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支原体学发展简史
被命名为PPLO后,有学者曾认为此类微生物仅是动物的寄生菌或致病菌,这种观点持续长达40年之久。1937年,Dienes自妇女生殖道巴氏腺炎的脓汁中分离出第一株人系支原体,使人们对支原体的宿主有了新的认识。但在研究过程中,标本中常混有杂菌,给支原体的分离造成很大困难,通过对培养基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如加入抑菌剂、加大动物血清量及其他促生长因子,能从多种宿主及不同组织中分离出多种支原体。自人体先后分离出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发酵支原体(M. fermentans)及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1941年,Sabin等从污水、腐殖物和土壤中分离出莱氏无胆甾原体(Acholeplasma laidlawii)。1962年,Chanock用无细胞的人工培养基分离肺炎支原体(M. pneumoniae)获得成功,并通过动物实验及人体试验,第一次证实了人类有支原体病,并发现非典型肺炎的病原是PPLO,从此开展了实验感染、临床检验、血清流行病学及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大大推动了支原体学的研究进展。根据DNA G+C(%)含量、基因组大小、胆甾需求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门、纲、目、科、属的分类。通过培养技术的不断改进、电镜及诊断新技术的应用,一些难培养的支原体被陆续分离出来。1967年,日本土居养二等用电镜从植物萎黄病的筛管中发现了支原体样微生物(植原体Phytoplasma);1971年,Salgio自柑橘中分离出螺原体(Spiroplasma);1973年,Robinson和Hungate自牛、羊瘤胃中分离出厌氧原体(Anaeroplasma);1981年,Tully自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尿中分离出生殖支原体(M. genitalium);1984年,McCoy等从柠檬树花表面分离出花中间原体(Mesoplasma florum);1986年,Lo自AIDS患者尸体中分离出发酵支原体株(M. incognitus);1989年,Tully从萤火虫血液中分离出埃氏虫原体(Entomoplasma ellychniae);1990年,Lo自AIDS患者尿道中分离出穿透支原体(M. penetrans);1990年,Montagnier自AIDS患者原代淋巴细胞培养中分离出梨支原体(M. pirum);1991年,Hill从患不育不孕的男性精液和女性宫颈分泌物中分离出嗜精子支原体(M. spermatophilum)。迄今已分离出的支原体达240多种,尚有些新种正在鉴定中。已知支原体的宿主包括人、灵长类、畜类、野生动物、禽、植物和昆虫等。它们甚至存在于污水、腐生物中,多数为寄生菌或共生菌,少部分为致病菌。
1995年10月,人类完成了生殖支原体G37株基因组的测序。截至目前,已完成了158个种属的支原体全基因组测序,其中包括人与动物的支原体种属有84个、红细胞体4个、血巴尔通体3个、虫原体6个、中间原体11个、螺原体34个、无胆甾原体10个、植原体6个。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带给研究者有关支原体详尽的遗传学和生物学信息,从根本上揭示了支原体的全部基因,不仅可发现新的基因,还可发现新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新的调控因子等,这将使人类从更高层次上阐明支原体的致病机制及其规律,从而得以研发新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支原体感染的制剂、疫苗与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