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福建海丝文献的特点

福建海丝文献内容丰富,是基于福建海丝地情的一种地情文献,涉及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海上交通、海外贸易、文化交流、海外移民、民间信仰、历史研究等,在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因此福建海丝文献特点明显,主要体现在地域性明显、史料价值高、内容类型丰富、宗教信仰文献较多等方面。

一 地域性明显

福建海丝文献是福建地方文献资源当中的一种,具有地方文献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文献内容涉及海丝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受福建地域限制,地域性是福建海丝文献重要的特点。地域性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人类历史上就是在不同的地域生活和发展繁衍的,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长期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习惯,并且按照自己生存生产方式积淀和传承文化,福建海丝文献的地域性源于差异性的闽人思想和行为方式累积的海丝文化。福建海丝文献的地域性是指以福建地域为描述和揭示范围所有涉及海丝文化的文献总和,是福建历史上与海丝沿线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交流和海上交通发展的真实写照,其文献所记载的内容都是属于发生在福建特定范围之内的,或与福建特定地域关系密切,其地域范围包括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三明和南平等地区。

福建海丝文献的内容、数量和特点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区别。如福建各地各具特色的海丝文献包括福州的船政文化文献、长乐的郑和下西洋史迹和史料、莆田的妈祖文献、厦漳泉的海上交通及华侨华人文献、上杭的客家谱牒、宁化的客家文献、建阳的建本文献、晋江的谱牒等,都与地方历史文化发展紧密相关。福建海丝文献的分布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闽人出洋,地理位置也是其主导影响因素,历史上海丝活动较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福建东部沿海港口城市,这些地区产生的海丝文献数量比较多。以福建图书馆馆藏谱牒文献数量分布为例,调查结果显示,省内的各图书馆所收藏的福建谱牒文献约有两千册。其中,福建省图书馆约汇集了总收藏册数的1/4,其次依次为泉州市图书馆、漳州市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莆田学院图书馆和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共计收集了总馆藏量的1/2,龙岩、宁德、南平、三明及其他县级图书馆的馆藏量则占总数的1/4,其中,莆田、泉州、晋江、厦门、漳州等地的馆藏都在100册以上,其余区域的数量大都为数十册。此外,开埠时间较早的闽南地区不仅谱牒数量多,而且相比于闽北、闽西等地谱牒,具有更多的福建民众出洋记录,在现有厦门、漳州、泉州地区的谱牒中,出洋记录大约有2万—3万条,相关人数约10倍于闽北和闽西地区之和,这是闽南地域性特点所致。因此,海丝文献是福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域性是海丝文献的基本属性。

二 史料价值高

福建海丝历史文献史料价值较高,具有包括学术研究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参考决策价值在内的多种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福建海丝历史文献所记录的有关福建地区发生的海丝活动,可为人们了解和研究福建海丝文化提供历史依据,可为人们提升现有的福建文化风貌提供一定参考。

福建海丝原始文献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有效证件,是如实反映各历史时期福建人参与海丝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其中大部分是福建人士以纪实、记事的方式记录下来的,内容真实可靠、信息准确。由于福建海丝文献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仅对现当代海丝文献查缺补漏、订正讹误、校正版本、添补残卷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查考、争辩、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依据,使得它们具备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例如,泉州地区的海丝文献中包含很多珍贵的家族族谱,这些族谱中记录了移居至东南亚、中国台湾等地的同胞信息。随着人口的迁移,逐步形成了中华文化和海外当地文化融合的文化形态,这些历史痕迹往往以侨批、家族族谱等形式存留至今。这些海丝历史记录文献对研究海丝文化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唐代以来,福建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如郑樵、蔡襄、黄仲昭等,他们有些亲自参与海丝活动,有些则对其生存时代内发生的海丝活动进行记录,从而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海丝文献,其中,部分文献在流传中成了绝版、孤版。例如,作为目前中国唯一现存的宋代县志,《仙溪志》在研究仙游地区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陈长城先生编撰的《莆阳掌故丛书》和20世纪60年代莆田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编撰的《莆田县志(草稿)》皆为孤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福建现有很多稀缺的海丝文献资料都是一些专家学者在海外考察学习时发现收集的,并捐赠给福建各地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福建海丝历史文献能够较准确翔实地记录福建海丝文化历史,涉及与海丝活动相关的自然资源概况、政治经济的发展、军事政策的转变、社会文化的进程、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物事迹等。福建海丝文献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如泉州石刻、摩崖、墓志铭等内容作为还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始资料,历经百载而不失其原生性。福建海丝历史文献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宣传和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除此之外,福建海丝文献在福建地区党政机关的规划、方针制定、具体工作中都有参考和理论支撑作用。

三 内容类型丰富

千百年来,福建积累下了大量的海丝文献,其内容涉及广泛,包含福建海丝活动和区域发展的各种情况,人文历史、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皆有所涵盖。福建海丝文献所反映的内容有着自身内在的有机联系,是对福建地域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方面的系统记录,是对福建地区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海丝文化现象的系统记录和描述,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料。

福建海丝文献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海丝文本类型文献,包括地方志、谱牒、地方史籍、地方人士著述、地方资料汇编、地方丛书、地方年鉴、地方人物传记等;二是海丝非文本类型文献,包括碑刻、侨批、民间契约、舆图和书画等。海丝文献类型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彰显了福建历史变迁的各个领域,正是文献类型的多样化,使得福建海丝文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例如,福建地区的族谱大多由当地具有名望的族人主持编撰,这是探索家族发展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其中的族人出洋资料更是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对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中,谱牒文献起着参考和支持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福建海丝文献不仅类别多样,类下的种类也不同。以地方志为例,依据各地地方行政的划分和行政区域的隶属关系,就有一系列的府志、厅志、县志、州志等。不同主题的海丝文献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如妈祖文献类型有碑刻、诏诰、敕谕、御题、奏疏、题本、咨文、起居注、御祭文、诗词、散文、匾额、对联、经签、绘画等,皆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四 宗教信仰文献影响大

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影响下,与海丝沿线各国有着长期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海外宗教首先进入福建沿海地区传播,进而覆盖福建全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其信众在福建各地均有分布。在明朝,莆田林兆恩还创立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三一教”。随着宗教在福建的传播,宗教文献大量产生,寺庙、道观、教堂林立,这些宗教机构均收藏相关宗教文献,部分宗教文献保留至今,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

福建民间宗教信仰的类型比较多,由此出现了很多关于宗教信仰的地方文献,如经文、神话小说、神明传记等。此类文献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家祭、庙祭等均具有密切关系,这体现出福建民间信仰相关文献的多样性。其中反映海丝文化交流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信仰文献当数妈祖相关文献,其中典型文献有《天妃显圣录》《天后显圣录》《敕封天后志》《天后昭应录》《城北天后宫志》等[8]。妈祖信仰是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宋代以来,福建地区沿海民众自发形成这一宗教文化。传说妈祖原名林默,是古代在莆田地区出生的官宦之家小姐,她可帮助通行于大陆和莆田湄洲岛之间的渔民平安出海。此外,还传说她可以帮助民众救命消灾,故被民众视为海上守护神。妈祖信仰与海丝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妈祖信徒分布在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地区,在日本、东南亚、中国台湾、中国广东、中国福建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大量民众信仰妈祖。信徒们将妈祖尊称为神女、天后、天妃等。与妈祖相关的传说,相当一部分以文献形式记载并流传至今,印证了海丝影响下的中外宗教信仰交流历史。

五 谱牒、侨批文献数量多

福建谱牒是研究福建海丝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其发展历史悠久,数量巨大,族谱种类有2500多种。福建谱牒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谱牒文献体例,结构系统性高,其编纂贯穿于个人发展和家族前进中,是一个人和家族兴旺发展的最直接的凭证,也成为闽籍海外华侨寻根祭祖的重要依据。谱牒不仅记载了个人家族的繁衍,更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的传承。福建海丝谱牒文献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独特的传承性,由于存在着亲缘关系的纽带,谱牒才被代代相传,形成了留给后代的宝贵文化财富;另一个方面是其内容也具有系统性,其内容不仅局限于日常的婚丧事件或族人出洋的简单记录,往往还系统地记录了族人出洋的原因、方式、目的地、职业、人物贡献以及人物逝世的原因等,这些记录都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活动更加清晰。福建海丝谱牒较为重视记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其文献目录结构通常具有定式,往往还带有较大的世系图。在编撰时,谱牒文献不仅局限于简单的文字记载,还往往利用方志和正史中的记录及叙述手法,配以图文并茂的叙事方式,这都更加凸显了福建谱牒文献的特点。

侨批,简称“批”,这是福建方言、广东潮汕话、梅县客家话及福州一带的方言对“信”的指称,而“番批”“银信”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省潮汕地区暨海南等地,福建境内已发现的侨批档案总数为8万余件,多收藏于福建各级档案馆中,闽南地区的侨批文献主要由泉州市档案馆、晋江市档案馆收藏,还有部分分散于民间收藏家手中。例如,泉州市档案馆目前有侨批文献2592封左右,相关扫描件31000余件,晋江市档案馆亦有约2500封侨批。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历经数百年,真实记录了19世纪中期以来福建移民的发展历程,成为维系海外华侨华人与故乡、亲人之间情感、经济与信息的纽带,承载了广大闽籍华人及其眷属的历史记忆,同时也记录了海外华侨华人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反映了福建侨乡和侨居地社会发展多方面情况,同时也见证了海丝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有着深刻的海丝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