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章 一夜成名,黑料也来
南山村写作班事件”,在省台新闻频道播出后的第二天,就像一颗火星,点燃了沉寂已久的网络世界。
节目中,镜头定格在林浩讲课的一幕——
他站在破旧教室前,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毛衣,眼神笃定,声音温和:
“如果你们的笔能写出命运,那我愿用这一生,替你们把墨水灌满。”
弹幕瞬间炸裂:
——“卧槽这不是小说主角吗?”
——“这才是真正的乡村力量!”
——“愿用千元课包换你一课!”
——“好男人!这种人要是我爸,我能写十篇作文夸他。”
节目播出不到六小时,#林浩写作班#、#乡村教育之光#两个话题便登上省内热搜前三。
那一夜,林浩,彻底火了。
—
火的速度之快,连林浩自己都未曾料到。
上午十点,镇上一家教育机构主动发来合作邀约,希望以五千块一节课的价格,请他去“做一期励志课”。
下午一点,某短视频平台官方账号联系他,表示愿意为其免费开设“乡村讲堂”账号,助力公益传播。
连隔壁村的张会计都特地骑车赶来,嘴里咂摸着瓜子说:“浩子你火了,你要是不搞带货,我都替你心疼钱!”
—
可成名之后,麻烦也接踵而至。
就在当晚,“乡村教育观察”公众号发布一篇标题为——
**《林浩其人其事:真理灯塔,还是包装神话?》**的文章,迅速在圈内炸锅。
文中列出:
——林浩高考落榜两次,文化课不达线;
——曾在镇上帮人收过“高利贷”;
——与镇上一女记者关系暧昧,疑似炒作剧本。
文章落笔一句:
“在流量横行的今天,我们需要教育的火种,不需要又一个炒作的符号。”
评论区瞬间分裂:
“说实话,我就觉得他太能演了。”
“炒作也好,起码教了孩子。”
“如果真是骗子,早点扒出来。”
“别装圣人行不?村里搞个小班就当自己是教育家了?”
—
林母读不懂这些文章,只知道这两天浩子的脸在手机里天天冒出来。
“浩啊,他们说你啥‘炒作’,你要不就歇歇?”
林浩淡淡一笑:“娘,我从泥里走出来,这点脏水,还真不算啥。”
他当然知道,这事背后是谁在推。
从写作班被举报,到文化局下村“调查”,再到现在的网络黑料一锅炖,王长根没有这个能耐——但他背后的人,可能有。
他得小心,这不是打架,这是下棋。
—
晚上十点,林浩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台灯的光把他面前的书影拉得很长。
许婧发来消息:
【林浩,这事我也压不住了,你要不要我也写一篇,替你澄清?】
他盯着屏幕良久,只回了两个字:
【不用。】
他要的不是靠人洗白,而是靠事实碾压。
第二天,林浩主动发布了一条长文,标题只有六个字:
《我是谁,我干啥》
他在文中坦白了自己的全部过往——
高考落榜?有。
收高利贷?有,那是给人打工,领的三百一个月的死工资,不懂法;
和记者关系暧昧?笑话,那是救了她一命,她哭得像个孩子。
“我不是什么教育家,我就是一个想让村里孩子写出作文的失败者。”
“如果你觉得失败者没资格发光,那就别看我;如果你觉得光能照亮人,那我愿意一直点灯。”
这篇文章,仅一个小时,点赞超过十二万。
底下一条评论火了:
“原来爽文不是假的,是他真活成了。”
—
晚上,林浩站在村头,看着天上的星星慢慢落入山后。
他忽然想起前世——那年他也被舆论围攻,那时候他逃了,关掉手机、断绝联系、彻底消失。
而这一次,他不再躲。
他知道,真正的逆袭,从不是躲开风浪,而是骑着风浪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