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中俄友好合作的构建模式与典范意义
在近30年的交往历程中,中俄两国关系稳步前行,从 20世纪的“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关系”,之后升级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在21 世纪初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形式固化下来。再经历了21 世纪的加速构建,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过渡到“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一直保持着正向与递进,直至形成了今天大国友好关系的典范。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行稳致远,友好合作的模式成因何在,回溯来程,究其内里,可以看到双方友好合作关系构建过程中,一直遵循的若干原则发挥了关键作用,是中俄双边关系顺畅发展的护航因素,并具有可供国家间交往时借鉴的普遍意义。
一 以促进自身发展为目的,构建务实的双边关系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真正发展起来,才能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福祉。对外交往应服务于这个宗旨,才是正确的逻辑次序。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把现代化与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的目标,经过四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才得到当下来之不易的局面。俄罗斯则是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不断受挫,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与牺牲后,开始逐步意识到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也开始为之进行调整与努力。因此双方从接触伊始,在目的层面,就从根本上有别于历史上的中苏关系与现存的西方阵营的国家关系。两个大国且是邻国的交往,在最初就把目标确定在了服务于各自发展的基础上,以不扰动国家发展的主线作为底线,这就一举打破了历史的束缚与现实中不切实际的迷思,开始得以用完全务实的姿态来“重启”双边关系的进程。
根本目的设定并相互认可后,双边关系的发展界限就变得明晰了,就是要为促进发展创造越来越好的外部环境,而不能因外部环境的恶化来阻碍自身的发展,因此双方交往的基本原则就可以概括为“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这也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核心精神。“不结盟”可以确保各自国家的发展方向、节奏、规划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这也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前提;“不对抗”是两国间睦邻友好的基本要求,也是降低国家间安全互信成本最直接的手段;“不针对第三方”既是对双边关系的卸包袱、减负担,也是体现了对国际秩序的担当与责任。三项要求的共通点一方面在于限定了交往的“双边”属性,是仅限于两国之间的相互承诺与义务;另一方面则在于突出强调了独立自主的原则,双边交往不以损害各自的主权为代价,各自国家的发展决策与道路选择不受对方干涉。
基于发展原则的双边关系,务实合作就自然成为双方促动的重点。从产品的互补,到能源合作,再到投资、科技、创新等全领域的深度融通,务实领域的关系推动就一直成为双边关系的一条重要脉络。这是夯实双边政治关系、安全关系、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也是两国间友好协作下实现普惠共赢的直接体现。
二 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是构建良好双边关系的实施保证
中俄关系的历史上,“平等”一直是个核心议题,邓小平曾总结:中苏关系“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31],双边交往的不平等直接导致了长时期的矛盾乃至对抗,完全不符合双方的发展利益,这是典型的因实施方式而影响目的的本末倒置,对双方有着深刻的教训意义。而正向的经验则鲜明体现在了 1992年以来的两国关系上,双边关系能够屡上台阶,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就是对双方恪守平等相待原则的最大肯定。
平等相待才能摒弃意识形态的偏见,不说教、不歧视,不设置务虚的人为障碍,而是以符合双方的发展利益为重,建立起不同制度下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平等同时还是构筑互信的前提,从中俄关系发展的历程来看,正是双方持之以恒地以平等的姿态来沟通协商双边与国际事务,才能不断增强政治互信,从而推动双边关系向全领域合作的迈进。
平等也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乃至互相学习与欣赏的基础。各个国家都有着自身特有的传统与现实情况,其发展的路径选择也必然会受其影响而不尽相同。国家间交往在平等相待的基础上理应尊重这些不同,尽可能做到更多的理解与包容,这才是国家间守望相助的有效途径与基本规则。中国就一直坚持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作为国际交往的准绳,而这些原则后来在中俄之间达成了共识,双方在条约中确认了“双方相互尊重对方根据本国国情所选择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道路,确保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为共同遵守的交往准则,这就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对双边关系顺畅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三 塑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是双边关系稳固的外在动力
塑造什么样的国际体系,不仅是中俄两国作为互为伙伴的两个大国的担当与责任,而且也是符合双方利益、稳固双边关系的外在动力。两国多次重申,中俄在几乎所有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或相近的,对未来国际体系塑造的期许和主张也是基本相同的,双方都主张国与国之间要相互尊重、完全平等,主张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要共同努力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这是两国致力于发展与实现的共同目标。
中俄两国在国际体系中倡导的新秩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这和中俄特有的双边关系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种特有形态首先就体现在中俄关系的和平属性上,中俄间高水平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仍然是“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的安全形态,没有任何的武力色彩,对全球和地区战略平衡与稳定没有任何威胁。
其次,公正属性是中俄在国际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正当性所在。中俄所倡导的反对霸权主义,坚持所有国家一律平等,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的原则,坚持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单边主义和一切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和巩固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等核心主张,无一不符合公正合理的国际交往原则,而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正义性。
中俄双边关系在国际体系中不谋私利、倡导公平合作,可称为是当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典范,中俄协作是维持世界战略平衡与稳定的关键因素,同时,双方携手应对外部环境,共同伸张正义诉求也会反过来强化双边关系的牢固,使双方的利益与认知融通得更加紧密。
本章执笔:郝赫
[1]详见周晓沛《叶利钦总统首次访华》,《世界知识》 2008年第8 期。
[2]详见周晓沛《叶利钦总统首次访华》,《世界知识》 2008年第8 期。
[3]具体内容参见《〈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1992年12 月)》,2002年12 月2日,央视网,http://www.cctv.com/special/903/6/70491.html,访问日期:2020年4 月30 日。
[4]具体内容参见《〈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1992年12 月)》,2002年12 月2日,央视网,http://www.cctv.com/special/903/6/70491.html,访问日期:2020年4 月30 日。
[5]具体内容参见《〈中俄联合声明〉(1994年 9月 3日)》,2002年 11月 29日,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2-11/29/content_5239488.htm,访问日期:2020年4 月30 日。
[6]邢广程:《世纪之交中俄关系的历史进程——对 1992年至 2004年中俄关系的基本总结》,《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第5 期。
[7]具体内容参见《〈中俄联合声明〉(1996年4 月)》,2019年12 月2 日,央视网,http://www.cctv.com/special/903/6/70501.html,访问日期:2020年4 月30 日。
[8]江泽民:《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人民日报》 1997年4 月24 日。
[9]具体内容参见《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1997年 4月)》,2019年12 月2 日,央视网,http://www.cctv.com/special/903/6/70494.html,访问日期:2020年4 月30 日。
[10][俄]普京:《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 页。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北京宣言》(2000年 7月),2019年 12月 2日,央视网,http://www.cctv.com/special/903/-1/70024.html,访问日期:2020年4 月30 日。
[12]具体内容参见《中俄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附全文)》,2001年 7月 16日,http://news.sina.com.cn/c/2001-07-16/303493.html,访问日期:2020年4 月30 日。
[13]具体内容参见《〈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2001年7 月)》,2019年12 月2 日,央视网,http://www.cctv.com/special/903/-1/70021.html,访问日期:2020年4 月30 日。
[14]Договор о добрососедстве,дружбе и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е между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ей и Китайской Народной Республикой,16.07.2001,http://www.kremlin.ru/supplement/3418,访问日期:2020年5 月10 日。
[15]江泽民:《共创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人民日报》 2001年7 月18 日。
[16][俄]普京:《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1 页。
[17]《江泽民主席与普京总统会谈》,《人民日报》 2002年12 月3 日。
[18]具体内容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全文)》,2008年 5月23日,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7290647.html,访问日期:2020年4 月30 日。
[19]Выступление и дискуссия на Мюнхенск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по вопросам политики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10.02.2007,http://www.kremlin.ru/events/president/transcripts/24034,访问日期:2020年5 月10 日。
[20]《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统》,《光明日报》 2010年9 月29 日。
[21]具体内容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0年 9月 28日,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0/09-28/2561865.shtml,访问日期:2020年4 月30 日。
[22]具体内容参见《中俄元首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10周年声明》,2011年 6月 17日,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ldhd/2011-06/17/content_1886239.htm,访问日期:2020年 4月30 日。
[23]胡锦涛:《开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新局面》,《光明日报》 2011年6 月17 日。
[24]《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会谈》,《光明日报》 2013年3 月23 日。
[25]《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会谈》,《光明日报》 2013年3 月23 日。
[26]《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光明日报》 2014年5 月21 日。
[27]Путин: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с Китаем находится на беспрецедентном уровне,17.04.2014,https://tass.ru/politika/1128024,访问日期:2020年4 月30 日。
[2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全文)》,2016年 6月 26日,外交部网站,https://www.mfa.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oz_678770/1206_679110/1207_679122/201606/t20160626_9337155.shtml。
[29]《习近平抵达莫斯科》,《光明日报》 2019年6 月6 日。
[30]习近平:《携手努力,并肩前行,开创新时代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光明日报》 2019年6 月7 日。
[3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