了姚明的球场表现,然后对他说:“看起来你是身体问题,其实不是。如果想打好球,请务必记住这句话:你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身体就会怎样对待你!”
就这样,姚明背着一个个天生致命的缺陷,在父亲的鼓励和外国教练的激励下,走上了他的篮球之路。他从增强体能开始,经历了凡人难以想象的艰苦训练。他频频出入各种比赛,不断从别人的嘲笑中总结经验,也从那天起,他每年的纯休息时间,从来没有连续超过20天,甚至做梦也在思考如何打球。
凭着过人的毅力,他的球越打越好,知名度越来越高。22岁那年,他成功地登陆全球最有影响的篮球客场NBA赛场,并在以后的几年里连续入选全明星阵容。可以说,姚明已经成为NBA篮球巨星。
姚明父亲给我们的启示:
(1)不要用语言伤害孩子。对幼年的孩子而言,家长的话是非常有分量的,所以,有些伤害孩子的话,是绝对不能对孩子说的。
(2)相信勤能补拙。姚明的父亲没有告诉孩子缺陷,而是征求了孩子的意见,继续让孩子学习打篮球,结果,终于成就了孩子的篮球梦。如果家长想让孩子成功,就要忘掉“不可能”三个字。姚明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勤能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