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好自己,其次都是其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你羡慕的人或事,只是被你加了“滤镜”

名校毕业或高学历的人的人生,也并不都如意

每年高考结束后,自媒体平台总是会出现一大批展示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人,大学越知名,所发内容底下的评论就越多。评论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表示恭喜的,另一个方向是替自己即将高考的孩子来沾喜气的。

而那些展示普通大学(其实也还不错)录取通知书的内容下面,则鲜少有人评论,只有亲戚朋友的零星留言。

这种强烈的对比说明了一个现象:很多人对“名校”或“高学历”有强烈的崇拜感。

有人觉得,考上了名校或有了高学历,就一步踏入了人生的“简单模式”。

其实,名校毕业或高学历的人的人生,也有不为人知的“艰难一面”。

我之前在一家新媒体公司做主管时,面试过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最后,他们没有通过面试,原因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指向了一个相同的观点:名校或高学历,并非职场的通行证。

同学A,毕业3年,换了5份工作、4个行业,每份工作都做了不足半年,且中间有大段的空档期。这可能代表她的稳定性比较差,或是她对于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依旧迷茫,或是她希望在碰运气的过程中碰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无论是哪种原因,用这样的人都有风险,哪怕这个人是名校的毕业生。

同学B,毕业2年,在简历上依旧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写他在学校获得的成绩,比如“曾策划过什么大型活动”“曾在学生会和社团担任过什么职务”“曾拿过什么性质的奖学金”。这样的介绍亮眼吗?答案是亮眼,但仅限于毕业的第一年。如果进入职场两三年后,他依旧没有其他成绩来替代这些成绩,那么他对于职场的适应性,以及成长性,会不可避免地被打上大大的问号:他有能力,但这种能力真的能平移到职场中来吗?

同学C,毕业2年,虽然所学专业和过往的工作经历与公司职位对口,也有拿得出手的成绩,但她在面试沟通的过程中让人非常不舒服。她总是试图用复杂的概念去解释简单的东西,就好像一位文笔很好的作家,总是忍不住炫耀自己的文笔一样,恰到好处的展示还好,否则难免让人觉得她是在刻意卖弄。

这些事实都在告诉我们,哪怕是名校的毕业生,在面试时也会被质疑,被挑剔,甚至被无情地淘汰。

按照世俗的理解,名校毕业或高学历的人应该属于精英中的精英,一旦被投放到市场中,各家公司应该是抢着要的。其实不然。面试官虽然看学历,但不会只看学历,学历和能力的平衡,才是最终的选择标准。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遮蔽效应”,是指人们如果过度关注某个特定信息,就会忽视未被关注的信息。

同学A、B、C之所以找工作频频“碰壁”,就是因为“遮蔽效应”。以前,我们接受的观念如下:“好大学=好工作”,“好大学=好工作随便挑”。

但现实情况真的如此吗?如果是在大学生比较稀缺的年代,这种观念或许奏效。但现在,大部分公司既看重“显性学历”,也看重“隐性学历(如沟通能力、运营能力等)”,两者缺一不可。现在的“职场人”不是用一只手和别人掰手腕,而是用两只手和别人拔河。

基于这种职场观,如果现在让很多公司在“显性学历60分,隐性学历90分”和“显性学历90分,隐性学历60分”的两个人之间做选择,我想它们大概率会选择前者。这也是后来我们公司录取了一个非名校毕业,但是写作和运营能力极其出色,沟通能力也相当不错的人的原因。

“显性学历”不一定能直接转换成工作能力,但“隐性学历”一定可以。

2009年,我刚到北京,去面试某家报社的编辑时,学历并不占优势,当时我和另一个名校毕业生同时竞争一个工作岗位。社长随意打开了腾讯新闻的一个网页,指着一篇文章对我们说:“你们看看这篇文章,看完之后重新取个题目,并把你们认为文章中写得不好的部分用红笔标注出来。”

我由于在大学期间发表了几十万字,有相对丰富的写作经验,很快就取好了三个题目,不仅把我认为写得不好的部分标注了出来,还按照我的理解重新写了一遍。

另一个人只是按照社长的要求简单作答,最终的结果:我留,他走。

那是我第一次从心里觉得,面对名校毕业或高学历的人,其实没必要未战先怯。他们有“硬学历”,我们有“硬实力”,硬碰硬,谁赢还是未知数。

学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贬值,而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升值。

我把我的故事,以及上面所有的话都讲给我录取的那个人听,她除了对我录取她表示了感谢,还认同了我的观点。

我说:“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努力,通过‘隐性学历’,也就是写作和运营的实力,创造属于我们的成绩。”

后来,她没有辜负我的信任,在只有7万粉丝的公众号平台上,接连写出阅读量“10万+”“50万+”“90万+”的爆款文章,她的薪水也因此有了一个很不错的涨幅。

我很庆幸,自己初入职场时遇到了给我公平机会去竞争的报社社长,对方的信任改变了,也重塑了我的职场观:即使你的学历不够出色,但当你有一个过硬的技能时,这个技能可以让你在与名校毕业或学历比你高的人竞争时,不落下风。

当时的社长给了我公平竞争的机会,等我有能力时,也给了别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希望被我善待过的那个人在自己有能力时,也能做出和我们一样的选择,让这份善意延续下去,让更多有能力,但学历差一点的人,踏实地坐在属于他们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