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地理与生态
鄂西南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地理概念,虽然没有官方或学术机构权威的精确区域界定,但在约定俗成的观念里,是指湖北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包括现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下辖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历史上湖广土司之下鄂西土司的设置基本上与鄂西南的区域相吻合,从整体上看,形似一昂首虎形,拱卫荆南边陲。这一地缘格局体现了鄂西南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性。
一 五溪与物产
鄂西南在祖国腹地的万山丛中,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地跨东经108°23″—110°38″,北纬29°07″—31°24″,北抵神农架林区,东连宜昌市,南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邻重庆市黔江和酉阳,所占国土面积29569平方千米。武陵山、巫山、大娄山和大巴山,祖国中部的这四条山脉横穿境内,鄂西南北部是大巴山山脉的南源分支巫山山脉,西部是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齐岳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是苗岭分支武陵山山脉。其中,武陵山脉约在恩施州内占总面积的60%,它从湖南北部伸入恩施,分成数支展开。在咸丰、来凤两县交界处为天山坪,是唐崖河和酉水的分水岭;在宣恩县的东北角和恩施东南角一带形成椿木营高原,延伸到鹤峰县下坪一带,成为清江与溇水的分水岭;在宣恩县中部为万岭山,是清江支流贡水与酉水的分水岭。[2]四条山脉将鄂西南构成典型的山区,地形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呈现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高,逐渐向中、南倾斜而相对低下的阶梯状。[3]该区域正如张正明在“土家族研究丛书”的总序中所说:“土家族聚居的地区处于长江上游与长江中游的交接地带,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中段的东缘和第三级阶梯中段的西缘。这里是连山叠岭和险峡急流,地僻民贫,易守难攻,历史的节拍比外围地区舒缓。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4]同时,武陵又是“历史冰箱”[5],而身处武陵腹地的鄂西南,正是居于入口的重要战略位置。
(一)夜郎·五溪·百病
“鄂西南”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区域界定,唐、宋、元、明至清初,在鄂西南设置施州,古之夜郎地。
夜郎自古流迁客,圣世初投第一人。
不是施州肯回首,五溪三峡更谁亲。
五溪三峡漫经春,百病千愁逢故人。
何故看君岁寒后,欲将儿女更论亲。[6]
诗中记载了宋代的“鄂西南”,其中“施州”“五溪”“百病”这几个关键词,隐含了什么样的特殊地理环境呢?
施州是古之夜郎地,在鄂西南地方志中的疆域志和艺文志里多处出现夜郎。又如宋奇耀的《蛮王石碑》[7]中描述的蛮王碑在夜郎西。蛮王牌在石牙关,正是唐崖土司管辖境内。其诗曰:
蛮王牌上草萋萋,远近人家一望迷。
秋老梧桐山欲瘦,春深杨柳鸟争啼。
图开楚北方千里,洞绕湖南第九溪。
兵燹屡经余旧迹,高悬砥柱夜郎西。
商周时分布在大西南的有八个族类[8],春秋战国时期其分布格局已然明了,以巴人为中心的四周格局,北秦东楚西蜀西南夜郎。乾隆版、同治版的《来凤县志·疆域志》都记载,来凤在晋代所属夜郎郡。“春秋为巴国,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晋属夜郎,南北朝周隶亭、施二州及清江郡,隋改隶施州,唐改隶清化郡,后隶施州。”[9]查阅嘉靖版《湖广图经志》、咸丰版《黔江县志》、同治版《宣恩县志》中的记载,这些县或施州古时所属夜郎郡。施州邻近县的县志中也有证明施州曾是古夜郎地。
“鄂西南”还是五溪之地,准确地说是武陵五溪中三溪上游的聚集地。“五溪”究竟是什么?是哪五条水?在哪里?这些话题在潘光旦先生的《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10]一文做了详细考证,此处不赘述。可知的信息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这一区域够广,含及永绥、凤凰、乾州、晃州四厅,贵州的思州、恩南、镇远、铜仁、黎平五府和松桃厅,加上黔州彭水。另一方面,对于古人命名的“溪”字,不仅仅是放在“河流”这个字眼上,而是其更早的语义,“溪”即西南人所称的坝子。“五溪就是五个较大的坝子,水边比较平衍的整片土地都是坝子。”[11]潘老明确指出“溪”就是当地语境中的适合生存的“坝子”,而不是实实在在的溪流。大的河流才能形成冲积平原,也就是西南人眼中的“坝子”。
五溪的说明,是为后面叙述唐宋时期生活在“五溪十八洞”的“蛮夷”溪洞生活和土司时期设立的“营”与“寨”做一个地理背景介绍。《来凤县志·土司志》总考有详细记载,“汉之西南夷,介居杂处于五溪六诏之间……”[12]“五溪”即今人之“武陵五溪”分布的清江流域、酉水流域、乌江流域、沅江流域和澧水流域。武陵五溪中的三溪,指的是清江、酉水和乌江。鄂西南正是三江流域(清江流域、酉水流域、乌江流域)上游的交集地。清江即“夷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夷水”的地质地貌进行了描述,“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千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13]武陵山区水系大者,有流入乌江的唐崖河、流入沅江的酉水、流入澧水的溇水,这些河流上源,都与清江壑谷犬牙交错。[14]
酉水流域的记载,在《汉书》中明确记有其源流所出:“佷山、零阳、充、酉原山,酉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行千二百里。”[15]源头酉原山[16],终汇沅江,流入洞庭湖。乌江源流出自乌蒙山,古称巴江、夜郎江、黔江等,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其干流众多,形成了庞大的流域。从贵州境内流出,进入湖北西部流经咸丰、利川、恩施3个州县和重庆东南部的8个区县,流到涪陵注入长江。古时在统治者的眼中,乌江流域也是“蛮夷之地”。
元明清时期,施州管辖的土司地域全境分布有清江、酉水、溇水、唐岩河、郁江这五条较大的河流,河流流向呈发散型。有向东流的清江,发源于利川齐岳山,向东经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长阳、宜都注入长江;有向东南流的溇水,发源于鹤峰北部,流经湖南的慈利、桑植,流入澧水注入洞庭湖;有向西流的唐岩河和郁江,唐崖河[17]发源于利川南部,流经咸丰,重庆的黔江、彭水流入乌江注入长江;郁江发源于利川的西部,流经重庆的黔江、彭水流入乌江注入长江。[18]
三溪上游聚集地构成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在崇山峻岭之间,溪涧河流之畔,显得相对神秘。“武陵腹地”“北纬30°”,说明这里有着复杂的地理环境。正如是宣恩知县张金澜所作《万山吟》,“宣恩地居万山里,万山环绕同迤逦。一峰未平一峰起,峰峰应接八百里”[19]。“万山环绕”“山深林密”[20]的鄂西南属喀斯特地貌,山间谷地星罗棋布,溶洞到处遍布,气候炎热潮湿,生态植被茂盛,动植物种类多样等特殊的地域特征。这种谷溪众壑、层林密布的自然生态,易于产生“瘴毒”。瘴气是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影响而生成一种气体。古籍中记载的瘴包括瘴气、瘴毒、烟瘴、瘴病等。“夏秋多病疟痢”[21],“就中南瘴欺北客”,外来人因“岚气”,水土不服“多病虐”,“疟痢”是瘴病的一种表现。因瘴产生的病情比一般瘾疾严重,“重于伤暑之瘾”[22],临床症状,以高热、昏沉不语,或狂言谱语为特点。因气候的不适应,外地官员“百病千愁”“百病缠身”也成为史料书写中的一笔。
“蛮云瘴雨”之地是统治者对大西南最普遍的认识,像“蛮荒之地”或“化外之地”一样,“烟瘴区”成为一个贬官、发配之地的通用名词。这种贬义词性直至今天在我们的生活语境中仍常说“乌烟瘴气”。“烟瘴区”是一个危险之区,多少外地军官、士兵、汉民因为“瘴气”致命或疾病缠身。“虚牝风声怒,晴空雾气稠。客身忧瘴历,九月已重裘。”[23]这是乾隆时期浙江名儒郑虎文到永顺时对本地刻板印象的一种恐惧心理。“罕婴瘴毒”导致流官、士人对“烟瘴”区的心存余悸,甚至谈瘴色变。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的特殊区域,构成了帝国观念中的“烟瘴蛮荒”,使得鄂西南土家族地区远离中央统治中心。
(二)物产资源
“施州延袤颇广,物产最饶。”[24]嘉靖《湖广图经志》卷20施州卫“土产”条目记载,“椒有点椒为上,桥椒次之,冬椒为下。茶品有探春、先春、次春,又有入香、研膏二品。蜜、蜡有黄白二种,有□子蜡。潦有大木小木之别。降香,土人克贡。蕨粉、山莲,叶大如瓢。石蒜,叶如鹿,葱根如独蒜。聚山仙,即宋人取以接瑀花者。白竹、龙爪草,生悬崖五峧,如龙爪。香莲草,文名茴青草。蒟蒻,土人名鬼头。蒟医、熊貊、羚羊、猳、竹
、吐绶、鲵、土锦、班丝䌷。施南出。”[25]又见《咸丰县志》云,“物产最饶,禽之孶育亦数百种”。[26]“兽属马、牛、羊、犬、豕、骆最多。”[27]
土产是土司时期向中央王朝进贡贡品的主要来源,“降香,土人克贡”,还有马、蜜、蜡、楠木、土锦等。从施州各县地方志和紧邻咸丰的《黔江县志》中的物产比较来看,地貌相同,物产近似。
通过表1-1来看,稻、粟、麦、药材以及动植物的种类多达百种,非常丰富。“蛮地多楠,有极大者刳以为舟。”[28]特别是王朝帝国急需的大型乔木在鄂西南三江流域上游都有生长,以及发展土司经济贸易的土货,如桐油、棓子、漆、棉花、菸、紫草、花椒,还有金石属类的铁矿、煤炭、硝石、红土、石燕、汉晶石。
表1-1 明清时期的鄂西南清江、酉水、乌江流域上游物产对比表[29]

续表

从表1-1还可以看出,无论是嘉靖年间,还是200年后的乾隆年间,300年后的同治年间,鄂西南的物产具有同样的特点,种类丰富,变化不大。说明这里的气候带来的地理环境相对稳定,而存储的物质资源是可以保证一定数量的土民的基本需求。相应地,鄂西南丰富的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为这里生活的人们提供了物质必需品的同时,也提供了创造各种民族文化的前提条件。因此,土司时期,鄂西南的自然生态并无大的差异,同样的生活环境下产生的生活方式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如油茶汤、咂酒、跳摆手、跳丧、编织西兰卡普等文化事象。
当然,共性中也有个别差异,如“阴沉木,须掘土得之”[30]。《咸丰县志》记载的“阴沉木”是巴东、来凤几个版本县志中都不曾记录的一种乔木,对于咸丰的物产来说,这种树木的存在是有其特殊性的。还有矿产类硝、盐、铁的记载,也只见于同治和民国版的《咸丰县志》。
二 县域与唐崖
(一)咸丰县域
“咸,间于荆梁,僻处深山……宋元以前,了无传记。”[31]咸丰县的疆域自古至今变化不大,张梓[32]监纂县志中的疆域志“画野分疆,肇自黄帝,自古迄今,未之或易”[33]。历史上咸丰是中原进入大西南的重要通道之一,从鄂进入渝、川、黔的主要通道,古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春秋为巴子国地,五代为羁縻感化州,宋为羁縻怀远州。元时土司分治,先后设散毛、金峒、龙潭、唐崖诸土司。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割散毛司地之半设置大田军民千户所,在湖广土司地区实行土流兼治。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并大田、金峒、龙潭、唐崖诸地置咸丰县,盖取“咸庆丰年”之意,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与皇帝年号同名的县。[34]
“万山深处一山城,邑小如拳……”[35]咸丰县域形如燃烧的火炬,总面积2550平方千米,东接宣恩,西界重庆黔江、酉阳,南邻来凤,北连恩施、利川。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7′8″—109°20′8″,北纬29°19′28″—30°2′54″。按“交通很方便”[36]来测算,今天的咸丰县城至省会城市武汉距离625千米,距恩施州首府恩施市88千米。十多年前,咸丰因交通极其不便被划为湖北省的边远山区县。古代,因交通闭塞,被视为“烟瘴蛮荒”区。《咸丰县志》记载,“咸丰位于湖北省城西南二千零二十里,距旧制施南府城二百四十里。东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五里”[37]。面对《咸丰县志》中的阖邑图(见图1-1),按顺时针来看,咸丰县域与恩施、宣恩、来凤、黔江、利川有交界,东北方与恩施的星斗山有很小的部分接壤,东北距县治一百零五里与宣恩的太平坝交界,东方距县治七十五里与宣恩的宋家沟交界,东南距县治四十五里的老鸦关与来凤的三堡岭交界,南方距县治一百五十里完全与来凤县交界,西南至西北距县治一百里到二百里不等与四川酉阳州黔江县的长岭冈、林水乡交界,西北距县治二百四十里的龙嘴河以北与利川县的石门坎交界,北方距县治二百里的大村、喂龙岭与利川的雷音山交界,东北距县治一百五十五里的黑峒、洗松坡与利川的南境之毛坝交界。

图1-1 咸丰县城阖邑图
从各地方志中记载,几个县邑与咸丰呈犬牙交错,其中与黔江、来凤、宣恩之交集最为紧密。“来凤山川盤欝,道路分歧,逼近苗疆,间处三省……诚川湖之咽喉而荆施之扼要也,其西及西北界接咸丰,咸丰毗连黔江,为入川门户。”[38]“黔为楚蜀接壤之区,犬牙交错,四面环苗。……宋元因之寻为龚、胡、秦、向四土豪所据。”[39]黔江县与咸丰接壤多距离近,“东四十里抵湖北之咸丰县沙刀湾,东北三十里抵咸丰县之马家坝”[40]。宣恩的疆域与咸丰的交接处,“西至土鱼塘,与咸丰县马蟥坨交界。距县治九十里。”“东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周围九百余里。分七里二十五甲。”[41]从“关境总图”[42]来看,宣恩与咸丰交界处主要是西南部的木册塘、梅家山、忠堡屯。此外,酉阳与咸丰的接界在《酉阳直隶厅总志》记载,“酉阳州,疆域,西与彭水县界三百里,东北至湖广大田千户所界四百里,其地广六百里,袤七百里”[43]。“北至湖北施南府利川县界三百八十里,东北至湖北施南府来凤县界两百三十里,北至黔江县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彭水县界两百里。”[44]北部的利川和西北部的石柱对历史上的咸丰也有较多的影响。利川县,“东南至金东坡与咸丰县小水坪交界,距县治一百三十里。南至天望坡与咸丰县东乡交界,距县治一百三十里”[45]。石柱与咸丰在流域上构成乌江流域的一部分。“东至湖北施南府恩施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酉阳州黔江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黔江县界二百四十里。”[46]
“咸丰一荦确不平之地也。山之高耸而丛杂者,以智信、仁孝、礼忠、义悌及信孚里为最。”[47]咸丰乡里共编户八里,以南河为界,分为内四里永丰、乐乡、太和、上下平阳,外四里有智信、仁孝、礼忠、义悌。智信里指石人坪、黑峒;仁孝里指尖山寺、清水塘、二台坪;礼忠里指大村、小村、李子溪、燕子岸;义悌里指水坝、活龙坪、茅坝、忠塘;信孚里也称帮里,即大路坝、蛇盘溪、朝阳寺。外四里从地势上来看,在南河以北,也是明清时土司管辖之地。高耸的山有积玉山、十三盘山、二仙崖、云雾山,“此数里之山,皆发脉于利川县之齐曜山”[48]。咸丰在与其他五县分界之处多为高山。今,咸丰县有11个乡镇,高乐山镇、清坪镇、唐崖镇、忠堡镇、丁寨乡、黄金洞乡、坪坝营镇、朝阳寺镇、活龙坪乡、大路坝区、小村乡。
(二)唐崖河水系
悠悠西去的唐崖河,孕育了咸丰史上值得书写的土司文化[49]。咸丰水资源丰沛,全县大小溪流800余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大河有蛇盘溪、青狮河、南河[50]、曲江、白家河、龙潭河、中建河、龙洞河等,这些河流是乌江、清江、酉水的主要支流。[51]南河,从北至西将咸丰县域划分成两块,北部是过去土司之地,南部是大田所之地,形成的汉文化地和土家文化地被其隔开。
唐崖河被称为“咸丰的母亲河”,是恩施州境内的第三大河,也是咸丰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利川东南境,斜穿咸丰县境,将咸丰县平分为二,然后进入重庆黔江汇入乌江,最后在涪陵注入长江。[52]历史上,唐崖河孕育了金峒、龙潭、唐崖三大土司,今之南河、龙潭河就是土司时期的“唐岩河”[53]。有竹枝词赞美唐崖河,“万缕青丝细数难,南河壮阔富波澜,柔情化作唐崖水,半是青丝(青狮河)半是兰(南河)。”[54]“水之大者曰龙潭河,源出利川县东南境,至金峒司东行过宣恩县之太平坝,折而西流入县境,过龙潭司至唐崖司,汇南河、马河二水,约五里许入大河,再过大屋涧、朝阳寺等处,而出四川黔江县之线坝,又约千里而达涪州,入大江。”[55]可见,龙潭河(唐岩河)源自利川,并与利川四大水系中的施南水有着直接关系。“施南水下游为唐崖河,至四川酉阳县龚滩直入乌江。”[56]施南水,即《明史·地理志》所称前江、后江。[57]前江源出青岩[58],南流在两河口与后江水合。前江吸收了夹壁水[59],东南流入施南水。中游吸收了张家坝水,经过龙孔[60],最后入咸丰县境,南流三十五里至黑峒,过龙潭司,是为龙潭河。[61]
今人认为,从乌江流域的支流来看唐崖河,又名唐岩河、阿蓬江、濯河、濯水,是乌江右岸一条较大的支流。地跨湖北省利川市、咸丰县、恩施市和重庆市黔江区、酉阳县,流域面积5585平方千米。发源于湖北省利川市南部毛坝的钟家沟及恩施市西南部大集的桐麻园,因流经咸丰县尖山唐崖土司城而得名。流入相邻的重庆市黔江区后,称为阿蓬江[62],至酉阳县龚滩镇后,流经彭水进入武隆,最后到涪陵,注入乌江,全长249千米。有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左岸支流3条,右岸支流6条。其上游主要在湖北省咸丰县境内,中、下游主要在重庆市黔江区、酉阳县境内。
从县境内的水系看,除了土司时期的“唐岩河”,至今在当地不同地段又被称为龙潭河[63]、南河[64]。唐崖河北部区域与利川、黔江和酉阳的关联大,结合今天的咸丰区位图可以看出,其流域覆盖咸丰的黄金洞、清坪、小村、活龙坪、朝阳寺、甲马池、丁寨7个行政乡镇。由青狮河[65]、南河、曲江[66]这三条支流汇入唐崖河后,从东向西流经今重庆市的黔江、彭水后注入乌江。其流势被形容为顺流三千,倒流八百,有“岸转涪江,倒流三千八百里”[67]的说法。
唐崖河在利川境内有三条支流,青岩河、小溪和三湾河,这些支流正是唐崖土司与利川施南土司之间往来的主要通道。青岩河即青岩遗址[68],“青岩是古施南土司治地,原土司城在其东侧1公里的覃家湾”[69]。三湾河即县志记载的张家坝水。“张家坝水,源出马鬃岭。……至两河口,入施南水。其北十里,曰龙孔,明施南土司自夹壁徙治此。”[70]龙孔即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覃大胜偕忠建、忠路、忠孝诸土司结寨抗明的据点。同治版《利川县志》又载《明史·地理志》,“施南土司后徙夹壁、龙孔是也”。覃大胜龙孔结寨抗暴,失败后在京城受酷刑惨死事件在《明史·土司列传》有记载。利川民俗专家谭宗派曾感叹:“一个乡[71]竟有三座土司城。”
从咸丰县的整个水系来看,既有乌江流域的上源,又有酉水流域、清江流域的上源。从鄂西南地理位置来看,咸丰县紧邻利川、恩施、宣恩、来凤,同时西部又紧挨酉阳、黔江、石柱。丰富的水系和历史上四周紧邻的大土司,延伸了唐崖河流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