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女性文学视域下女性观念转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百多年来,伴随着女性解放与文化日新的进程,性别立场与性别视角研究蔚然成风,女性文学研究以及女性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别具特色的一片天地。女性文学研究者不断开拓研究领域,从外国到中国,由现代而古代,昭示了重写文学史的巾帼之志。与此同时,原本分期而治的各段研究者转而将目光投向女性文学世界的也不乏其人。

赵思奇具有良好的性别研究基础。她对西方相关理论早有钻研,她从山东大学博士毕业时,即以研究女性文学而被河南大学刘思谦教授招至麾下,予以精心指导。这本新书就是赵思奇以女性视角进军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其特点鲜明,多有可圈点处。

该书思路清晰明确,由女性文学作品出发,以女性观念为观照,用“转型”这一关键词将女性文学研究与近代文学研究做了有机结合。世运文风一脉相承,“三千年未遇之变局”中,“转型”实属近代文学文化发展一重要特征。近代文学研究最宝贵的取径在于开掘此期文学进程中丰富的文学现象及其所蕴含的文学与文化价值。该书恰提供了丰富的个案观测基础,这些个案毫无例外地具有典型性。如女词人沈鹊应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的遗孀,国家危亡、民族苦难赋予其创作有类于易安词的气质,而题材与风格的新颖又或过之。单士厘是晚清著名外交家钱恂的夫人。钱恂是钱玄同长兄,其“好治小学”又思想开明。清末时单氏随钱恂历游日本、俄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以及埃及、希腊等国,足迹遍布东西洋,其眼界非一般士子可比。单氏既是身世特殊的女诗人、游记作家,又是近代较早的女性文学研究者(著有《清闺秀艺文略》,胡适曾为之作序),因此具有多重考察价值。类似这些典型个案使研究中的微观分析与宏观考察、文学史料与文化思想的互证有效避免了狭隘与孤立的流弊,更具支撑性和说服力。作者的个案编排又自觉具有一定的历史意识,从道咸才女吴藻到清末“命妇”单士厘,从巾帼英雄秋瑾到传奇女子吕碧城,几乎标识了近代女性解放、女性文化转进的整个坐标系。同时,个案论证中又各有侧重,具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如吴藻重在“女性意识”,沈鹊应是“民主思想”,单士厘重在“国民意识”,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用心。

近年来,文学与教育成为近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该书所关注的女学,体现着近代文学演进中多重因素交织变奏的重要特征。近代社会中,从传统文化与旧式家庭中走过来的女性,与从西方传教士那里舶来的新型女学一旦相遇,便自然而然演绎出无数丰富多彩的文化故事。女学演进伴随着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半边天”得以“浮出历史地表”,女学是一重要推手。从1844年英国人阿尔德赛女士在宁波设立近代中国第一所女子教会学校,到1898年经元善在上海创办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经正女学堂;从1907年学部奏设女学,颁布女学校章程,到1908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堂成立,再到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可以单设各类女学,小学男女同校;从1921年后各大学开始招收女生、男女同校,到翌年“壬戌学制”颁布,男女享有完全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再到1925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改名女子师范大学——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大学诞生,以女性现代教育确立为标志的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实现走过一个甲子,为中国近代文学尤其是近代女性文化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书还继承了近代文学研究重视报刊文献的底色,文中征引《申报》《湘报》《警钟日报》《学部官报》《时报》《妇女时报》《中国新女界杂志》《通俗日报》《礼拜六》《眉语》《游戏杂志》《小说画报》等近代报刊文献之处颇多,作者对《女学报》《女报》《北京女报》《醒俗画报》《中国女报》《妇女杂志》《女星》《益世报·妇女周刊》等女报研究的情况也掌握得较好。

从女性文化的视角观照近代女性文学,这本书具有一定的总结性价值和意义。希望该书的出版能成为又一个起点,开启作者新的学术历程。期待赵思奇能不断努力,再著新编。

关爱和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