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据在社会各领域中广泛使用,也成为政府在进行决策、提供公共服务、提高透明度和落实问责等核心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撑。政务数据从电子政务(E-Government)信息化阶段静态的政策文件、公告和官方通信的载体形式,向着数字政府(Digital Government)时代具有高动态性、即时性和分析工具复杂性的庞大数据流演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可知,截至2022年,我国已建设了26个省级政务数据平台、257个市级政务数据平台、355个县级政务数据平台;各地区各部门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汇聚编制政务数据目录超过300万条,信息项超过2000万个。政务数据在数字时代呈指数级增长,需要对其进行有序监管。
在政务数据监管中,主动治理的理念主张政府的监管政策和措施应具备前瞻性,以更好地适应数字社会的快速变化。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数据应用和管理问题不断涌现,当前政务数据监管面临的“数据孤岛”问题,以及跨界协同治理的复杂性,使现行的监管框架在灵活性和适应性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需要结合新技术的时代特征,对既有的政务数据监管理论体系进行更新,从而为解决地方政府数据监管领域中业务需求“难理解”、技术路线“难把控”、管理流程“难协同”等核心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及实证经验,推动数据监管服务体系从管理、业务和技术3个维度落实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链条监管覆盖和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主动监管,实现监管过程科学化、智能化和监管结果可视化、全局化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编写组以“走向主动监管:政务数据监管体系探索与实践”为主题,从以下两大部分展开论述:本书的第1章至第4章作为第一部分,进行理论层次的探索,侧重于论述政务数据监管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并结合理论框架构建政务数据监管体系;第5章至第8章作为本书的第二部分,进行实践层次的归纳,根据政府实践数据阐述政务数据管理部门的数字化改革概况、现行数据监管模式及评估体系建设现状,最后总结政务数据监管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并系统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和政务数据主动监管的理念。
第1章从全球视角出发,阐述了数字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其引发的数据爆发式增长现象,在此基础上回顾了世界各国政府数字化建设及数据监管的实践举措,最后聚焦于我国数字政府发展前沿和地方政府的具体实践,从宏观层面归纳了当前我国政务数据监管工作在制度、技术和安全方面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本书旨在探讨和解决数据监管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2章梳理了政务数据监管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在界定政务数据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了政务数据的特点与价值;数据监管作为本书的核心研究对象,其概念、特征、目的及原则也是本章阐述的基础内容。此外,本章还选择了数据治理、回应性监管、技术中立性理论作为分析政务数据监管的理论基础,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第3章概述了政务数据监管体系建设,目的在于建立本书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框定政务数据监管活动涉及的监管主体、内容、目的、方式和效果5个方面的核心要素,构建涵盖目的导向、业务理念、技术基座和制度保障4个方面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理念和思路。
第4章以数据治理监管、数据安全监管和平台工具监管为三大核心监管内容,分别阐述监管定义以及范围或内容等核心维度,最后结合三大核心监管内容设计数据监管评估指标体系。
第5章以广东省推动省交通运输厅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为例,回顾了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数字化改革的主要历程,对其作为改革顶层设计的“1168”体系、数据监管协同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通过分析广东省数据监管实践案例,为建立更加统一和高效的跨部门数据治理框架,提供实证分析的依据。
第6章结合具体数据从软件开发建设、数据治理服务和数据安全服务三大维度总结了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成效,并梳理了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数据治理能力评估工作的主要阶段、目标与重点内容,最后思考数据监管中台建设的推进策略,以实现数据监管从“小主动”到“大主动”再到“全主动”。
第7章聚焦于小屏“数说交通”、外省货运车辆数据接入与共享、交通运输局数据共享3个广东省交通运输厅转型的实践案例,通过案例深描、问题及原因归纳、对策分析,揭示其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具体问题和挑战。
第8章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政府部门在数据监管过程中存在的软件开发建设、数据治理服务、数据安全服务方面的问题和机遇,并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与建议,指出贯彻主动监管理念和采用主动监管技术是抓住未来政务数据监管机遇的必经之路。
本书在对政务数据监管体系进行系统性阐述的基础上,为政府数据监管项目实施人员提供理论参考,从而引导读者对数据监管理念与思路、政务数据监管体系构建和政务数据监管实践举措形成系统且全面的认识。希望本书能够为读者呈现数字时代下政务数据监管的前沿理论知识,并最终为政府完善政务数据监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本书在写作和出版的过程中,得益于许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诚然,书中的某些议题和结论仅一得之见,尚有不成熟和疏漏之处,在此恳请学界同仁、实务工作者以及更广泛的读者朋友不吝指教!
编者
2024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