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暂的东进
内部整合完成后,蒙古人就可以效仿许多少数民族帝国,去建立一个依托于中原的王朝了。在蒙古之前,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大都走了一条类似的道路,他们首先建立自己的军事制度,之后开始顺着地理上最便捷的方向向南进攻,并在中原建立起新的势力范围。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蒙古人要面对的是中国北方的两个政权:东面的金国和西北的西夏。其中,西夏与克烈部(已经被蒙古征服)交好,蒙古要想征服金国,与金国有联盟关系却更加弱小的西夏就是首先要攻克的目标。[27]
1205年(南宋开禧元年)、1207年(南宋开禧三年)以及1209年(南宋嘉定二年),在成吉思汗的指挥下,蒙古三次攻打西夏,夏主投降,将女儿献给成吉思汗。到此时,整个北方地区只剩下东面的金国了。
1211—1218年(南宋嘉定四年至十一年),成吉思汗除了镇压蒙古内部的叛乱,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进攻金国,占领了金中都(今北京);[28]第二,之前位于蒙古西部的乃蛮王子屈出律(古出鲁克)逃到哈剌契丹(亦称“黑契丹”,契丹人在辽国灭亡之后西迁建立的国家西辽),成吉思汗在追击他的同时,夺得了哈剌契丹的领土。关于哈剌契丹我们在后面还会谈到,在此先看成吉思汗对金国的战争。
进攻金国始于1211年(南宋嘉定四年),第一次战争结束于1214年(南宋嘉定七年)。金国和西夏一样,以献(岐国)公主于成吉思汗的方式与蒙古议和。[29]最初蒙古人并没有占领中都,但当蒙古人离开后,由于中都的战略位置不佳,金国选择了主动放弃,将都城迁往南方的开封,这让蒙古人随后占领了中都。
我在第一章中曾提到,蒙古人在进攻中亚时已经学会了占领式而不是像其他游牧民族那样劫掠式作战。但在进攻西夏和金国时,成吉思汗的进攻依然是劫掠式的,虽然战争都很激烈,但最终蒙古人都是在劫掠一番之后同意了议和。从中可看出他们此时依然缺乏有效的占领经验。
金人主动放弃中都,蒙古人进驻后,除了将金银运回蒙古本部,成吉思汗还派了两位官员(哈答与国和)担任留守。[30]之后,他又将木华黎封为东部的国王,木华黎统管着2.2万人的蒙古军,加上吾也而元帅和耶律秃花元帅率领的哈剌契丹人和女真人,构成了对东部的统治。
占领中都之后,和当年的契丹人、女真人一样,蒙古人迎来了一个学习中原制度的机遇。[31]
自从秦汉以来,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核心就是以土地为主的税收体系。这个体系有巨大的优势,也有明显的劣势。它的优势是:由于土地每年都会有产出,因此是一种稳定的税源,一旦获得了土地税,就可以构建稳定的政治制度,从而形成稳定的国家。可是,由于土地税是一种固定税,每年出产的粮食数量是有限的,在战争时期需要动用更多的钱财时,土地税无法透支,也就拿不出更多的钱。所以,中原王朝抵抗北方游牧民族战争的能力一直受到土地税总额的限制,一旦超支,财政制度就会崩溃,从而引起军事和社会的大崩溃。而北方游牧民族在扩张时,由于军事劫掠制的存在,养兵成本很低,形成了对中原的财政优势。
以前的各个游牧民族在利用军事冲击力占领中原之后,当无法获取更多的土地时,军事劫掠制就无法再维持下去,接下来就是将财税从掠夺式转换成土地税,从而建立更加稳定的制度。这一点在北魏王朝表现得尤其明显,北魏是由鲜卑人建立的国家,作为游牧民族,鲜卑人也采取了军事掠夺制来获得财政收入。但是之后,北魏在冯太后和孝文帝的领导下开始汉化改革,完成了从军事劫掠制度向土地税制度的转变。北魏打下的基础,不仅让这一个王朝受益,也让随后的隋唐两朝都受到了影响。可以说,北魏的汉化奠定了中国古代数百年的稳定。[32]如果成吉思汗能够适时汉化,那么他可能无法向西建立更加庞大的疆域,但作为一个汉化王朝,却可能维持更加长久的统治。
事实上,成吉思汗在进攻中都的时候,遇到了出生在中原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据《新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耶律楚材本人是个佛教徒,他是辽国东丹王耶律突欲的八世孙,父亲是金国的尚书右丞,母亲是一个姓杨的汉族人。在成吉思汗围城时,耶律楚材是金国尚书左右司郎中,蒙古人攻克中都后,耶律楚材顺势投靠了蒙古人。由于蒙古人与契丹人关系紧密,成吉思汗对耶律楚材颇为看重,甚至对他的儿子窝阔台说,这是天赐的礼物,以后有军国重事,都要交给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对中原的制度颇为熟悉,显然是帮助蒙古人进行汉化的最佳人选。按照一般的理解,在耶律楚材的帮助下,蒙古的汉化进程也许会更加顺利,最终成为另一个北魏。事实却是相反的:耶律楚材对成吉思汗的用处并不大。在成吉思汗时代,耶律楚材主要是一个术士,帮助成吉思汗占卜,适时地利用预言来鼓舞蒙古士气,但他对于具体政策的帮助极为有限。[33]
为什么耶律楚材起不到作用呢?因为就在此时,蒙古人的历史骤然转向了:眼看蒙古人与中原将有更深的交集时,他们没有继续进攻南方,而是突然掉头向西,选择了西征。成吉思汗也很快离开了中原,将耶律楚材带在身边。脱离了中原的耶律楚材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提不出太多有效的建议。[34]在整个成吉思汗统治时期,蒙古人对中原的措施就停留在极其有限的管理上。
只有在成吉思汗死后的元太宗窝阔台时代,耶律楚材才提出更多有用的建议,帮助窝阔台建立更稳固的财政基础。但这已经是在蒙古人更多地采纳了中亚地区的管理系统之后的事了。
成吉思汗的骤然西征,让蒙古人脱离了之前各大游牧部族的轨道,他们不仅没有按照中原的标准去建设帝国,反而将中原带入了一场新的冒险:他们要用西方的制度和财政系统来改造中原。
[1].本书作者曾经骑自行车横穿蒙古国考察,这里的地理特征就来自本书作者的观察。参考本书作者的《骑车去元朝》一书。
[2].乃蛮人相对于蒙古人来说更加文明,其上层信奉景教(由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东传演化而成,本质亦属于基督教),与另一个分支克烈部构成了西部的主要力量。关于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与克烈部,最好的叙述来自《元朝秘史》《圣武亲征录》等。
[3].蒙古人之前,鄂尔浑谷地的占领权换位尤为激烈:唐朝早期被突厥占领,中期属于回鹘,之后被黠戛斯人短暂占领,最后归于契丹。宋朝中期契丹被女真灭亡后,这里形成了政治真空,后被克烈部等部族填补。
[4].成吉思汗与王罕的对决,构成了蒙古人内部流传的成吉思汗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圣武亲征录》《元朝秘史》以及拉施特主编的《史集》等著作中都有描述。蒙古人自己的描述往往表现出成吉思汗的正直和王罕的昏聩,以及另一个叫作札木合的部落首领的奸诈,但从双方作战的经过来看,这是蒙古各部走向整合的必然战争。至于现代人的描写和分析,参考《蒙古帝国史》。
[5].见《蒙古帝国史》第一章。
[6].见《元史·太祖本纪》,以及《蒙古帝国史》第一章第九节到第十四节。
[7].见《蒙古帝国史》第一章第八节。
[8].见本书作者所写《汴京之围》,亦可参考宋代使者马扩的观察记录。
[9].蒙古人在对云南大理进行攻击之前,只能从北方分成江淮、襄阳和四川三路进攻南宋,由于南宋将这三条线路都用兵封死,双方形成了残酷的拉锯战。蒙古人进攻大理得手之后,在南方开辟了三条线路,分别进攻重庆、湖南,并绕道越南威胁两广,形成包围态势。这个猎圈最终因为蒙哥的意外死亡而没有成功合拢,但仍可作为蒙古人非凡战争想象力的例证。
[10].见《蒙古帝国史》第一章第四节转引摩苏尔人伊本-额梯儿的记载。
[11].黑汗王朝是古代中国西部一个最具模糊性的政权,出现于10世纪,可能由西迁的回鹘人与葛逻禄人组成,1041年(北宋康定二年)分裂为东西两部,但在哈剌契丹兴起后成为哈剌契丹的附庸,最后于1212年(南宋嘉定五年)被花剌子模帝国灭亡。
[12].关于成吉思汗早年的叙述,参见《史集》第一卷《成吉思汗纪》。此外,《元朝秘史》第61节有更为确切的记载。《史集》对也速该的死因未做清晰说明,但在蒙汉史料中非常明确地写出了也速该之死:也速该为铁木真向弘吉剌部提亲,归途中被塔塔儿人害死。
[13].关于蒙古人的统一战争,在古代文献中可参考《元史》《新元史》《元朝秘史》《圣武亲征录》《世界征服者史》《史集》等。在今人著作中,格鲁塞的《草原帝国》和《蒙古帝国史》中有详细叙述。
[14].根据《新元史》《元朝秘史》等整理。
[15].见《史集》第一卷《成吉思汗纪(二)》。
[16].塔塔儿人在袖中藏了刀,刺伤了蒙古人。见《蒙古帝国史》第二章第十九节,以及《元朝秘史》卷六。
[17].从军事掠夺制向俸禄制的演化,是关系游牧政权能否演化成定居政权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得最好的是北魏,见本书作者的《财政密码》,本表的总结亦参考此书。游牧民族的快速扩张和衰落,往往与本表所总结的周期有关。
[18].见《蒙古帝国史》第二章第七节,以及《元朝秘史》。
[19].本表根据《元朝秘史》制定,并参考了《蒙古帝国史》中的分析,也参考了国内学者对人名的译法。
[20].见《蒙古帝国史》第二章第二十七节。
[21].斡格来扯儿必担任日班护卫七十人长,忽都思合勒潺担任夜班护卫八十人长。
[22].最初任扯儿必的是朵歹、朵豁勒忽、斡格来、脱栾、不察阑、速亦客秃。人们在提到这些人的名字时,往往还要加上扯儿必的称谓。
[23].元朝时期留到现在的法令集和判例集主要包括《元典章》和《通制条格》,其中亦可以看出明显的判例法的形态。
[24].见《蒙古帝国史》第三章第二节。
[25].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国王,参考的是金国的分封系统,即对实际上独立但又表示臣服的外邦部落首领进行分封。封木华黎为国王,是为了彰显他的权力和功绩,但蒙古人的分封系统并没有广泛推行,在木华黎之后,没有分封非黄金家族的国王。
[26].可以作为对比的是,在北宋时期,王安石也试图推动一项改革,即建立一套完整的保甲制度,对王朝的农村系统进行集权式管理。但王安石的变法以失败告终,农村社会也从来没有建立起高效的集权体系。之后的各个朝代都试图推行保甲制,控制农村。
[27].由于西夏没有自己的正史,当前描写西夏的史书包括清代周春的《西夏书》、清代吴广成的《西夏书事》,以及清代张鉴的《西夏纪事本末》。
[28].关于蒙金战争,除了《元史》《金史》等著作,格鲁塞的《草原帝国》中也有记载。此外,今人著作中较好的是周思成的《隳三都》,详细描述了从蒙古第一次进攻金国,到金国在蔡州彻底灭亡的整个过程。
[29].1220年,长春真人丘处机受成吉思汗邀请拜访蒙古时,还见到了西夏和金国的公主。见《长春真人西游记》。
[30].见《新元史·忽都虎传》,忽都虎即失吉忽秃忽。
[31].见《史集》第一卷《成吉思汗纪(五)》。
[32].北魏的改革和土地制度,以及它对之后数百年的影响,参见本书作者的《财政密码》
[33].见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耶律楚材传》。亦见《蒙古帝国史》第三章第二十一节。
[34].在木华黎进攻河北的时候,权知河北西路兵马事史天倪劝说他放弃劫掠政策,而是采取经营政策,表明还有其他汉人对蒙古人产生了影响,蒙古人曾经是有可能走向汉化之路的。见《元朝名臣事略·木华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