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章 夜袭下马河镇,挑软柿子捏!
系统面板摸索了半天。
依旧没有丝毫的提示。
这狗操的系统似乎除了新手任务之外,基本上没有别的引导。
估摸着应当是有其他的触发条件。
有可能是占领什么地方,亦或者是歼敌多少。
就这样,兑换了大约八十万国币的物资之后。
宋光华的精神却异常亢奋,几乎一夜未眠。
他的脑海里面除了以战养战之外,还想到了建设坚固根据地的方向。
那“地图外民用工厂”的存在,类似于拨云见日,让他看到了根据地根本困境的解决。
不过,他也清楚,远水不能解近渴。
援助再怎么样也是有周期的,如果是当天就送达还好。
如果是间隔一周才送过来的话,那就有些慢了。
而眼下连队缺衣少药、粮草匮乏的危机却迫在眉睫。
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先解决眼前的生存问题!
傍晚时分,和地方士绅打交道的赵振华风仆地赶了回来。
他带回了一些好消息初步和周边村镇的几位开明士绅搭线,对方对抗日态度积极,表示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一些支持。
牺盟会那边也同意加强合作,准备派工作队下来协助开展群众工作。
但坏消息是,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小鬼子进攻中国之前,山西连年旱灾。
虽然不至于像晋西北地区那样出现饥荒,饿死很多人的情况。
可晋中、晋东地区的地主家也没有多少的余粮,布匹。
药品更加稀缺物资。
只能够支持一些中药和粮食,表明自己的抗战态度。
赵振华本以为宋光华会因此不满,或者产生其他情绪。
殊不知。
宋光华太了解这个时代,对于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有着清晰的认知。
尤其是山西地区作为抗战第一线,敌我双方反复争夺、拉锯的一线战场。
县志这个东西,他都看过不少。
山西的地主老财,也不过是勉强能吃饱饭的普通人而已。
宋光华将赵振华带回来的情况和连队目前面临的绝境摊开在桌面上,气氛凝重无比。
“指导员,就是这种情况。”宋光华看着赵振华,眼神锐利,“我们不能光等着饿死、冻死,或者等天上掉馅饼。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活下去,就得主动从敌人手中抢!”
“可是现如今我们能够作战的兵力只有二十五人而已。”
“指导员,我知道你的顾虑。”宋光华打断了他,语气却很平静:“因为兵力有限,物资匮乏,我们才更要主动寻找战机,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困坐愁城,只有死路一条。”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着的简易地图前,用手指点向姚家窑东南方向约八公里处的一个点。
“这里,一个叫“下马河”的小村镇,根据李伟松排长的侦查结果来看的话,那里驻扎着一支伪满步兵排,人数约莫一个排,三十多人。”
“如果是伪军部队的话,战斗力确实不足为惧。”
伪满部队,装备低劣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估摸着也只会装备一下辽造步枪,顶天了有一挺轻机枪。
至于东北兵工厂的机枪产能,主要供给的还是日军,以及一些混成旅团。
“装备差,士气低,而且据点孤立,是我们下手的最好目标!打掉他们,不但能缴获物资,还能敲山震虎,扩大我们在这一带的影响力,方便后续开展工作。”
张大彪在一旁听得热血沸腾,猛地一拍桌子:“连长说得对!干他娘的!”
“这帮二鬼子,不打他们打谁,连长,你就下命令吧!”
宋光华微笑着点了点头,转头看向了一旁的赵振华:“赵指导,你的意见呢?”
赵振华看着地图,又看了看宋光华坚定的眼神和张大彪跃跃欲试的样子,沉吟了片刻。
他不是不懂军事,长征路上什么恶战没见过?
他知道宋光华说的是实情,被动确实防守难以生存。
而且,宋光华之前曾指挥过姚家窑歼灭战,并且参与了七亘村伏击战。
无论是指挥能力,还是战斗能力,都是值得信任的。
“好吧,”赵振华点了点头,但表情依然郑重其事,“既然宋连长要打,我同意这次行动。”
“但是,有几点必须强调:第一,必须要确保情报准确;
第二,计划要周密,行动要迅速,务必以最小化完成目标;
第三,对俘虏执行我们八路军的政策。
第四,至于作战方案和战场指挥,依我之见就交由宋连长单独负责,确保战时不会出乱子。”
最让宋光华关心的正是第四点。
在战斗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指挥官一言堂。
无数次战斗,乃至战争都证明了一点。
哪怕一个指挥官真的决策错了,一板一眼的落实下去,损失也好过部队内乱。
“没问题!”宋光华立即应道,
随后,三人凑在油灯下,就着简陋的地图,开始仔细研究起孟家坪的视线、伪军可能的布防以及突袭的具体方案。
李伟松被叫来,详细汇报了他之前零星侦查到的情况。
宋光华第一时间拟定了一个周密的夜袭计划。
先由李伟松带哨组先行探路。
张大彪率领精选的十名战士(包括原二十九军的老兵和枪法、拼刺技术较好的川军战士)担任主攻。
谢瑞峰带五人负责边境警戒和火力支援。
宋光华、赵振华、小武及几名警卫居中指挥的同时,参与到战斗之中。
计划拟定之后的当天下午。
宋光华便和赵振华两人对参战部队进行了战前动员。
“这位,是我们的赵指导员,你们很多人都应该见过也听过。”
“我们计划今晚突袭下马河的汉奸部队。”
“李伟松排长已经带人侦察过了,他们人不多,但物资却有不少。”
“所以,这是到嘴边的肥肉,我们不得不吃。”
“除参战部队之外,姚家窑的乡亲们也会抽调十余人和两辆骡马车参与到运输和搬运工作。”
“对于本次的作战,我要强调两点,第一,所有人必须坚决服从我的命令。
第二,明确作战目标,牢记我们军人的职责和使命。
都听明白了吗?”
“明白!”
子夜时分,又是一个无月之夜。
二十多道矫健的身影出现在月光之下,他们速度飞快,朝着下马河疾速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